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玉霞
摘 要:文章在研究“雙碳”目標重要意義,分析“雙碳”目標對于地方財政投入的影響以及地方財政投入面臨的現實問題的基礎上,著重就“雙碳”目標下,地方財政投入重點應把控的相關問題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雙碳”目標 結構調整 地方財政投入 事權錯配
中圖分類號:F205;F8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3)05-021-02
引言
眾所周知,“雙碳”目標切合我國國情,關系國民福祉,但不是一朝一夕、輕輕松松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全國人民的眾志成城和勤勞聰慧為支撐,需要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和同心協力來引領,需要不折不扣的執行力來保證。實現“雙碳”目標,地方政府責無旁貸,除雷厲風行地貫徹執行“雙碳”目標外,更要發揮資金的杠桿作用,財政投入盡可能地向“雙碳”目標企業和項目傾斜,力促“雙碳”目標的如期實現。
一、“雙碳”目標意義非凡
2030年以前,二氧化碳排放停止增長并在達到峰值后逐步降低謂之碳達峰,而碳中和指的是針對地球上人類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通過大力開展節能減排和植樹造林、綠化環境等多種環保手段來抵消二氧化碳的增量,從而實現二氧化碳的“零排放”。我國提出要盡快達到“雙碳”目標,是因為一些發達國家不顧后果地大肆排放二氧化碳,導致地球上的溫室效應日漸凸顯,對全人類的生命、動植物的消失造成了巨大的威脅與此同時也得到了許多國家與有識之士的贊賞與支持。實現碳中和目標,事關地球村所有人類個體,我們每一個人在任何情況下,比如開窗通風、采購自備購物袋、用完電腦及時關機,以及陽臺上種花種草、全家人周末帶著孩子去郊外栽下一棵樹等等,都能為實現減排碳中和目標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經濟發展與碳排放、碳中和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前者需要消耗能源,后者需要遏制能源浪費。之所以提出要盡快實現碳排放、碳中和的目標,的確是因為其可以改變人類的生產方式,同時也無疑會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
“雙碳”目標體現了我國堅定支持多邊主義的責任擔當;彰顯了我國全面有效落實《巴黎協定》,有效應對氣候變化、發展低碳經濟、在重振全球氣候上發力,推動全人類協調發展、共同發展的堅定決心。“雙碳”目標表明,我國在應對氣候變化上,已經逐步從積極參與者和努力貢獻者角色轉變為關鍵引領者。
我國提出“雙碳”目標的重要意義:一是“雙碳”目標會促使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增長率逐步降低甚至零增長,并在這一拐點處波動,然后持續下降,最終實現人為排放量和吸收量的相抵;二是“雙碳”目標能促成經濟結構的優化,能促成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能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強力推進,能促進生態環境質量的持續改善;三是“雙碳”目標對于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發展格局的加快形成,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不同尋常的促進作用。
二、“雙碳”目標對于地方財政投入的影響
(一)雙碳”目標給地方經濟帶來巨大挑戰
挑戰之一:歐洲主要國家大約于上世紀90年代實現了碳達峰,預計在2050年左右實現碳中和。前后時間約為60年。作為發展中國家的我國,比起發達國家來,碳達峰到碳中和的時間僅為30年,時間短,任務重,為地方財政投入中的平穩和安全帶來了難度,也給地方財政投入帶來了重大挑戰。
挑戰之二: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抓手是科技,而技術發展背后需要海量的投資。據有關專家估算,我國實現“雙碳”目標,所需資金投入將會占到GDP總量的1.5%到2%,甚至更多,巨額投資極度考驗著地方財政的承受力。
挑戰之三:實現“雙碳”目標,地方財政投入面臨較大風險。一是由自然災害、地緣政治以及國際金融危機等外部環境給石油、天然氣等能源供給帶來的運行風險;二是由零碳新能源大規模、大比例進入給能源電力系統帶來的生存風險。如上風險危及能源供給和能源企業的安全不說,還具有較強的波動性、隨機性和不穩定性,地方財政投入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陷入風險的泥潭。
(二)“雙碳”目標給地方經濟再造帶來巨大機遇
