劉炳乾,盧百陽,王雪,姜海濤
息肉狀脈絡膜血管病變(polypoid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指脈絡膜血管出現膨脹或分支,并且血管末端呈球狀、橘紅色及動脈瘤樣改變的息肉狀病灶,是眼部黃斑區特異性出血的眼部疾病[1-2]。PCV 多發于老年人群,且多為單眼發病,病灶位置不同其臨床癥狀亦存在相應區別[3]。PCV 治療方法有光動力學療法、激光療法、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藥物療法及手術療法,激光治療多用于病灶位于黃斑外的PCV 患者,手術治療多用于PCV 引起的玻璃體積血,光動力學療法及抗VEGF 療法應用范圍較廣[4-5]。據相關研究報道,抗VEGF 藥物可有效減少PCV 引起的血管出血及滲漏等癥狀,從而促進視力恢復[6]。本研究對200 例(216 只眼)PCV 患者實施抗VEGF 注射治療,觀察該治療方法對患者脈絡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
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選取2017 年3 月至2018 年12 月于連云港市第一人民醫院眼科接受治療的200 例息肉狀脈絡膜血管病變患者為研究對象,男性107 例(114 只眼),女性93 例(102 只眼),年齡46~73 歲[58.47 ± 7.92)歲],其中125 只眼病程2 周~6 個月,91 只眼病程6 個月~2 年。納入標準:(1)符合《有關息肉狀脈絡膜血管病變診治的討論》中對息肉狀脈絡膜血管病變的診斷標準[7];(2)年齡43~75 歲,病程2 周~2 年;(3)無抗VEGF 治療、黃斑區格柵光凝及相關內眼手術治療史;(4)眼表存在未控制炎癥;(5)無嚴重精神疾病及認知障礙且依從性好;(6)所有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急性眼內感染及中心漿液性脈絡膜病變;(2)合并視網膜色素上皮撕裂、視網膜靜脈阻塞及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3)合并高壓眼、青光眼等眼部疾病;(4)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5)對VEGF 治療不耐受。
1.2.1 檢查方法 所有患者術前均采用“糖尿病早期治療研究視力表”行最佳矯正視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檢查,并轉換為最小分辨角對數(LogMAR)視力;行間接檢眼鏡檢查、眼壓檢查、吲哚菁綠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檢查及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ound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檢查;采用光學相干斷層掃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確定黃斑中心1 mm 直徑范圍內的平均視網膜厚度(central retinal thickness,CRT);行黃斑前膜多焦視網膜電圖(multifocalelectroretinogram,mfERG)檢查。
1.2.2 治療方法 治療前3 d 用妥布霉素滴眼液(沈陽興齊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0233)滴216 只患眼,5 次/d。術前對患眼進行常規洗眼消毒,并采用鹽酸丙美卡因(蘇州工業園區天龍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0206)表面麻醉,采用玻璃體腔注射法將康柏西普注射液(成都康弘藥業,KH902)一次性注入距角膜緣3.5 mm 處,注射量0.5 mg,所有操作均于無菌手術室進行。術后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江蘇亞邦愛普森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0309)滴患眼,6 次/d,連續滴14 d。
治療結束后隨訪3 個月~1 年,所有患者均遵循醫囑前來檢查,同時觀察比較以下指標:(1)治療前和治療后7 d、3 個月、1 年logMAR、眼壓,其中視力提高≥2 行表示視力提高,視力下降≥2 行表示視力下降,其他情況表示視力穩定[8];(2)治療前和治療后7 d、3 個月、1 年中心凹視網膜厚度(central retinal thickness,CRT)、黃斑中心凹視網膜厚度(focal macular thickness,CFT);(3)不同病程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后6 個月BCVA、CRT;(4)治療前和治療后7 d、3 個月、1 年mfERG 檢查值,包括Ring1、Ring2、Ring3、Ring4、Ring5 N1-P1 振幅密度。
