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堃

受助者們幸福地生活著,是時間給予葛楊最好的回饋,也是公益事業最美的見證。

本文主人公
2023年5月25日,是全國大、中學生心理健康日,“5·25”的諧音是“我愛我”,提醒著每一位學生“珍惜生命,關愛自己”。
就在一年前的這一天,合肥市公安局四級高級警長、安徽唯一“全國巾幗志愿服務感動人物”葛楊通過援助熱線電話,分別對兩位欲輕生者進行了近1個小時的線上心理干預,成功勸阻;當天夜里,葛楊又接到一條火速增援指令,經過艱難的談判,終于在凌晨1點解救下一名在34樓樓頂欲輕生的女孩。
緊張的一天里,葛楊挽救了3條生命,而這僅僅是她繁忙日常的一個小小縮影。從警30多年來,葛楊處置心理援助個案300余起,將20多條生命從懸崖邊拉回,她熱心公益、挺身救人的故事讓人感動,令人欽佩……
1997年,青年民警葛楊偶然在報紙上看到一篇題為《北方來的讀書郎》的報道。文中的李同學來自阜陽利辛縣農村,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可是到了開學日,李同學卻遲遲沒有來校報到。學校回訪后發現,李同學因交不起學費面臨失學。葛楊深受觸動,當即決定資助李同學。
葛楊熱心公益不是一時沖動,而是源于她身體里流淌的紅色血脈。葛楊出生在金寨縣紅村,從小聽著紅軍爬雪山、過草地的故事長大,父親經常告誡她:“要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以后啊,‘見利益就要讓,見困難就要上’。”這句話,影響了葛楊的一生。
葛楊打通報社電話,了解到李同學每晚只吃一兩個包子,餓得厲害就用冰塊充饑,更加堅定了長期資助他的想法。第一次在學生宿舍見面后,臨別時,葛楊注意到李同學腳上穿著一雙舊拖鞋。葛楊悄悄詢問一同前來的報社工作人員,得知李同學只有一雙鞋,當天踢球弄臟了,為了第二天上課有鞋穿趕緊刷洗晾曬,與葛楊見面時不得已只能穿著拖鞋。
葛楊聽后心酸不已,轉身坐公交車來到商場,一口氣買了3雙鞋子。她想好了:一雙皮涼鞋,給李同學上課時穿;一雙足球鞋,給他踢球時穿;還有一雙運動鞋,方便他隨時替換。當葛楊把三雙新鞋送到李同學的手上時,他既開心又感動,瞬間紅了眼眶。
此后,葛楊每個月從300元的工資中拿出100元來資助李同學。之所以沒有一次性把錢給他,心思細膩的葛楊經過了深思熟慮,她擔心18歲的孩子一下子拿到一大筆錢,容易學壞。現在她每個月親自把錢交給李同學,可以保證一個月至少見一次面,和他聊聊學習、生活,多了解他的思想動態,以便及時給予關心和幫助。在葛楊的影響下,大學期間,李同學主動到偏遠地區愛心支教。
資助李同學的第三年,葛楊懷孕了,考慮到有一段時間不能每月去送資助金,她把關懷的“接力棒”交到了丈夫手上。葛楊挺著大肚子,帶著丈夫來到學校與李同學見面,三人開心地在校門口合影留念。對于葛楊的決定,丈夫總是無條件地支持,葛楊能夠在公益的路上走下去,家人是她堅強的后盾。
4年后,李同學告訴葛楊一個好消息,他保研進入中科院了!碩博連讀期間,李同學入了黨,后來留學美國做博士后。完成學業的李同學拒絕了國外高薪,毅然回到祖國,如今他已是博士生導師、生物統計學界的權威。回國后,李同學對葛楊說:“無論走多遠,我都不會忘記,自己是在您的幫助下才取得這樣的成就,我一定會回到這片溫暖的土地。”
2017年,葛楊牽頭主辦的第一屆“一起上大學”公益助學活動開幕,李同學因工作原因沒能來到現場,但他用心錄制了一段視頻,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大家“貧窮不可怕”,鼓勵貧困學子們懷抱希望、努力拼搏,身在現場的葛楊不禁熱淚盈眶。
整整20年,李同學從一名受助者成長為社會突出貢獻者,這是時間給予葛楊最好的回饋,也是公益事業最美的見證。
2006年,葛楊擔任合肥三牌樓派出所副所長,在工作上介入危機談判和危機干預。至今,她仍清晰記得第一次樓頂救人的驚險情景。
6月2日那天,葛楊接到合肥市110的派警單,在安徽省立醫院的樓頂上,一個男孩要跳樓!
