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淑亮
董淑亮,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江蘇省首席科技傳播專家、江蘇省十大科技傳播人物。出版《童話里的科學》《神奇的動物》《發明改變世界》《長翅膀的“偵察兵”》《四季科學童話》等科普專著100部,曾獲冰心兒童圖書獎、共青團中央“五個一”工程獎、江蘇省優秀科普作品獎等。
地震是一種自然性的破壞現象。它給人們帶來了意想不到的災難。強烈地震,往往會造成地面變形、山崩地裂、海嘯等。2008年5月12日,我國四川汶川大地震就曾造成無數人無家可歸。為了預報地震,人們一直在進行研究和發明。早在東漢時期,我國學者張衡就創造了世界上第一臺觀測地震的儀器——“候風地動儀”。
其實,在3億年以前,被人們稱為“活化石”的蟑螂,就已經有了自己的“地動儀”。人類至今都在努力破解那臺長在尾巴上的“地動儀”的奧秘……
提起蟑螂,人們可能心中十分討厭。然而,大自然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更不會因為人類的喜惡來約束萬千生物。蟑螂就是其中之一。
蟑螂是這個星球上最古老的昆蟲之一。它曾與恐龍、三葉蟲、鄧氏魚等古老的生物生活在同一時代,甚至比陸地上第一只恐龍誕生還要早1億多年。化石證據顯示,原始時期的蟑螂約在4億年前的志留紀出現于地球上。人類從煤炭和琥珀中的化石中,都先后發現過蟑螂。嘿,就這憑這一點,你也不能不嘆服于蟑螂這頑強的生命力呀!
畢竟,對于弱小的昆蟲來說,“活著才是硬道理”!
在昆蟲家族中,蟑螂應該稱得上是繁衍最成功的一個類群。它們的生命力和適應力在漫長的進化中,不但沒有衰減,反而越來越頑強,它們一直繁衍到今天,還廣泛分布在世界的各個角落。
蟑螂的種類很多,扁平的身體呈黑色或褐色,有光澤,喜歡在陰暗潮濕的環境里生活。蟑螂的活動周期與黑暗的到來也是密切相關的。它最活躍的時間是傍晚。如果拿它做實驗,通過燈光控制把白天變成黑夜,或把黑夜變成白天,蟑螂的活動也會跟著改變。
蟑螂晝伏夜出,居住在洞穴內。它能經得起酷熱及嚴寒的考驗。惡劣的天氣對它來說,甚至可以忽略不計。歷史上曾經有過一個重要的實驗,發現一只被人類摘下頭的蟑螂還可以存活9天,而且9天后死亡的原因竟是過度饑渴。對于這個實驗的“含金量”,我們暫且不做考慮,哪怕就僅是一個傳聞,也可見它生命力有多強大。
蟑螂能在災難繁多的地球上繁衍不絕,自有一套頑強的生存本領,尤其是在預測地震上能耐不小,令人刮目相看。
那么,蟑螂是怎么預測地震的呢?原來,蟑螂有一種天生的微型“地動儀”:它的尾部那一對奇特的觸須。蟑螂的尾須上覆蓋著約2000根密密麻麻的絲狀小毛。它的“地動儀”就是由這些絲狀小毛構成的。蟑螂尾須上小毛的根部構成一個高度靈敏的微型“感震器”,不但能感覺震動的強度,而且能感覺出壓力來自何方。也就是說,蟑螂尾須上的每一根絲狀小毛,和張衡發明的地動儀上的每一個銅丸一樣,對來自某一方向的振動極為敏感。它的尾須只有地動儀銅丸的萬分之一那么大,可是,上面相當于“銅丸”作用的絲狀小毛卻足有2000根,所以它辨別方向的精密程度要比地動儀高得多。在通常情況下,地震前總會有一些輕微的震動。這些震動人體器官是無法感覺到的,可是蟑螂尾須上的絲狀小毛卻能在地震發生前4個小時捕捉到這種微妙的波動。
目前,科學家正在模仿蟑螂的尾須去研制一種新穎的地動儀,希望在預報地震的時間、準確性等方面有新的突破。這種地動儀一旦研制成功,對地震預報的準確率將會大大提高,因地震造成的損失也會大大減少。談“震”色變的時代也許終能畫上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