采用SPSS 23.0 統計軟件對本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logMAR、眼壓、CFT、CRT 及mfERG 檢查值等計量資料以表示,2 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3 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ANOVA),組間兩兩比較采用SNK-q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患者治療后7 d、3 個月、1 年logMAR 值明顯低于治療前,治療后3 個月、1 年logMAR 值明顯低于治療后7 d,治療后1 年logMAR 值明顯低于治療后3 個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后眼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息肉狀脈絡膜血管病變患者216 只眼logMAR 與眼壓比較()

表1 治療前后息肉狀脈絡膜血管病變患者216 只眼logMAR 與眼壓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治療后7 d 比較bP<0.05,與治療后3 個月比較cP<0.05;logMAR 為最小分辨角對數視力,1mmHg=0.133 kPa
P 值<0.01 0.494項目logMAR眼壓(mmHg)治療前0.92 ± 0.56 16.33 ± 2.41治療后7 d 0.82 ± 0.29a 16.21 ± 2.19治療后3 個月0.76 ± 0.33ab 16.38 ± 2.65治療后1 年0.64 ± 0.36abc 16.59 ± 2.74 F 值17.23 0.80
患者治療后7 d、3 個月、1 年CFT、CRT 明顯低于治療前,治療后3 個月、1 年CFT、CRT 明顯低于治療后7 d,且治療后CFT、CRT 明顯低于治療后3 個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息肉狀脈絡膜血管病變患者216 只眼CFT 和CRT 比較(μm,)

表2 治療前后息肉狀脈絡膜血管病變患者216 只眼CFT 和CRT 比較(μm,)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治療后7 d 比較bP<0.05,與治療后3 個月比較cP<0.05;CFT 為中心凹視網膜厚度,CRT 為黃斑中心凹視網膜厚度
P 值<0.01<0.01項目CFT CRT治療前493.12 ± 203.47 230.37 ± 25.17治療后7 d 473.69 ± 201.74a 227.21 ± 38.19a治療后3 個月437.97 ± 187.65ab 216.38 ± 36.65ab治療后1 年400.16 ± 201.43abc 204.59 ± 32.74abc F 值8.52 24.23
病程2 周~6 個月的患者治療前CRT 明顯高于病程6 個月~2 年的患者,BCVA 低于病程6 個月~2 年的患者。治療后CRT 低于病程6 個月~2 年的患者,BCVA 低于病程6 個月~2 年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不同病程的息肉狀脈絡膜血管病變患者治療前后視力恢復情況比較()

表3 不同病程的息肉狀脈絡膜血管病變患者治療前后視力恢復情況比較()
注:BCVA 為最佳矯正視力,CRT 為黃斑中心凹視網膜厚度
項目BCVA(logMAR)病程P 值<0.01<0.01<0.01 0.033時間治療前治療后6 個月治療前治療后6 個月2 周~6 個月(125 只眼)0.83 ± 0.20 0.55 ± 0.13 80.63 ± 6.17 273.64 ± 63.75 6 個月~2 年(91 只眼)0.98 ± 0.25 0.68 ± 0.16 71.68 ± 18.35 293.59 ± 72.35 t 值4.894 6.579 4.472 2.145 CRT(μm)
治療后7 d Ring1、Ring2、Ring4、Ring5 值及治療 后3 個 月 和1 年Ring1、Ring2、Ring3、Ring4、Ring5 值明顯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 療 后1 年Ring1、Ring2、Ring3、Ring4、Ring5 值明顯高于治療后7 d 及3 個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治療前后息肉狀脈絡膜血管病變患者216 只眼mfERG 檢查值比較(nV/deg2)

