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素梅
摘? 要:幸福體育不是給體育貼上“幸福”的標簽,而是具有深刻意蘊和深遠價值,旨在探尋高定位體育課程改革的價值追求,穩步夯實體育課程改革的實踐陣地,筑牢體育課程改革的理論根基。幸福體育無論是在體育學科理論完善,還是在時代新人培育,尤其在幸福人生奠基、課程模式發揮根基作用等方面都意義非凡,幸福體育成為了新時代深化體育課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關鍵詞:幸福體育;時代意蘊;邏輯體系;根本遵循;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G623.8?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5-2410(2023)04-0015-02
長期以來,體育促進健康已被人們廣泛認同,尤其是體育能增強體質、增進健康的功能已形成定論,并有學者通過建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強化體育促進健康的育人價值和現實意義。體育活動之所以被越來越多的人融入到生活之中,是因為其在人的發展中起著關鍵且前瞻性的重要作用,那就是體育為幸福,而不只是為健康,是為幸福人生奠基,在參與體育運動的過程中能夠讓人們享受鍛煉的樂趣,獲得幸福體驗。從生物學意義上來講,運動能改造大腦,鍛煉促進了內啡肽和多巴胺的分泌;從哲學意義上來講,運動能改變人生,鍛煉讓其成為理想的自我;從心理學意義上來講,運動能調情感、強意志,鍛煉促進體育精神的鑄造;從教育學意義上來講,運動能提升素養,鍛煉助力時代新人的培育。由此可見,體育一定有其時代意義,其終極目標絕非只是促進健康,而是幸福地感悟著鍛煉的過程,實現幸福的人生。無疑,我們需要升級對體育的認識,將體育的健康觀升級到體育的幸福觀上,才能真正挖掘和發揮體育為幸福人生奠基的作用。開展幸福體育便成為一種新的期待和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過程中實現新的突破。
一、高定位改革價值追求:幸福體育能為學生健康而幸福的人生奠基
體育課程改革大約每十年一個輪次,每一輪課程改革都或大或小地推動著體育教育質量向前發展,引領著體育教育的發展方向,但在發展過程中也都不同程度地體現出改革的短板和缺口。健康是人們工作、學習、生活等一切活動的保障,沒有健康,任何活動都難以開展。因此,幸福體育首先是要更加精準、科學地促進健康,讓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強身健體,在增強體質健康水平的同時規避安全風險。如果說健康人生是保障、是前提、是基礎、是條件的話,幸福人生便是追求、是理想、是奉獻、是擔當。
幸福體育在促進健康的過程中,更加強調體育“育心”的獨特價值。幸福是一個心理學的概念,是一種積極正向的情感體驗。假如體育能夠錘煉意志的話,那么幸福體育能夠在錘煉意志的過程中強調愉快地接受對意志的錘煉,挖掘出錘煉意志的內驅力,體現積極主動參與的狀態,培養學生具有堅強的意志品質,從而提升抗挫折能力,塑造堅持不懈的精神。這是體育促進心理健康的“痛點”,也是很多學生在被動接受體育課程學習過程中難以堅持并養成鍛煉習慣的難點。
幸福體育在促進幸福的過程中,更加強調體育的“育人”綜合價值,幸福人生一定是奔向美好的人生,更指向人的全面發展的人生,幸福既是一個擁有積極正向情感體驗的心理學概念,也是實現人生價值的美好狀態。實現幸福人生需要體育教育肩負起綜合育人價值,不僅僅要使身體健康了、心理健康了,還要能很好地適應社會,才算是完成“育人”任務。更重要的是在促進健康的基礎上,讓人感到幸福,并為未來肩負起時代重任,富有擔當精神和強烈的使命感。如果體育是強壯自身,是自我的一種完善,那么幸福體育則強調為國家建設、社會發展、人類進步而肩負起的時代使命。幸福體育在塑造健全人格、培育時代新人方面更具感召力和勝任力。如果說體育可強化自身的話,幸福體育在強化自身的基礎上更凸顯服務社會的精神,自身要強大,社會要發展,共促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新時代的體育應該不再是昔日只注重促進健康的體育,而是能促進幸福人生的體育,在新時代對體育的認識要發生關鍵性的轉變,應該有更高的站位,要為國家培養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輩子的時代新人,也應該有著更遠的視野,要為學生健康而幸福的人生奠基,而不再僅僅是為終身體育奠基。
二、穩發展改革實踐陣地:幸福體育能在學校體育中充分而全面開展
