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1年5月,中宣部、國家文物局等9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提出,實施類博物館培育計劃。從此,類博物館這個詞,出現在了公眾的視野中。什么是類博物館?專業的解釋是:指具有博物館收藏、展示和教育等部分功能的社會機構。
很多人說,類博物館是一個新興事物,完全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其實,簡單來說,類博物館就是除綜合性博物館以外的所有博物館。每個博物館從它的展示功能來看,往往它的展品就顯示了它的類別屬性。比如:現代文學館,從名字上就能看出它的屬性是展示現代文學方面展品的博物館。比如:軍事博物館,展示的是軍事相關的展品。
綜合性博物館,所展示的藏品涉及方方面面:歷史、自然、藝術……一般均為國有公辦,可以說是“大而全”的形式。而類博物館專業性強,有自身突出的特點。在我們大力發展博物館的今天,類博物館的建設,可以豐富博物館的內容,更好的滿足公眾的需求。
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在其著作《博物館之美》中說:“我們需要有更多不同專業的博物館,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更不用說人文歷史。博物館世界的奇妙正是以其豐富性而展開為一部人類的百科全書,通過它我們能夠了解世界歷史,能夠看到文化的衍變和藝術的發展,能夠看到偉大的創造和杰出的人物。”
正因如此,民營博物館的發展成為了必然。
中國的民營博物館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新生事物,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與國有博物館一起承擔著弘揚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彌補了國有博物館在收藏展示上的不足,更容易被游客和觀眾所接受,是文化傳承中不可缺失的一環。民營博物館是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和諧社會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一個城市的文化坐標。
北京,作為“博物館之城”,在民營類博物館的發展中一直走在全國的前列。民營博物館是一個大的概念,更專業的稱呼為非國有博物館。它包括企業博物館、私人博物館以及小微博物館等一切非國有公辦的博物館。
本期,您將看到北京形形色色的私人博物館,也能看到眾多的企業博物館的有趣故事,更能看到身處胡同的小微博物館的精彩紛呈……
民營博物館在我國發展的歷史還不長,它的道路還很漫長。讓我們隨著專家的解讀,看民營博物館的歷史、發展與未來。

編輯 宋冰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