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望舒

近幾年來,逛一次展覽、聽一場有專業水平的講解,成為熱門的出游選擇。在各地博物館上新“打開方式”感召下,“出圈”的文博風物令多館化身旅游平臺的“網紅打卡地”。剛結束的寒假里,“和合共生——故宮·國博藏文物聯展”人頭攢動,南京博物院“家·國——中國傳統人文精神展”天天火爆,河南博物院網上復原場景的隋代大墓震撼受眾……魅力十足的2023“開年展”,正為博物館引來一波游覽熱潮。
定義
博物:動物、植物、礦物、生理等學科的總稱;博物館,按照相關詞典的解釋,是指搜集、保管、研究、陳列、展覽各種文物或標本的機構。但人們更多有感的是博人、博史、博識、博社會,叫博覽館或許更貼切。
文博業還有“類博物館”的劃分,是指具有或具有部分博物館收藏、展示和教育等性質與功能的場館:包括紀念館、名人故居、陳列館、規劃館、美術館、藝術館等,以及軍史、廠史、校史、村史等館(室)。
黨和國家的引領是博物館繁榮的根本。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說:“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016年他指出:“中國各類博物館不僅是中國歷史的保存者和記錄者,也是當代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的見證者和參與者。”2021年他為之做出明確定義:“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史館、烈士陵園等是黨和國家紅色基因庫?!?022年他進一步闡釋其重要意義:“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場所?!倍P于“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的經典話語,關于對優秀傳統文化要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思想點化,則已經成為文博業的行動指南。科學的指導思想和有力的發展戰略,推動中國博物館和文博業的全面興盛。
數字
2021年,全國備案博物館總數達6183家,相比2012年的3069家增長了約1倍,平均每1.4天增加一座。觀眾人數從2012年的5.6億人次增長到2019年的12.7億人次。之后雖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觀展人次減少,但2021年參觀人數仍達7.79億人次高位。2021年全國博物館舉辦展覽3.6萬個,接待觀眾7.79億人次,策劃推出3000余個線上展覽、1萬余場線上教育活動,網絡總瀏覽量超過41億人次。中國擁有世界年接待觀眾最多的博物館(故宮1700萬),世界上建筑面積最大的博物館(國博19.2萬平方米)……
2008年起中央財政每年30億元的專項補助,有力支持博物館對公眾的“零門檻”,促使博物館免費開放占比90%以上。挖潛、創新令博物館青春勃發,文博類影視綜藝讓博物館出圈、出彩、入云,文創使博物館化危為機。
緣由
首先是傳媒助力:1993年上映延宕20余年的《侏羅紀》系列,2006年底至2015年的三集《博物館奇妙夜》等進口大片,點燃青少年對博物及博物館的熱情?!秶覍毑亍贰督浀湓伭鱾鳌贰兜浼锏闹袊返戎袊C藝款款爆棚;以《千里江山圖》為藍本的舞蹈詩劇《只此青綠》,因“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漢代織錦護臂而創意的舞劇《五星出東方》,兩度為“央視春晚”帶來驚艷;而由樂舞俑轉化生成的《唐宮夜宴》更是營造出“破圈”級效應——其總導演陳雷說:“最開心的……是聽到有人看完節目后,確實想去博物館轉一轉?!痹僬呤请S著社會現代化程度和人們文明水準的提升,博物館與廣大受眾“雙向奔赴”,于是興旺發達。因此,“供需兩旺”是文博業持續發展之基。
業內曾喟嘆的“國人缺少參觀博物館的習慣”,開始變為很多人的有時間就去“看博物館”的生活方式?!安┪镳^熱”方興未艾,既表現為博物館文化志愿者報名踴躍,又表現為喜歡去博物館的觀眾倍增:央視2022年“十一”黃金周報道,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多數時段預約已滿,上海博物館精品展“一票難求”。網絡熱詞新添“看展式社交”:年輕人熱衷看展,樂在社交媒體上分享看展體驗。
博物館熱的原因,更多體現在神魂道型價值內容吸引,AR與VR等新技術構建的沉浸式體驗,以及觀眾素質提高,互聯網通達,故宮朝珠耳機、甘肅省博物館銅奔馬——俗稱馬踏飛燕(小綠馬)的玩偶等文創產品趣味盎然,共情天下。
發展
各地多有博物館發展規劃。在首都,截至2022年底,北京地區備案博物館已達215座。據《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發展規劃(2023-2035)》,到2025年,北京博物館總數將超過260座,平均每10萬人擁有1.2座博物館;到2035年,北京博物館總數將超過460座,平均每10萬人擁有2座博物館。
在成都,全市有博物館172家,總量列全國第二;平均每10萬人擁有1座博物館,遠高于當前國家平均值。據成都市“十四五”專項規劃:2025年博物館數量將達到320座以上、年接待觀眾量將達到4000萬人次以上。
國際
意大利名城佛羅倫薩40萬人口43座博物館,不到萬人就擁有一座博物館;尤其文物故事于現實中延續,令城市在文化中活著,是真正博物館之城。
“老橋”與家族教堂的繪畫,訴說著偉大但丁纏綿凄婉的故事,另類詮釋著《神曲》的誕生背景。鐫刻于一建筑外墻的長長石槽,是數百年歷史的“公平尺”,它警示商家務必誠信經營,不得缺斤短兩。中心廣場圣母之花大教堂灰樓門邊,一位頭裹麻布者的壁畫被大玻璃保護起來,畫意:無私施救、不圖報答。它告知人們,此處曾是有600年歷史的、提供免費公共服務的一家醫院。壁畫下方,有一深入墻體的橢圓形的小孔。據說每當醫院資金匱乏時,樓上窗戶便掛出一盞老油燈;于是人們便相互轉告、匯聚樓前,通過小孔投入捐資。意大利由此傳統生成法律:發現病傷者,路人須第一時間呼叫救援,否則以違法論處。
如今,醫院早已遷出,但是成排的救護車、身著橘紅制服的志愿者,說明仍然保有急救功能,傳承延續著人類的美德。
美國首都華盛頓,史密森協會治下的公共文化群,包括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國家設計博物館、國家動物園、美洲藝術檔案館等,及八個著名研究中心在內的二十余個重要國家級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協會支配著年度十幾億美元的美國政府公共文化建設服務資金,負責招聘館長和對這些頂級文化場館的管理。場館群收藏著1.4億件文物和藝術品,年均接待訪客2400萬人次,由 6500名全職員工和5000多位志愿者支持運行。其中,國家藝術館說明寫道:“無論何時皆可免費入館。”館內提供免費導游及為家庭活動的服務項目……彰顯公益性本質。
盧浮宮2017年接待了830萬觀眾。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次所見:在名畫前席地而坐,先聆聽關于展品的故事,然后臨摹展品的一群日本中小學生。
編輯 韓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