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帥建卓
信號一響,位于起跑線上的運動員便飛奔而去,這就是定勢效應。定勢效應有的時候有正面作用,如運動員聽到發令槍響,就迅速起跑,哪怕是比對手早0.01 秒,也可能贏得比賽的勝利。但定勢效應更多地會產生負面的影響。比如:同學們在研究統計問題時,常常有“一見如故”的感覺,請注意,此時你很可能遇到定勢效應的“雷區”,形成錯誤的判斷與決策。如何克服這種情況呢?請看下面的3個小妙招。
例1 如圖1是甲、乙五次測試成績的折線統計圖,則平均成績更好的是____,成績更加穩定的是。
圖1
【點評】當需要比較兩組數據的統計量時,我們習慣性想到的是計算。事實上,數據的離散程度不一定通過計算方差反映,有時可以從散點圖中直觀看出。我們從圖中不難看出:甲5 次的成績整體波動更小,因此更加穩定。另外,我們通過散點圖對比也能發現,甲、乙5 次成績中有三組分別相等,另外兩組均為乙更高,因此乙的平均成績更好。充分利用圖表“直觀”解決統計問題,是排多算之“雷”的好方法。
例2 為了解學生的睡眠狀況,學校調查了某班50 名學生每天的睡眠時間,繪成睡眠時間頻數分布直方圖,如圖2 所示,則所調查學生睡眠時間的眾數為________h,中位數為________h。
圖2
【解析】因為睡眠時間7 小時的人數最多,所以眾數為7h;把睡眠時間從小到大排列,第25、26 位學生均為7h,所以中位數為7h。
【點評】此題看似簡單,卻經常出現如下錯誤:眾數為20 人,中位數為7.5h。究其原因,是有同學將數據與頻數混淆。圖2 中,橫軸表示大致睡眠時間的四種類型,題中50 個數據均由6h、7h、8h、9h 組成。而縱軸表示人數(頻數),反映四種睡眠數據出現的頻數,因此這些數字并非50 個數據中的任何一個。由此看來,明晰數據與頻數等概念的內涵,是排誤解之“雷”的重要手段。
例3 農業、工業和服務業統稱為“三產”,2021 年某市“三產”總值增長率在全省排名第一。觀察下列兩幅統計圖,回答問題。
(1)2017—2021 年農業產值增長率的中位數是________%;若2019 年“三產”總值為5200 億元,則2020 年服務業產值比2019 年約增加________億元(結果保留整數);
(2)小亮觀察折線統計圖后認為:這五年中,每年服務業產值都比工業產值高,你同意他的說法嗎?請結合扇形統計圖說明你的理由。
2019年某市“三產”產值分布圖
2017-2021年某市“三產”產值增長率折線統計圖
【解析】(1)將2017—2021 年農業產值增長率按照從小到大排列,中位數為2.8%;2019 年服務業產值為5200×45%=2340(億元),2020 年服務業產值比2019 年約增加2340×4.1%=95.94≈96(億元)。
(2)不同意。雖然每年服務業產值的增長率都比工業產值的增長率高,但不知道每年的具體產值的基數和占當年的百分比,所以小亮的判斷錯誤。
【點評】此題第(2)問很容易掉進定勢效應的“雷區”。因為直觀發現:越靠上的點取值越大,所以容易誤認為小亮的判斷正確。而問題中比較的是產值,還包含著服務業與工業的具體基數和占當年產值的百分比。解決本題的關鍵在于理解折線統計圖反映的是增長率。唯有認真審題,理清數量之間的關系,才能主動規避定勢效應帶來的誤區,排誤判之“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