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 靜 趙 矗
文化遺產數字化,顧名思義,就是采取某種手段將原本存在的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處理得到的一種新型文化遺產,在數字化處理的過程中需要應用到多種不同類型的數字化技術,例如:數據信息采集技術、數據信息存儲技術、數據信息處理及分析技術以及數據可視化技術等,通過應用這些技術能夠將原本的文化遺產轉變為數字遺產,而經過轉化后的文化遺產便可以進行數字共享及傳輸,不僅如此,其還具備全新的存儲、理解以及利用模式。[1]數字化后的文化遺產,不再受到原先載體在空間和時間方面的局限,通過數字資源借助電子介質和互聯網無損耗地進行存儲、展示、復制和傳播,其內容不容易受到損壞,可以保證今后持續地對文化遺產進行保存、研究和利用。
收集中外使用最為廣泛且權威的文獻數據庫作為數據收集平臺,外文文獻選擇 Web of science(以下簡稱“WOS”)數據庫,中文文獻選擇知網(以下簡稱CNKI)。在檢索的過程中將會采用“數字化”以及“文化遺產”來當作核心詞匯進行內容搜索,時間跨度為2012—2023 年,文獻類型為期刊論文, 在對檢索文獻合并、清洗,去除重復后,將合格數據導出保存獲得樣本文獻數據,共計中文和外文兩類樣本文獻5 638 篇。由于2023 年伊始,數據不完整,因此本文可視化數據限定在2012—2022 年。完成數據信息的檢索以后,此次研究將會從兩個核心維度對檢索到的數據信息進行深度探究,其一是數據信息的定量分析,其二是理論知識的定性分析,從這兩個角度出發對課題進行探究,不僅可以快速且精確地找尋到理論知識層次跨越的轉接點,還能夠摸索出該課題發展的核心思路,而后再應用上述提及的軟件來完成圖譜的制作,這樣就能夠清晰地呈現且分析出學科發展及演變的底層推動力,找尋出學科未來的發展路徑。[2]
“關鍵詞是文章主體內容與觀點的提煉,通過對關鍵詞的共現分析,可以清楚看出該研究領域內高頻關鍵詞的分布?!保?]“在某個單一的學術領域中,其涵蓋了很多不同的學術研究點,而該領域內大量的研究者所關注的研究點其實就是研究熱點,從研究熱點能夠清晰且直觀地反映出當下研究者們對該領域的研究態度以及研究方向,從中還能夠映射出某一時段內該領域存在的核心問題?!保?]這樣就能夠將檢索到的數據信息傳輸至CiteSpace 軟件之中,應用軟件來對獲取的數據信息進行剖析,發現該研究領域呈現較高的集中度,表明該領域已形成初具規模的學術研究網絡。
關鍵詞共現圖譜反映了文化遺產數字化研究領域較為寬泛,文化遺產數字化的研究具有明顯的跨學科特點,研究者呈現多樣化的學科背景和關注點,使得文化遺產的研究方向也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征。新興數字技術的發展給文化遺產數字化帶來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更加完善的保護和傳承體系,因此,數字技術在未來的發展趨勢中將會扮演重要的角色。
聚類分析能夠更好地把握文化遺產數字化的發展趨勢和研究熱點的知識結構網絡類群。在本研究中使用K型聚類數據算法對高頻關鍵詞進行聚類,得到了10 個聚類群組,反映出近10 年來文化遺產數字化的文獻理論研究主要圍繞10 個關鍵詞群組展開。其中數字化、傳承、數字人文、檔案、三維建模、傳統村落、非遺七個聚落聯系較為緊密,文化遺產、博物館、建檔三個聚落相對較為獨立,每個聚落中幾乎都包含數字技術的相關關鍵詞,說明數字技術在整個文化遺產數字化的研究文獻中都占有一定的比重。
為了從時間維度了解文化遺產數字化領域熱點變化趨勢,本文通過時區圖(見圖1)來顯示文獻研究之間的時間聯系、熱度趨勢變化,所以首先需要找尋出節點第一次出現的時間(年),而后便可以通過找尋到的時間來完成時區的定義。而檢索所應用到的所有關鍵詞關聯的次數以及關聯路徑的粗細度都能夠直觀地呈現某兩個關鍵詞在某個時區內關聯的頻次以及兩者之間的關聯性。故而,單從觀察與剖析軟件呈現的時區圖,可以了解到文化遺產數字化領域內熱點變化的趨勢。據圖1 可知2012—2015 年文化遺產數字化的文獻研究量較少,處于研究的初步探索階段,2016—2022 年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進入了研究的深入階段。研究初步探索階段(2012—2015 年)研究文獻量較少,熱點難以探究,在研究的深入階段(2016—2022 年)研究文獻體系突然壯大,且在2016—2018 年,出現了文化保護、博物館、檔案等節點,說明研究領域的熱點主要依靠在保護與展示文化遺產的整體區間之中,在2018—2022 年間出現了三維掃描、人工智能、交互、5G 技術等數字技術節點,且多個技術節點都是年份區間內新興的科學技術,可知文化遺產數字化的發展是依賴于新興數字技術的,并且在未來的發展趨勢中越來越向數字技術方向貼近。

