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宏
云南傣族傣歷新年的潑水節,原本寓意著祝福,今年重啟后,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但熱鬧之余,這些天也傳出了讓人憤慨的新聞:一些男性圍攻開著電瓶車經過的年輕女性,導致對方人仰車翻,或者手持大水槍對著年輕女性隱私部位潑水,甚至還去撕扯對方的雨衣。祝福變成了赤裸裸的性騷擾,不少網友疾呼:應該取消這已經變味的潑水節!
這當然是氣話。這個傳統民俗,原本代表著美好。事實上,云南瑞麗市傣學學會辦公室主任也恍就表示,潑水節作為傣族的傳統大節日,從來都不是這樣“打水仗式潑水”,而是伸手在小水桶里舀水,潑向對方的雙肩,以表祝福,“提一小桶水可以用一天。”
這樣美好的節日,怎么就變了味?隨著時代的發展,潑水節已經不僅僅是傣族人過節的儀式了。玩水本來就是人類的天性,在被澆得渾身濕透的時候,壓力被釋放,快樂可以加倍,這也吸引了大量的外部游客涌入。他們并不一定都了解潑水的深層意義,而只是理解了字面意思——潑水?那是不是可以用大桶大缸甚至高壓水槍?而隨著一些別有目的的猥瑣之人的摻和,這個節日近年來更是爆出了“用熱水潑人”“騷擾年輕女性”的負面新聞。
這些在潑水節上爆出的惡劣行徑,和結婚鬧洞房屢屢爆出的“伴娘被扒衣服”丑聞,同樣令人憤怒。但對于傳統民俗,我們自然不能一禁了之。文化普及、法律威懾和公眾監督,應該三管齊下。
文化普及,自然是在游客進入潑水節區域前,就通過社交媒體、機場車站等公共場所,對潑水節的歷史脈絡進行解讀。雖然存在游客都想通過玩水來放松的客觀情況,但需要讓大家知道,真正的潑水節文化是什么內涵和尺度。
法律威懾,目前地方政府部門主要做了一半工作。其實,潑水節前夕,云南多地包括西雙版納、芒市、隴川等發布相關規定文明潑水,嚴禁以潑水為名侮辱調戲婦女,杜絕使用汽車裝載水源、高壓水槍、水氣球、塑料袋盛水等粗魯潑水行為和傷害性方式潑水。但這些規定的界定標準、惡行的證據采集以及后續處罰措施,都有待細化,威懾力有待加強。建議在潑水比較盛行的區域進行醒目警示,增加視頻監控力度,增加警務人員巡查頻次,讓心懷不軌者不敢亂來,讓受害者有意識、有條件第一時間報警處理。
此外,公眾監督不可或缺。通過立體式宣傳,讓民眾了解到,這些害群之馬的舉動,將損害到潑水節的聲譽,損害到當地的旅游形象,也就直接影響到從業者的收入。同時,鼓勵公眾對明顯涉嫌違法違規的行為進行舉報,讓這些別有用心者犯錯甚至犯罪的成本升到最高。
傳統節日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文明的活化石,具有重大的人文意義。對打著民俗的幌子耍流氓的行為,我們只有“零容忍”,才能讓它更健康地在新時代傳承下去。莫讓美好變糟粕,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