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磊


大概20年以前,央視的一檔訪談節目讓“自行車換勞斯萊斯”的故事成了街談巷議的熱門話題。故事的主人公叫王明璽,家住豐臺鐵匠營,年輕時在長春的機器廠當過八級鉗工。
自行車換勞斯萊斯
1956年,剛進工廠沒多長時間,二十出頭的王老爺子花480塊錢,買了一輛英國產的“鳳頭車”。那時候的人騎車有個說法,新車騎個在意,不能饒世界的不管不顧,有水、有泥全敢往里騎;舊車呢,騎個手勤,見天得擦,老得拾掇,弄得干干凈凈、利利落落,騎到街上才覺得有面。騎上“鳳頭車”的王老爺子,仗著自己的鉗工手藝,有事沒事老跟那輛車較勁。天長日久,對自行車入了迷,搬家到北京以后,就開始逛委托商店和舊車市場,到處尋摸老爺車。甭管多破的自行車,到了他手里,都能收拾得跟新車一樣。1990年代末,老爺子手里的車越來越多,家里擱不下了,索性在京郊租了個庫房,辦起了私人自行車博物館。有位英國收藏家不知道從哪兒得著消息,找上門來,打算花10萬美元收購王老爺子手里的一輛車。老爺子不答應,英國人又放話說愿意拿一輛勞斯萊斯換,這才有了“自行車換勞斯萊斯”的故事。
能換勞斯萊斯的那輛自行車叫“白金人”,成本肯定沒有汽車高,估計也沒現在的自行車好騎,主要是存世量少,物以稀為貴。這種車是英國車廠專門給王室貴族生產的定制車,據說攏共只做了100輛。其中有一輛不知道怎么回事,落在了家住龍潭湖的一位東南亞歸國華僑手里。王老爺子打算把這輛車勻過去,對方也是死活不松口。直到1975年車主去世,他的后人才把這輛車以1000塊錢的價格出了手。2008年奧運會前后,北京城大興土木,搞環境整治,王老爺子收藏的自行車拆分成了一大、一小兩撥,小的那撥放在豐臺南苑村的民俗街,大的那撥送到京南霸州,成立了中國自行車博物館。哪位如今要是有工夫去那博物館遛遛,不光能看見換勞斯萊斯的白金人,還能見著1950年代以后各種牌子、各種型號的國產車,這里邊興許就有當年您騎過、坐過的那輛。
十七歲的單車
要說在自行車博物館,什么車最惹眼,那還得是山地車。1990年代初,北京興起了騎山地車的流行風,路面上的自行車越來越漂亮,也越來越值錢,一個問題隨之而生,就是丟車。丟車丟得最厲害的時間段,老百姓好像有這么個說法,誰家要是不丟兩輛車,那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北京人。2001年,北京電影制片廠拍了部電影,叫《十七歲的單車》,講的是當時還算新興職業的快遞員,騎著公司新配發的山地車在西單一帶送快遞,沒承想頭天上班就丟了。懂行的人告訴他說,甭著急,這兩天勤上缸瓦市遛達著點,興許還能碰見??爝f員聽了這主的話,得工夫就跟缸瓦市一帶轉悠,結果還真碰見那輛車了,由此勾出來后邊的一連串故事。
自行車丟了,干嗎非得上缸瓦市遛達呢?1990年代以前,自行車實行統購統銷,老百姓想買車,先得有自行車票。有了票以后,還得去專門的自行車行,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北京那時候有兩個最有名的車行,一個在東單,一個在西單,西單車行就在缸瓦市的馬路西邊,緊挨著有名的西四魚店。車行每天進進出出的買車人多,有些人的舊車不想要了,也可以在人家門口借塊地方出手。這么一來,缸瓦市就成了當年北京最大的二手自行車市場,王老爺子淘換自行車那會兒,也愛去這個地方。

當然了,所謂的“二手車”,最起碼有六七成新,來路都不太正。有的車販子怕讓警察逮著,站在馬路邊上賣車,后架上還得捎一捆大蔥,目的就是做個偽裝,給別人造成一種他是正經過日子老百姓的錯覺。買主上門,先得跟賣主耳語一聲:“車賣嗎?”對方也得悄么聲的回一句:“啊,買車嗎?”兩邊對上暗號,互相覺得沒什么問題,才能正式談價錢。誰要是點背丟了車,兩三天之內,勤上缸瓦市遛達著點,沒準真能碰上。
青春還得劈個叉
自行車博物館,轉動著老百姓的青春記憶,就拿展廳里大家熟悉的老式自行車來說。那是在山地車流行以前,各種老自行車的標準騎法都是四平八穩地坐在車座上,上身正直,微微前傾,雙手扶把,兩條腿不緊不慢、一上一下地踩腳蹬子。1990年代以后的時髦青年騎山地,都愛把車速調到最快,上半身整個趴在車把上,貓著腰,撅著腚,兩條腿玩了命地緊蹬,讓車條發出“嗚嗚”的破風聲。只有1980年代初的一小段時間,講究身子朝后揚,兩條腿叉得特別開,兩只腳故意弄成外八字,多半個前腳掌懸空,只拿兩個后腳跟踩著腳蹬子。車騎起來,重心不穩,跟馬路上搖搖晃晃、來回畫圈。這么不靠譜的騎車姿勢,多少也有追求時尚的必然代價。
1980年,美劇《大西洋底來的人》火遍大江南北,電視劇的男主角叫麥克,這哥們兒出場的扮相是花襯衫配喇叭褲,鼻梁上還得架一副大墨鏡,那時候叫麥克鏡,也叫蛤蟆鏡。電視劇火了以后,麥克那身行頭立馬成了時髦男青年競相模仿的對象。花襯衫、麥克鏡都好辦,唯獨喇叭褲,有點麻煩。為什么呢?這種褲子的外號叫“凈街王”,褲腿特別寬,還特別長,不光能蓋住整個腳面,還一直耷拉到地上。穿喇叭褲跟街上遛達一圈,地上就什么臟東西也沒有了,比掃的都干凈。美國的洋麥克出門就坐車,穿喇叭褲無所謂。北京的“土麥克”穿著這身行頭,出門照樣得蹬自行車。要是按正常姿勢,喇叭口特容易讓車鏈子給卷進去,弄不好的話,連車帶人,“咣嘰”一家伙摔個脆的。大馬路上那么多人看著,好不秧的,自己給自己來個大馬趴,疼不疼的先擱一邊,關鍵是忒跌份啦。所以1980年代初的時髦青年騎車,都是身子朝后仰,腿叉得特別開,只用后腳跟踩著腳蹬子,為的是讓褲腿盡量離車鏈子遠點。后來習慣成自然,哪怕沒穿喇叭褲,騎車時也是這么個架勢。有的上歲數的人看不慣這個,覺得流里流氣,走在大街上碰見了,就得指年輕人的鼻子這么呲叨兩句:“你腿叉這么開干嗎,給誰看呢!?跟拉褲兜子似的!”
細算起來,當年叉著腿騎車的這幫小青年,現在都已經六十開外了。他們當中的很多人,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已經永遠告別了自行車。有些人呢,卻戴上頭盔,穿上騎行服,成了新潮的騎行族。天高云淡的秋日午后,長安街上,車輪所到之處,幾聲車鈴清脆,是他們曾經炫目的青春。
編輯 韓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