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欒 娟
有一位署名“燈燈”的詩人,寫過這樣幾句話:
我已經很久沒有一個人/長時間遠望一種樹木/飽含熱淚
我總是低著頭在屋里/想著屋子里發生的事
大家多長時間沒有出去走走了?也許是之前的疫情,一再擱淺我們對詩和遠方的向往;也許是即將到來的考試,壓抑了我們去看世界的渴望。低著頭在屋里,只能“想著屋子里發生的事”,這是多么困頓和閉塞,我們需要走出去,“長時間遠望一種樹木”,和自然交談,和天地對話,也和陌生人問好。身體和心靈,總要有一個在路上。
在路上,與你相伴的是四季風景和萬物生長。去看一棵枯樹冒出新芽,陽光融化水面的冰甲,山桃花“啪”一聲開放了,世界立刻變得多彩與斑斕。迎著春光出發,走到初夏。風里帶著槐花的香氣,大片大片的云朵飄來浮去,蟬鳴響起。“秋天殊未曉,風雨正蒼蒼”,靜謐的秋雨最善解人意,悄悄撫慰你在旅途中略感疲憊的心,滴答滴答,細數思念到天明。終于走到冬天,將第一首詩獻給雪,再為梅花點一株紅紗,寒風襲來,也驅散不了世間的溫暖。春夏秋冬,無論走過哪一個季節,自然都將給予你無盡的饋贈與寶藏。
在路上,鮮活起來的是你讀過的詩詞和文章。坐一葉小船,仿佛就在當年“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上,桃葉渡、烏衣巷,綠蔭深深滿斜陽,金陵文脈如河水慢慢流淌。牽一匹駱駝在沙漠里行走,“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個人得失在雄壯蒼涼的背景下變得微不足道,唯有融入,讓自己變得如這大漠般堅強。電視劇《去有風的地方》熱播,讓很多人對云南心生向往。其實,汪曾祺《昆明的雨》早就召喚我們把昆明的菌子嘗一嘗。“風煙俱凈,天山共色”“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詩文里的大好山河,只有走一走,看一看,才能真正感受和領悟它的格局和氣象。在路上,書本里的文化古跡、地域風光迎面而來,觸手可及,鮮活可親。我們用雙腳丈量世界,用雙眼探尋文明,那些讀過的書、走過的路,打開了我們的眼界,豐盈了我們的內心。
米蘭·昆德拉說:“最好的旅行,是在陌生的地方,發現了一種久違的感動。”在路上,你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群人,陪伴你的或許是熟悉的朋友,也可能是陌生人。當你一個人“在別處”的時候,最適合用一種自省的目光,回望來時,或許某一剎那的觸動和頓悟,就決定了你未來道路的選擇。而當你是一群人的時候,你要學會在陌生的環境中和同伴相處,用你的智慧、幽默和關懷,給別人帶來信心和愉悅,同樣你也會獲得溫暖和力量。
在路上,還意味著不斷前行。孔子和弟子周游列國,雖鮮有君主向他問政,但他一直在宣傳仁政和禮樂思想。李長之先生為孔子作傳,認為他十四年的行走意義非凡;余秋雨先生說,孔子的學說沒有被當時的統治階級聽到,卻被幾千年后的人和世界聽到,因為他一生都走在傳播思想的路上。其實,我們人人都在路上。在路上,就是行動,就是不斷超越,不斷突圍。即使遭遇困頓也不退縮,因為我們已經有了坦然的心態和會思考的大腦,足以在夢想這條奔流不息的河里乘風破浪做自己的英雄。
此刻,初夏的音符躍動,時光正好,青春明媚。總該出去走走吧!和一條小巷約會,和一棵大樹交流,計劃一場暑假里更遠的遠行。最好的成長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