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脂紅 周衛星 黃美玲
綠色儲能產業作為宜豐優勢產業之一,是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關鍵之一。近日,人民銀行宜豐縣支行以近五年(2017 年~2021 年)稅收數據為基礎,分析綠色儲能產業總體情況、結構特點及存在的問題,提出相關建議。
一、綠色儲能產業總體情況及結構特點
1 . 總體來看,企業數量增長,小微占優,收入大幅上升。2021 年,該縣綠色儲能企業有13 家,上下游關聯企業32 家, 其中小微企業有20 家,較2017 年增長18. 18%,企業數量有所增長,市場份額不斷擴大;2021 年,綠色儲能企業實現營業收入6. 32 億元,較2017 年增長111 . 37% ,近5 年平均增長率為16. 15 %,經營收入大幅上升(見表1)。
2. 納稅規模看,稅收比重均呈先降后升趨勢。2017 ~2021 年, 綠色儲能產業納稅規模分別為20318 萬元、17326 萬元、15630 萬元、33210 萬元、29237 萬元, 占稅收總額比重分別為12.64% 、10.08%、8.63%、18.94%、14.50%,稅收比重呈先降后升趨勢。2017~2019 年遞減原因是資源開發方式為粗放,生產成本較高,電池企業污染嚴重;2020 年是轉折點,稅收大幅上升,主要是各大企業意識到綠色環保重要性,引進高效儲能系統制造產業的延鏈、補鏈、壯鏈項目,推行以電控稅政策,企業經營狀況得到改善所致。2021 年稅收及比重下降主要原因是稅收結構調整,實施減稅降費政策(見表2)。
3. 稅源角度看,所得稅及增值稅總體先降后升趨勢。2017~2021 年,綠色儲能產業繳納企業所得稅分別為836 萬元、621 萬元、882 萬元、1309 萬元、3 521 萬元,分別占企業稅收規模的比重為0 . 52 % 、0 . 36 % 、0 . 49 % 、0 . 75 % 、0 . 17 % , 近5 年平均增長率為33. 32 %,主要是營業收入增長,影響利潤及企業所得稅的增長;2017 ~2021 年,綠色儲能產業繳納增值稅分別為9 795 萬元、7 548 萬元、10 368 萬元、24 203 萬元、19 618 萬元,分別占企業稅收規模比重為6 . 1 % 、4. 4% 、5 . 72 % 、13. 8 % 、9 . 73%,近5 年平均增長率為14 . 90 %(見表3、4)。
二、存在的問題
1 .企業綜合實力與稅收貢獻度不高
從規模看,2021 年綠儲產業上下游關連企業中小型微企業20 戶,占比62 . 5 %。從產品看,大部分是中下游提鋰企業,開發方式較為粗放,碳酸鋰等鋰原料進口價格高,導致“宜豐鋰”大部分是粗加工, 綜合競爭力不強。從納稅看,2017 ~2021年,綠儲產業企業納稅占全縣稅收總額比重分別為12. 64%、10 . 08 %、8 . 63%、18 . 94%、14. 50 %,稅收占比不高。其中:2021 年綠色儲能企業企業所得稅為3 521 萬元、增值稅為19 618 萬元,分別占全縣企業所得稅的15 . 67 %、增值稅的14 . 35 %。
2 .企業遭遇“雙碳”目標的新挑戰
大部分綠色儲能小微企業主要從事鋰礦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與加工、鉛蓄電池的生產與銷售。這些企業在投產前必須通過國家環保驗收,項目開發不當將嚴重污染環境,2017 年7 家鉛蓄電池企業出現過環保問題。
3.企業儲能系統標準體系還有待完善
儲能集成系統是一個多學科、多領域的技術領域,包括了系統控制、電氣安全、直流側管理、設備優化匹配、電池健康及安全聯動保護管理等,哪個部分出現短板,都會影響整個系統,儲能系統如何做好高安全、低成本、智能化和模塊化,是目前儲能產業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措施建議
1.鼓勵自主創新,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鼓勵關鍵技術和工藝自主創新,開展儲能關鍵材料、單元、模塊、系統和回收技術研究,發展儲能材料與器件測試分析和模擬仿真技術。鼓勵儲能產品生產企業采用先進制造技術,重點發展PERC 電池、砷化鎵電池、鈣鈦礦電池等高效太陽能電池,在下游產業開展延鏈補鏈強鏈,提高電池產業化轉換效率。
2 .加強政策扶持,引導產業高效發展。政府加大對儲能產業發展支持,落實金融、減稅、減租、補助等各項惠企政策,讓金融市場對綠色產品“感興趣”,大力支持具有競爭優勢的新能源產業項目、應用示范及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明確儲能應用市場準入條件,完善儲能相關市場價格機制。
3 .完善生產體系,保障產業協同增效。加快建立全流程、全要素精細化管理,構建儲能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體系,保障儲能系統長期安全穩定運行和環保回收再生,明確標準,讓規則“引導綠”。以光伏和鋰電為主要抓手,圍繞鋰礦石提鋰、廢舊電池回收利用、光伏用硅片和電池片生產等重點環節,推動產業體系提檔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