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展現社會生活的安定與祥和,歷來是詩歌創作的一大主題:“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述說了豐收之年農家生活的美滿與富足,“醉歸扶路人應笑,十里珠簾半上鉤”再現了春日里官民同賞牡丹的閑情逸致,“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更是洋溢著元宵佳節君民同樂的極致歡愉……為何這些作品要展現社會生活的安定與祥和呢?這實際上與文學以反映政通人和的社會理想為旨歸的創作觀念密不可分。而較早涉及這一創作觀念的,就有晏子的“上下同樂”說。
│經典重溫│
晏子飲景公酒,令器必新,家老曰:“財不足,請斂于氓。”晏子曰:“止。夫樂者,上下同之。故天子與天下,諸侯與境內,大夫以下各與其僚,無有獨樂。今上樂其樂,下傷其費,是獨樂者也,不可!”
│今釋今讀│
這段文字出自《晏子春秋》,記載的是晏子請齊景公飲酒時,反對家臣向老百姓征收錢財置辦新酒器,并由此引發關于何謂真正的快樂的討論。在晏子看來,真正的快樂應該是天子和天下百姓可以共同分享的,快樂不應只是上層貴族的特權;如果為了追求快樂而勞民傷財,絕不是真正的快樂。很明顯,“上下同樂”與國家治理密切相關。只有上下齊心,同甘共苦,才能增強社會各階層的凝聚力,國家才能真正實現長治久安。
雖然晏子在這里談的是飲酒,但實際上也可類推至文藝創作,即文藝創作應當具備鮮明的社會責任感,應當以反映“上下同樂”為旨歸。這不僅是歷代文人將文學視為“經國之大業”的題中之義,更是政通人和的社會理想的根本要求。
│詩詞例析│
豐樂亭游春(其三)
[宋]歐陽修
紅樹青山日欲斜,長郊草色綠無涯。
游人不管春將老,來往亭前踏落花。
主持人
張強,文學博士,揚州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文化詩學及美學。
豐樂亭,是安徽滁州城西豐山北麓的一處名勝,始建于北宋慶歷六年,由時任知州歐陽修督造。這首詩記錄的正是該亭建成后的第二年春天,詩人來此游賞踏春時所見的盛景。
全詩前兩句描繪春日山林景色。紅樹、青山、白日,視線由山間升至天空,漸高漸遠。山腳下,綠草青青,漫無邊際。在這一上一下、由近及遠的天地之間,各種色彩交相輝映,渾然一體,暈染出濃濃春意。
后兩句則由春意轉向春趣,其主體亦由自然風光變成了游人。“不管春將老”,透露出游人面對春光將逝的留戀之情。他們來來往往,踏尋落花,好不熱鬧。這一場面乍看上去有些紛亂,其實饒有趣味。游人踏尋落花,正是在追逐春天的腳步。他們通過與春天共舞,來表達對春天最深情的眷戀。
春景與春趣,為何會在豐樂亭前不期而遇?不免引人遐想。我們可以大膽揣測,豐樂亭的地理位置,應當是景色絕美之處。歐陽修選址建亭,頗費思量。而當他醉心于亭前春日美景,并最終將其與民眾之樂相維系,無疑又是在表明,民眾之樂實為知州之樂。這也恰如他在《豐樂亭記》中言及建亭緣由時所說的“以與民共樂,刺史之事也”。由此,歐陽修的游春之樂,就不僅意在春光之美,更是彰顯了“上下同樂”的社會和諧之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