圖1 中文樣本時區圖譜
“文化遺產數字化”領域的高頻關鍵詞共有 22 個,其中使用頻率較高的主題詞為三維建模(3d modelling:51 次 )、文檔(documentation:49 次 )、 模型(model:46 次)、 攝影測量學(photogrammetry:45 次)、 系統(system:41 次)、 增強現實技術(Augmented reality:37 次)、 虛擬現實技術(virtual reality:35 次)、點云(point cloud:27次)、重建(reconstruction:27次)、技術(technology:26 次)、設計(design:27 次)等。
根據聚類結果提取出包括地面激光掃描(terrestraial laser scanning) 、數字遺產(digital heritage)、增強現實技術(augmented reality)等10 個聚類詞。從聚類結果看出該研究領域熱點多與科學技術的發展有關,例如:圖像處理及成像技術、數據信息深度挖掘技術、無線數據信息傳輸技術、數據存儲技術等,而這些技術的高速發展及革新也從側面加快了文化遺產的數字化進度,為其打下了堅固的技術基礎。
同理,分析文化遺產數字化外文樣本文獻的關鍵詞時區圖得知2012—2013 年期間成果發表比較多,正處于繁榮期;2014 至2016 年發表文獻相對較少,處于研究低谷期;2017 年之后發表成果增多,說明該領域處于不斷發展時期,新技術的發展促進了該領域的不斷探索,研究者再次關注到這個領域。其中,2012—2013 年是該領域的穩步發展階段,研究主要集中在三維建模、掃描、計算程序、數字化圖像等方面;2014—2016 年是該領域的低谷發展階段,研究主要集中在虛擬現實等方面;2017 年之后是該領域的繁榮發展時期,學者們更加注重研究的創新發展,特別關注在數字圖書館、社交媒體、點云等方面。
基于文獻計量學理論知識和方法,運用Citespace 軟件對2012—2022 年期間發表在WOS 與CNKI 兩個數據庫中關于文化遺產數字化的全部期刊文獻進行了可視化分析。文獻計量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對近10 年文化遺產數字化研究領域的關鍵詞進行了關鍵詞關聯網絡分析。利用關鍵詞突現和關鍵詞時區梳理文化遺產數字化領域的研究框架和發展脈絡,了解文化遺產數字化的研究熱點及發展路徑。最終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首先,從文化遺產數字化的研究內容來看。研究熱點主要集中于文化遺產傳承、文物保護、檔案存儲等方向,呈現了多點開花、多元發展的特點。近年來拓展到保護傳承、創新發展、計算機新技術探索等方面,并有融合新技術進行研究的趨勢,其中包含信息化、虛擬現實、人工智能、數字孿生、三維掃描等多項內容,已經形成了廣闊的研究面,多個研究面已經形成密切交織的研究網絡。
其次, 從發展階段來看,國外文化遺產數字化研究先于國內,國外在2012 年前就已經形成穩定的研究,2012—2013 年期間有一定成果,而國內研究2012—2015年間研究成果非常少,剛處于起步階段;2014—2016 年間國外研究相對較少,但仍然有不少研究;2017—2022年國外研究快速發展,呈現繁榮之象;同時期2016—2022 年國內研究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v觀近10 年的研究熱點,不難發現文化遺產數字化的發展主要集中在新技術的探索,以及通過新技術進行文化遺產傳播,因此,文化遺產數字化的研究趨勢將伴隨著新的數字技術發展而發展。
從以上研究結論可知,對于文化遺產數字化的研究還需要結合新技術,使該領域的研究層面更加廣泛和深入,進一步提升文化遺產數字化領域的研究水準,把握新興數字技術與文化遺產數字化進程的內在聯系,保留文化遺產的核心精神文化內涵,增強文化遺產在當下的活力,更好地保護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