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萍,李 黎,徐 瑩
常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江蘇常州 213000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起源于鼻咽上皮,是東南亞和中國南部發病率較高的頭頸部惡性腫瘤[1]。放射治療(簡稱放療)已成為鼻咽癌治療的有效方法和主要手段[2],但放療后易發生放射性口腔干燥癥(radiation-induced xerostomia,RX)。放射性口腔干燥癥是鼻咽癌放療常見并發癥,大于90%發生于放療中期,臨床表現為口腔干燥、黏膜潰瘍疼痛、咀嚼及吞咽困難、厭食,更有甚者會出現語言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3-5]。中醫藥可有效控制鼻咽癌的發展,對放療有增敏作用,防治放療所致的各種不良反應,配合健康鍛煉等綜合性的護理干預措施,可充分發揮中醫整體調節與綜合治療的優勢[6]。本研究擬運用斂瘡解毒方中藥含漱護理方案干預鼻咽癌放療患者口腔干燥癥,以期減輕患者口干、咽痛癥狀,提升其口腔舒適性,現報告如下。
采用便利抽樣法,選擇江蘇省常州市某三級甲等醫院腫瘤放射治療科2020年2月1日至2022年2月1日收治的110例鼻咽癌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經病理學檢查確診為鼻咽癌患者,初次接受同步化學治療(簡稱化療)、放療且方案一致;年齡30~80歲,預計存活期>6個月;無精神疾病,平時未曾服用精神類藥物,無認知障礙;小學以上文化水平,溝通無障礙,能積極配合指令;放療前口腔內環境、功能狀態良好,無口腔黏膜破損紅腫;病情許可,自愿參加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吞咽功能障礙及張口困難;正在參加其他藥物臨床試驗;伴有嚴重肝腎及心肺功能障礙。脫落標準:實驗開始后不愿意配合本研究方案進行規律治療;因其他原因中斷或停止放療;患者發生嚴重放療不良反應,如重度骨髓抑制、嚴重的放射性皮炎等不宜繼續接受實驗的情況。隨機抽取密封有隨機數字的信封進行分組,隨機數字奇數為對照組(55例)、偶數為試驗組(55例),實驗過程未發生脫落。本研究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查,倫理號:(2022)科第135號。
兩組患者均行同步放化療,化療方案為TP方案,紫杉醇230 mg/m2加奈達鉑80~100 mg/m2,每3~4周1次;鼻咽癌放療均采用160葉多葉光柵的AXESSES直線加速器旋轉調強技術,腫瘤靶區依據影像學檢查結果和臨床體征而定,包括原發病灶和相關淋巴結引流區,放療處方劑量為60~70 Gy/30~33 F,每日照射1次,每周5次,照射總時長約6~7周。放療期間,給予口腔衛生及心理宣教、患者自我評估、功能鍛煉、飲食指導、營養風險評估、疼痛及口干評估處理等指導及常規護理等,同時給予患者口腔干燥癥預防干預。疼痛評估方法:首次常規疼痛評估在患者入院后8 h內完成;患者自發生咽痛之日起,輕度疼痛每日評估1次,中、重度疼痛每日評估2~3次;患者遵醫囑使用藥物治療后按藥物給藥途徑進行追蹤評估,非消化道給藥于30 min后復評,口服給藥后于60 min后復評疼痛評分。口干評估方法:自放療第1天開始,每日評估。處理方法:數字分級評分法(Numeric Rating Scale,NRS)[7]≥4分,予止痛治療;如重度疼痛不能進食者,予以腸內腸外營養支持治療,必要時予抗生素、激素等治療,其他癥狀予相關對癥處理;當患者口干癥狀嚴重、疼痛明顯,遵醫囑予外用重組牛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噴霧保護口腔黏膜。
1.2.1對照組
采用2.5%碳酸氫鈉溶液漱口的護理方法干預口腔干燥癥,直至放療結束。取5%碳酸氫鈉125 mL加等滲鹽水125 mL,按1∶1比例配好后將該漱口液發放給患者,存放在其專用的帶蓋容器中,責任護士督促患者每天晨起、睡前及三餐前后先用溫開水漱口,再用30~50 mL漱口液鼓漱,含漱時間≥3 min/次。
1.2.2試驗組
采用斂瘡解毒方中藥含漱的護理方法干預口腔干燥癥,直至放療結束。斂瘡解毒方是醫院中醫師根據中藥的藥理藥性,在辨證法的基礎上開具的方劑,由某藥業公司將原藥熬制成顆粒,包括金銀花、連翹、大黃、黃連、馬齒莧、紫草、甘草、丹皮炭、蒲公英、薄荷、白蘞、地榆炭、煅牡蠣、白茅根、茜草炭、白及、地黃,共17味中藥,每味中藥顆粒取5 g單獨包裝1袋,每份方劑共17包顆粒劑。責任護士每日晨,將方劑溶于300 mL開水(帶蓋玻璃杯即可,不用保溫杯),攪拌均勻后晾至室溫,囑患者每次將40~50 mL藥液含在口腔內(將頭側向有潰瘍、疼痛一側),保持5~10 min后吐出,含漱中藥后15 min內不飲水或進食,每日3次。
1.3.1咽痛程度
參考NRS[7]評分標準評估咽痛程度。將疼痛程度用數字0~10依次表示,0表示無疼痛,10表示最劇烈的疼痛。由患者自己選擇1個最能代表自身疼痛程度的數字,按照疼痛對應的數字將疼痛程度分為輕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4~6分)、重度疼痛(7~10分)。收集兩組患者放療第7天、第14天、第21天、第28天、第35天、第42天及放療結束晨查房時患者咽痛程度。
1.3.2口干程度
參考RTOG/EORTC晚期放射性反應評分標準(1987)[8]評估口干程度,評分標準見表1。患者漱口后每日使用該評分標準評估口干程度,輕度口干(1~2分),中度口干(3分),重度口干(4分)。收集兩組患者放療第7天、第14天、第21天、第28天、第35天、第42天及放療結束晨查房時患者口干程度。

