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喬雙
審美教育是美術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初中美術教學中,作為老師,要注重審美教育的滲透,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鑒賞水平,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以下是筆者結合初中美術教學實踐,對學生審美能力培養的幾點探究,以期促進美術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
一、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樹立正確審美觀念
為了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使其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和價值觀念,美術教師要將教材資源和自然資源相整合,使課堂教學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引導學生去發現生活中的美的元素,擁有一雙善于發現美、尋找美的眼睛,增強學生對美的感知能力。首先,教師要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尋找生活中的“ 美”。例如,帶領學生走進校園,觀察建筑和景物的分布特點,感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義。其次,教師要重視學生人格品質的培養,鼓勵學生捕捉生活中遇到的美好瞬間,加強學生對美的認知,從外在美到內在美,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有學生總是花費大量的時間打扮自己,認為這樣的自己才是最美的。于是,我特意拿出一節課和學生交流討論,讓學生交流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美,然后給學生列舉了許多生活中的真實案例以及一些畫家刻苦學習畫技的故事,讓學生明白美分為外在美和內在美,我們在追求外在美的同時更要追求內在美。這樣一來,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藝術賞析水平,同時還能起到美化心靈的效果。此外,美術教學還應與實際生活相結合,運用藝術手法喚醒學生的美好記憶,陶冶學生情操,啟迪學生心靈,激發學生對藝術文化的熱愛之情,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
二、重視鑒賞名家作品,培養學生審美能力
過去,在教學中,教師品評學生的繪畫作品通常關注的是畫作中的表現技能,而忽視了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和個性思維,無形之中有很多反映學生的心理特征以及展現學生獨創力的好作品都被忽略了。在很多作品中,大師們表現運動方式使用的就是基線,比如澳大利亞土著居民和游牧民族在表現運動形式的時候就是使用基線表達的,可以說基線具有突出的地位。比如古埃及墳墓雕刻、古希臘器皿裝飾、赫梯人陶器等等。沿著一條基線進行排列圖畫這種敘述方式可以說是最經典和最原始的創作的表現手法。這和學生在繪畫時的自然想法是一致的,所畫之物都會不自覺的排列于一條直線上。因此,我們在品評學生繪畫作品時不能只關注作品的造型,還要關注表現形式,站在學生的角度感悟學生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思想情感,走進學生內心世界中,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審美能力,提高學生藝術素養,同時還能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知道學生的真實想法。
三、利用信息技術輔助,培養學生審美能力
美術教學需要呈現大量的視覺圖片,如果單純依靠教師的語言講解,則無法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容易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此,教師要善于使用多媒體技術,熟練運用這一技術手段化抽象為形象,通過網絡搜集大量的優秀作品,將其直觀生動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解決美術教學難點,同時培養學生們的審美能力。例如,在拓展欣賞《伏爾加河上的纖夫》這幅作品時,教師可以用信息技術將油畫投影到大屏幕上,同時為學生播放音樂《伏爾加船夫曲》,將油畫和音樂完美融合在一起,再現油畫意境之美,讓學生身臨其境,收獲審美體驗。在音樂的襯托下,學生對纖夫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和頑強意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體會,驚嘆于作者繪畫手法的高超,讓學生對繪畫藝術有了更全面的認識。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藝術作品的藝術形象可以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給學生帶來豐富的藝術思考和情感體驗,感受立體式審美氛圍,實現德育在美術教育中的滲透,提高美術教學的質量水平。此外,鼓勵學生通過網絡途徑搜集自己喜歡的美術作品,將自己的欣賞感受記錄下來,課堂上抽出幾分鐘時間和老師、同學分享藝術作品,交流體會,加深學生對藝術作品的理解和認識,鍛煉學生的評述能力和審美能力。
四、采用科學有效評價,促進審美能力發展
在傳統美術評價中,往往是教師評價學生,然后給學生的作品評出一個分數。這樣的評價單一乏味,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因此,教師可以打破傳統評價模式,鼓勵學生自主評價和學生互評,將學生對作品的評價納入考核范圍,這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例如,在美術學習過程中,除了教材中的美術作品外,學生接觸最多的就是同學的繪畫作品,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同學的作品,欣賞同學作品中蘊藏的美,結合自己的理解和對美術知識的掌握給予客觀評價,一方面可以鍛煉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另一方面也能起到取長補短、共同進步的作用。
總之,在初中美術教學中,作為老師,我們要結合學生特點,堅持由簡到繁的原則,選擇符合學生年齡特征的方法和策略進行教學,如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審美觀念;重視鑒賞名家作品,利用信息技術輔助,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采用科學有效評價,促進審美能力發展。以此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能力,提高學生的美術綜合素養,促進學生得到更加全面的鍛煉和發展,實現美術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