學校體育工作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既包含體育課,還包含大課間、課后鍛煉、課余訓練與競賽等活動內容。體育課有行政班和選項走班教學形式,大課間有集體鍛煉、個人自主鍛煉形式,課后鍛煉有興趣班、俱樂部、社團、班級集體和學生自主多元化鍛煉形式,課余訓練與競賽的對象多為具有某專項運動特長的運動隊。這些豐富多樣的學校體育大多是全員參與,即普及性的體育活動,少數是特長生或有興趣的學生參與的提高性的體育活動。就學校體育工作而言,普及與提高都十分重要,不可偏廢。學校體育工作為了使學生在各類體育運動中能“感悟到幸福”,從而合理組織、有效開展幸福體育。
幸福體育之所以能在學校體育中充分而全面開展,主要是因為學校體育已經有著常態化的體育課、大課間、課后鍛煉等全員參與的活動內容,只要體育觀發生轉變或升級,都會在各項活動中有所體現。例如,體育課上不再單純追求運動密度、強度的大小,不再只是聚焦對健康的促進,而是更加指向人的幸福,任課教師會更多考慮學生在課堂上的幸福體驗,諸如如何讓學生有愉悅感、欣喜感、存在感、滿足感、獲得感、成就感等,即指向對幸福課堂的打造。又如,在大課間活動的開展中,體育教師對大課間活動內容和形式的設計就不再只是考慮季節變化,而會更加關注學生的感受,過去強制性跑步或做操的單一性大課間會被不斷豐富。基于此,幸福課間也將會越來越被重視、被強化、被推行,學生也將更加幸福地參與大課間活動。就課后鍛煉而言,不僅“雙減”后強調課后鍛煉的重要性,之前的文件中也曾提出在沒有體育課的當天,課外活動時間也要安排1小時體育鍛煉。這種課后體育鍛煉,如果是基于學生幸福體驗,課后鍛煉的活動形式會更加多樣,各種體育興趣班、俱樂部、社團等在滿足學生運動需求的基礎上,幸福鍛煉也將越來越受到關注和強化。再者就是課余訓練與競賽,通過競賽可展示自我,享受獲勝的喜悅,塑造拼搏進取的精神等。總之,在學校可以打造幸福課堂、組織幸福課間、開展幸福鍛煉、創設幸福比賽。圍繞幸福體育,促進全面發展、實現幸福人生是未來體育課程深化改革的重要落腳點和突破口。
三、重筑牢改革理論根基:課程改革以幸福體育課程模式扎實推進
體育課程改革需要強大的理論支撐,除了教育學、心理學、體育學相關理論的奠基作用,需要更直接、有效的理論發揮引領和推動作用。在倡導幸福體育深化體育課程改革之初,就圍繞“需求-內容-路徑-評價”,構建了把握學生需求、精準適配內容、優化實施策略、評估實踐效果的幸福體育課程模式。
幸福體育需要系統實用的課程模式,推行幸福體育深化體育課程改革更需要該模式作為重要的理論根基。
一是幸福體育課程模式聚焦學生需求,并以此為模式建構的起點,相當于該模式引領體育課程真正實現以人為本的改革,注重學生在課程實踐各環節的真實感受。推動體育課程改革不僅要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還要想辦法滿足學生的運動和發展需求,讓學生感悟幸福。
二是幸福體育課程模式注重內容適配,尤其是突出精準性。具體而言,除了必修必學的內容需要學生按學段進行合理分配,關鍵是在精準把握學生興趣愛好和運動需求的基礎上,能夠為每一個學生的體育學習需求創設條件、提供可能。對內容的精準適配不能脫離學生實際,不是從課程到內容,而是從學生到內容,課程內容是為學生發展需求服務的,不是學生被動接受不感興趣、需求度不高的課程內容,這實際上也體現著內容選擇關鍵的轉變。
三是幸福體育課程模式強調優化實施策略,不僅按照必修必學的內容特點采用行政班級授課制開展教學工作,而且針對必修選學內容盡可能考慮小學高年級以上實施體育選項走班制教學,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和運動需求。假如學生有不同的興趣愛好,但依然采用行政班級授課的話,勢必會造成學生最感興趣的項目沒有學習機會或很少有學習機會的結果。
四是幸福體育課程模式重視評估實踐效果,盡可能采取多元化評價方式充分了解需求滿足情況,還要注重整體的體育學業質量達成情況。在突出運動能力評價方面,不僅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專項運動學習效果,給體育教師的精準施教提供參考,還可以通過運動能力水平認證對全國學生的運動能力發展水平做全面而系統的評估。在強調知識、能力、行為、健康四要素評價體育學業質量方面,真正實現體育學科育人內容與效果的全面檢驗。
幸福體育的模式化建設對推動體育課程改革方面重要且必要,具體且可行,必將能夠在筑牢改革理論根基方面有所作為。
四、結語
推行幸福體育可以真正意義上實現深化體育課程改革,這需要轉變觀念,充分認識體育的實有價值追求不只是健康,而是為健康而幸福的人生奠基;需要站穩實踐陣地,打造幸福課堂、組織幸福課間、開展幸福鍛煉、創設幸福比賽,讓人人感悟幸福,使得體育的功效得到更深層的挖掘,體育課程改革也將因此而更加生機勃勃,高質量體育教育必將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