葛楊趕到后,迅速了解現場情況,16歲男孩小翔爬上急救中心13層樓頂的邊沿,他無意中弄掉一枚硬幣落在了樓下小販的攤位上,才被群眾發現。民警和消防隊員已經做好了準備,在預定位置鋪好了氣墊,可是小翔的情緒十分激動,拒絕見任何人。情況危急,大家一致同意葛楊出面“談判”,其他人埋伏在頂樓樓道附近,隨時準備沖出去救人。
葛楊來到樓頂,小翔看到眼前是一名女性,沒有表現出明顯的排斥。葛楊腦海中快速思索著談話的切入點,此時,她對小翔的個人情況以及做出危險行為的原因一無所知,必須盡可能在短時間內找到合適的話題,才能建立彼此間的關系,拉近距離。
危機談判與其他談判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沒有第二次機會,因此現場判斷尤為重要。看著小翔稚嫩的面龐,葛楊開口說道:“你看,在年齡上我是你的大姐姐,你相信我,我能幫你……”葛楊溫和的語調,讓小翔稍稍放松了戒備。葛楊試探著和小翔聊天,可當她說“相信我,我能把你拉回來”時,小翔就不作聲了。
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幾個小時過去了,葛楊一直勸說不動小翔,她的眼淚不受控制地流下來。葛楊告訴小翔自己的真實感受:“跟你聊了這么久,你依然不愿意把手給我,我真的很難過……”
或許是這句話觸動了小翔,抑或是葛楊長時間的勸說有了成效,小翔突然對葛楊說:“我要跟你玩一個游戲,只給你3秒鐘時間,如果你能抓住我,我就活下去,否則就去死!”
葛楊的大腦飛速運轉,權衡之后,覺得這樣做太過冒險,自己并沒有十足的把握抓住小翔,于是提出一個建議:“我們握個手吧。”葛楊向小翔緩緩地伸出自己的手。小翔猶豫了很久,第一次,他把手伸出來,又縮回去了;過了一會兒,小翔第二次伸出手,可還沒有觸到葛楊的手,他又把手縮了回去。
葛楊的心中萬分焦急,但她努力讓自己看起來很平靜,右手始終伸向小翔,保持一動不動的姿勢。有一瞬間,葛楊的腦海中閃現:我如果被他帶下去了,我的女兒怎么辦?但這個念頭只是一閃而過,重度恐高的葛楊強迫自己專注眼前,忽略掉置身在高樓頂的事實。
第三次,小翔伸出手,把葛楊的手一握,就松開了,仿佛在向葛楊告別。葛楊來不及思考,突然用雙手抓住小翔的手,整個身體死死地壓住小翔的腿。剎那間,隱蔽在附近的同事們迅速沖過來,把小翔和葛楊一起拉到安全地帶。此時,距離葛楊登上樓頂已經過去了4個半小時,她長長地舒了一口氣,終于把小翔從死亡邊緣拉回來了。
事后葛楊才知道,小翔第三次握手之后真的打算跳下去,不禁一陣后怕。而小翔要跳樓的原因是和爸爸起了嚴重沖突,爸爸讓他去學木工,他想學電腦。葛楊又幫小翔找到免費學電腦的學校,之后還幫他找到了工作。多年過去,小翔已經成家立業,有了自己的孩子。而每一年的6月2日,無論生活多么忙碌,小翔都會打來電話向葛楊問好,感謝她的救命之恩。
從第一次救人至今,葛楊已經從樓頂救下了13名輕生者。每一次驚心動魄的樓頂談判,都是一場生死考驗,葛楊憑著一腔熱血和不斷精進的談判技巧,將一條條生命從死神手里拉了回來。作為安徽省公安廳心理健康服務學科省級教官、合肥市公安局危機干預團隊核心成員,葛楊如今已是名副其實的“談判專家”。