表1 RTOG/EORTC晚期放射性反應評分標準(1987)
1.3.3由漱口液引起的不良反應
評估使用漱口液期間由漱口液引起的胃腸道反應、變態反應等不良反應情況。

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自我照顧能力、臨床分期[9]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放療第21天開始至放療結束,兩組患者不同程度咽痛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自放療第14天開始至放療結束,兩組患者不同程度口干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兩組患者在使用漱口液期間均未見由漱口液引起的胃腸道反應、變態反應等不良反應。

表3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咽痛程度比較 例

表4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口干程度比較 例
中醫認為放射線熱盛蘊結成內毒,火熱之邪最易傷津耗氣,故口腔經過放射線作用后,可直接導致津液減少,或者間接使津液不能正常輸布于口腔,致口腔疼痛與潰瘍[10-11]。由于射線對黏膜的直接損傷及炎癥反應,患者常出現放射性黏膜炎,在黏膜炎發生過程中,由于上皮萎縮、神經敏感性增加和/或神經病變,患者常會發生穩定或爆發性的疼痛[5]。使用斂瘡解毒方劑漱口第21天以后,試驗組患者咽痛程度輕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放療所致的口腔炎癥及黏膜損傷發生時間約在放療達12 Gy時,24 Gy時最嚴重[12]。大約在放療第14天左右患者開始疼痛,本研究發現使用斂瘡解毒方漱口第21天后,能明顯緩解試驗組患者咽痛程度,推遲重度疼痛發生時間,減少相同放療次數時重度咽痛患者例數,原因在于斂瘡解毒方劑中紫草能清熱涼血,養陰生津;薄荷、白蘞、煅牡蠣能夠止痛、消腫;金銀花、甘草、蒲公英、茜草炭能夠消炎清熱;地黃、地榆炭兼具斂瘡、清熱涼血的作用;白及能生肌治瘡;大黃、馬齒莧、丹皮炭、白茅根能涼血止血;連翹、黃連均能清熱解毒,以上17味中藥對由放療熱毒引起的咽痛具有良好緩解作用。
一般來說,患者從放射治療第2~3周起,逐漸出現口咽部癥狀,包括口干癥狀[5]。相關研究[13]表明,當放療照射劑量達到42 Gy時,唾液腺分泌功能可能會喪失。中醫認為放射線為熱毒,火熱之邪最易傷陰灼津[10]。有研究[14-16]表示匹羅卡品被用于口干癥治療,但此藥物對于輻射引起的口干癥是否有預防作用尚不確定;針灸對患者主觀癥狀有一定緩解,但臨床證據不充分;經皮電刺激神經療法和低強度激光療法的確切效果還需要更多證據支持。使用斂瘡解毒方劑漱口第14天以后,試驗組患者口干程度輕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原因可能為放療第14 天左右,患者開始出現口干癥狀,試驗組已使用斂瘡解毒方劑漱口2周,方劑中金銀花、黃連、白茅根、地黃都有清熱生津的作用,對口干癥狀大有裨益,明顯緩解了患者口干程度,推遲不同程度口干發生時間,減少相同放療次數時不同程度口干患者例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