表4 治療前后息肉狀脈絡膜血管病變患者216 只眼mfERG 檢查值比較(nV/deg2)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治療后7 d 及3 個月比較bP<0.05;mfERG 為黃斑前膜多焦視網膜電圖
治療后1 年28.16 ± 7.35ab 22.85 ± 7.03ab 17.13 ± 6.02ab 17.92 ± 5.34ab 12.63 ± 3.16ab項目Ring1 Ring2 Ring3 Ring4 Ring5治療前19.56 ± 7.53 15.34 ± 5.63 13.07 ± 4.92 10.54 ± 4.12 8.43 ± 2.56治療后7 d 21.38 ± 6.54a 17.13 ± 5.37a 14.53 ± 4.74 13.49 ± 4.23a 10.79 ± 3.58a治療后3 個月24.51 ± 6.82a 20.16 ± 4.62a 15.57 ± 4.93a 15.05 ± 4.17a 10.79 ± 3.71a
脈絡膜新生血管是變性疾病、炎癥性疾病、腫瘤及遺傳性黃斑變性等引起的病理改變,常見于病理性近視、眼底血管樣條紋、息肉狀脈絡膜血管病變、特發性脈絡膜新生血管病變、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及視網膜毛細血管擴張等眼部病變[9-10]。脈絡膜新生血管若長期不予治療可引起黃斑區纖維瘢痕化、黃斑區滲出水腫,最終導致中心視力減退甚至消失,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生活[11]。PCV 是脈絡膜新生血管的一種發病因素,目前PCV 發病機制尚未研究清楚,較多學者認為與基因有關,但缺乏特異性[12]。抗VEGF 藥物具有減少新生血管滲漏及抑制新生血管形成的功效,對PCV、眼底血管樣條紋及病理性近視等相關眼部疾病治療發揮作用[13]。因此,研究抗VEGF 藥物對PCV 患者脈絡膜新生血管的療效具有重要臨床意義。
VEGF 是一種同源二聚體糖蛋白的細胞因子,對腫瘤血管及其他病理血管生成具有重要作用,康柏西普注射液是VEGF 的其中一種[14]。本研究選取康柏西普注射液為治療藥物,借助玻璃體腔注射法為PCV 患者進行抗VEGF 注射治療,觀察患者治療后7 d、3 個月、1 年logMAR 值及眼壓變化情況。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3 個不同時間點的logMAR 值較治療前明顯下降,但患者眼壓未得到明顯改善,說明康柏西普注射液主要功效在于提高PCV 患者視力,分析原因可能是康柏西普能夠特異性結合VEGF,抑制新生血管的生成,減少病灶區域熒光素,從而促進患者視力的恢復。吳秋菊等[15]采用蘭尼單抗及貝伐單抗等VEGF 藥物治療特發性脈絡膜新生血管,結果顯示不同病程的PCV 患者取得療效存在差異。本研究根據患者臨床資料將其分為2 周~6 個月與6 個月~2 年2 個病程組,發現病程較短的患者視力恢復情況明顯優于病程較長的患者,與上述研究結果相符,提示越早對PCV 患者實施治療,患者視力恢復情況越良好。原因是病程較長的PCV 患者由于視網膜持續性水腫及出血造成視細胞毒性作用,并使光感受器發生不可逆損害,故導致術后視力恢復不明顯[16]。本研究還發現患者治療后7 d、3 個月、1 年CFT、CRT 值明顯低于治療前,說明康柏西普注射液對PCV 患者視網膜中心及黃斑中心凹厚度有明顯改善作用,原因是康柏西普注射液能使PCV 病灶滲漏停止或減輕,促進黃斑出血、滲出和水腫的吸收,有利于視力的穩定和提高[17]。mfERG 是一種用于判斷視網膜功能改善情況的檢測技術,可通過自身特殊序列實現對視網膜不同部位的同步刺激,并記錄結果,從而實現監測視網膜各區域不同功能的作用,較FFA、OCT 等監測技術準確率高[17-19]。mfERG 記錄技術是采用一種偽隨機m 序列,實現對視網膜不同部位的同步刺激,是觀察抗VEGF 藥物用于脈絡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療效的有效評價手段。本研究發現,治療后7 d Ring1、Ring2、Ring4、Ring5 值及治療后3 個月和1 年Ring1、Ring2、Ring3、Ring4、Ring5 值明顯高于治療前,且治療后1 年mfERG 各監測值優于治療后7 d 和3 個月監測結果,進一步證明康柏西普注射液對PCV 患者脈絡膜新生血管有顯著的抑制作用,能有效提高視力。分析原因可能是康柏西普通過阻斷VEGF 信號傳遞,競爭性抑制該物質與受體結合,并阻止其家族受體的激活,從而抑制血管內皮細胞增殖,減少血管新生[20-21]。
綜上所述,康柏西普注射液可通過減小PCV 患者CFT、CRT 值來實現患者視力恢復,能有效抑制脈絡膜新生血管生成。但本研究對患者術后隨訪時間較短,不排除術后較長時間出現復發或相關不良反應等,因此臨床推廣前還需做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