2017年,葛楊和歌曲《相親相愛》的作者丁于一起,發起了“木吉他公益計劃”。這個音樂扶貧項目的主題是“用音樂溫暖世界”。葛楊想起自己小時候也愛唱歌,在那個年代,音樂只是一個夢,離自己特別遙遠,即便在當下,一些農村特別是偏遠山區仍然沒有音樂教師。葛楊想盡己所能,把這個小小的夢想種進孩子們的心中,讓他們在未來,擁有騰飛的勇氣和力量。
葛楊邀請劉蘭芳、耿蓮鳳等老藝術家和一些著名演員,請他們走下舞臺,面對面、手把手地給孩子們音樂啟蒙。“木吉他公益計劃”首站在金寨,不僅因為葛楊對家鄉有著深深的眷戀,更因為第一所希望小學就在金寨。
“木吉他公益計劃”第一次海選時,葛楊的心中五味雜陳,她在現場發現,有的孩子從來沒有接觸過音樂,根本不會唱歌。海選第二天,葛楊和同伴們就開始對這些孩子進行集訓,愛心企業給孩子們免費捐贈了木吉他。最終,孩子們以出色的表現進行了匯報表演,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還登上了2018年的安徽春晚舞臺。
“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操場邊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上面……”隨著吉他伴奏,孩子們彈唱著《童年》,2019年7月10日晚,“木吉他公益計劃”第二站在鳳陽圓滿落下帷幕,30名來自貧困農村的留守兒童接受了音樂啟蒙。
家住鳳陽總鋪鎮孫崗村的小梓林只有10歲,父親是建檔立卡貧困戶,肢體一級殘疾,沒有勞動能力,在餐館打零工的母親激動地說:“我做夢都想不到,我家孩子能參加這樣的音樂培訓……”短短10天時間,梓林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葛楊發自肺腑地說:“我希望這些孩子不止能收獲吉他的技巧,更能拓寬自己的視野,希望星星之火能成燎原之勢,將正能量的傳遞一直繼續下去,通過文化扶貧和音樂扶貧,讓每一個孩子都能腳踏實地,仰望星空。”
多年來,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做公益,葛楊都非常關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為了方便對青少年進行心理關愛和疏導,2016年開始,葛楊在合肥的3個社區設立了“葛姐陽光工作室”,免費對有心理問題的青少年進行心理援助。在葛楊的耐心開導和關愛下,這些青少年走出了心理陰影,重拾自信,有的回歸校園,有的考上了大學,有的走上了工作崗位。
2022年6月,葛楊被抽調到合肥市特殊人群社會關愛工作專班負責心理組工作,到2023年初,就已處置青少年心理危機個案80余起。
葛楊的工作不分晝夜,異常忙碌,節假日又被公益事業填滿,以致女兒童年時對葛楊最深的印象,就是一抹警藍的背影。女兒也曾埋怨過:“媽媽再不陪我,我就長大了。”等到真正長大,女兒漸漸理解了葛楊,“我的媽媽很偉大,她一直在助人、救人。”
葛楊獲得了安徽省優秀人民警察、安徽省三八紅旗手、“中國好人”等諸多榮譽。她總是很忙,從青春年華到鬢間藏了白發,葛楊常說:“生命的長度有限,而廣度是無限的。看到被救助者好好活著,是一種幸福;看到他們對社會的愛心回報,更是莫大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