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金剛
國家實施“雙減”政策后,學生獲得了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時間,如何有效利用這些課余時間,是擺在學生面前的主要問題,這也是大多數家長擔心憂慮的問題。在這種背景下,學校做好家校共育這篇大文章,顯得尤為重要。基于此,學校成立課題組,就“雙減”背景下家校社共育實踐進行了研究,并在實踐中提高家校共育的水平,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一、采取了切實可行的措施,全面提高家校社共育水平
(一)倡導“親子讀寫”。學校就“親子讀寫”問題進行研究,從學校層面推動“親子讀寫”活動;家長每天寫“親子日記”,并和班內其他家長分享;學校組織編寫“親子日記讀寫”課程,指導家長進行科學的家庭教育;對“優秀親子日記”“親子日記標兵家長”等進行月度、季度和年度評比。
(二)布置“家務實踐作業”。學校結合中國各種傳統節日,對學生家庭實踐作業進行整體規劃安排,力求家庭實踐作業系列化;召開家長專題會議,建議家長每周讓學生在家至少參加一小時的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每周寫一篇勞動感悟,提高學生對家務勞動的認識。
(三)引導“居家體育活動”。學生節假日期間,引導學生和父母一起做自己喜歡的運動,可以跳繩、仰臥起坐、立定跳遠、俯臥撐等,增強自身體質,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四)開展“親子之間游戲”。學生節假日期間,引導學生和父母、兄弟姐妹玩喜歡的撲克牌、象棋、軍棋、五子棋大戰;組織家庭形式的辯論會、飛花令詩詞朗誦會。
(五)舉行“父母、祖父母大講堂”。課題組成員走進全鎮各學校,為家長做家庭教育報告多場,為家長提供了學習和借鑒,受益學生及家長達到兩千多人。
(六)做好“日記書面交流”。各班級組織學生每天進行日記寫作,教師認真批閱學生的日記,和學生在日記中進行真誠交流,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疏導學生的情緒。要求學生拿回家讓父母閱讀自己的日記,讓家長一同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內心想法。
(七)進行“各種形式家訪”。組織教師面對面家訪多次,家訪過程中,和家長說家常、談孩子,學生體驗到老師的關愛,樂于把心聲向教師傾訴,家長也用新的眼光更客觀地評價自己的孩子,讓家長會鏈接到家長的所思所想上,呵護了孩子的健康成長。
(八)組織“家長授課活動”。學校按照“五步法”每年舉行四次家長課程開課活動。家長走進學校,走進課堂,認真聽取授課教師的家庭教育專題講座,和授課老師進行有效互動,提出自己在家庭教育過程中的困惑,在和授課教師、其他家長探討中,學習到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提高家庭教育能力。
(九)舉辦“家長進校園活動”。家長在學校和學生一起吃一頓飯,了解學生飲食情況;家長和學生一起午休,了解學生的住宿情況;家長走進教室,關注課堂,了解學生上課情況;家長參觀學校、班級文化建設,觀摩陽光體育活動等,切身體驗到學生的校園生活。
(十)說說“家風家訓故事”。學校廣泛征集學生的家風家訓“好習慣”,講述家風家訓“好故事”,拍攝家庭“好照片”。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切實感覺到中華傳統美德的巨大魅力,從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產生敬畏之情和贊美之情。
二、取得了非同凡響的效果,實現了全環境立德樹人
(一)切實提高了家長的育子水平。家長的家庭教育觀念逐漸改變,已不再只關注自己孩子的學習,而是學會信任、尊重、激勵、理解、寬容對待自己的孩子。
(二)家校之間溝通搭建了“彩虹橋”。家校之間在教育觀念上達到高度一致,家長越來越認識到教育孩子不僅是學校的事,也是家庭的事,家長能夠積極配合學校,和學校站在一個角度教育孩子。
(三)學生各方面素養得到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勞動素養、身體素質等得到質的飛躍,學生能夠感恩父母、長輩,能夠養成愛勞動的美德,養成愛運動的、愛讀書的習慣,為孩子的一生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