我國經濟的發展模式勢必因“碳中和”而改變,而我國經濟發展模式的戰略轉變又勢必影響和改變國人的生活方式。這些改變是必然的,因為“雙碳”目標,會促使地方經濟突破能源結構瓶頸,會逼著地方改變經濟結構;會迫使地方進行技術再造。可以講,“碳中和”是促使地方經濟走上綠色道路的促進劑,是地方經濟改革開放深入進行的助推器,也是推動地方科技創新政策頻頻出臺和全新經濟理論誕生的潤滑油。因此,碳中和不僅僅在講一個綠色的故事,更為地方經濟投入帶來了穩定安全的投資氛圍和巨大機遇。
三、“雙碳”目標下,地方財政投入面臨的現實問題
實現“雙碳”目標,地方財政投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重要不等于一帆風順,由于向低碳經濟轉型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所以被諸多現實問題困擾勢和地方財政投入抉擇困難是必然會發生的事情,應當引起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
一是有限的低碳能源資源,加速增長的能源需求,不合理的能源結構等,給地方財政的低碳投資帶來很大的困惑。
二是第三產業盡管污染少和耗能低,但由于發展滯后等多種原因,導致地方經濟的增長過多地依靠比重偏高的第二產業,在個別城市更是倚重污染嚴重的重化工產業,使得地方政府財政面臨著“雙碳”投入方向不明確的壓力。
三是一些地方政府領導為了政績抑或是提高GDP,對低碳投資不夠重視,很難實現“雙碳”目標所要求的產業結構調整,使地方政府財政投入陷入兩難境地。
四是盡管中央政府已先后制定與出臺了一些大力支持低碳經濟發展的政策文件,但由于地方政府積極性與主動性明顯不足,在研發低碳技術、實現制度創新與調整產業結構等關系低碳經濟發展的核心問題上,明顯動力不夠,與“雙碳”目標要求相去甚遠,也給地方財政投入帶來了許多困惑。
五是中央與地方“雙碳”目標任務尚沒有清晰的職責劃分,直接導致中央與地方碳減排事權的“錯配”,使得支出責任下移,經常出現本已明確為中央與地方共享的財政事權和共擔的支出責任,往往由地方無奈地包攬,即便中央會撥付專項轉移支付資金,但杯水車薪,難以彌補地方治理的財政缺口。另外,碳減排在短期內會沖擊地方經濟增長并影響到財政收入和就業,由于地方政府減排意愿會隨著中央的壓力而變化,較難保持政策實施的持力和碳減排的執行力。如此情況下,地方財政投入很難游刃有余。
四、“雙碳”目標下,解決地方財政投入相關問題的對策建議
一是“雙碳”目標下,地方政府要借國家不斷完善投融資體制,逐步健全投融資機制,陸續增加實現“雙碳”目標資金的東風,用“好的項目、對的舉措,利好的對策”,在力爭國家更多資金支持的前提下,確保“碳達峰”和“碳中和”不因資金問題而裹足不前。
二是“雙碳”目標下,地方財政投入要利用好國家實現“雙碳”目標而設立的低碳轉型或“雙碳”相關基金,在推進能源轉型的情況下,化解實現“雙碳”目標的成本和代價問題。尤其是河南、山西、內蒙古等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地區,更要把控好資金投入的方向,有效解決實現“雙碳”目標成本高和轉型陣痛問題,盡量避免因低碳轉型導致貧困化等社會問題和不利影響。
三是“雙碳”目標下,地方財政投入把握一個“度”字,把有限的資金用到刀刃上。要在決策資金投入時,充分考慮是否有利于“雙碳”目標的實現;是否有力于降低單位GDP碳排放強度,改觀我國單位GDP碳排放強度較世界平均水平高、人均碳排放甚至超過部分發達經濟體現狀。要在決策財政投入時,仔細研判是否有利于碳排放強度的下降,是否有利于“碳達峰”目標的實現,并為實現“碳中和”奠定堅實基礎。
四是“雙碳”目標下,地方財政投入要算好經濟賬。算好經濟賬是地方財政投入在“雙碳”目標下的理性選擇。地方政府在財政放款前,一定要就“雙碳”目標任務項目進行到位的考察,看其清潔能源技術的創新力度,看其加快能源體制改革的步履,看其提高能源效率的舉措,看其提升清潔能源的方式方法,看其是否具有競爭力。一句話,把有限財政投入用于實現低碳能源的規模化之上,用于真正降低低碳能源的成本之上,使針對“雙碳”目標的財政投資更具合理性和穩妥性。對于一些技術創新不夠,效率低下,規模化程度較低,成本居高不下,且未進行能源體制改革,缺乏競爭力,有違“雙碳”目標政策的清潔能源企業也不能一個拒絕投資了之,而要積極幫助這些企業整改和進行能源低碳轉型,在其符合清潔能源企業標準,符合政府投資要求的情況下予以資金支持。
五是“雙碳”目標下,地方財政投入要充分發揮資金的杠桿作用。發揮資金的杠桿作用關鍵在于把財政投入從傾向GDP創造到全力支持“雙碳”目標任務。要以限制財政投入的果敢斷散煤消費的后路,使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占比顯著下降,使地方經濟逐步擺脫對煤炭的高度依賴。要逐步減少對煤炭直接消費企業的資金投入,進而合理控制火電等碳排放主要來源的總規模,而把有限資金用在提升交通、供暖、工業、建筑等領域的電能替代的工程之上。
六是“雙碳”目標下,地方財政投入要助力能源科技進步國內主要研究機構研究表明,現有低碳、脫碳技術尚不具備支撐我國實現“雙碳”目標的能量,實現“雙碳”目標必須仰仗低碳、脫碳技術的突破、創新、推廣與應用。因此,“雙碳”目標下,地方財政投入要加大對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儲能和智能電網等技術創新研發的支持力度,使財政投入助力能源科技進步的步伐鏗鏘有力。
七是“雙碳”目標下,地方財政投入要為推進傳統能源產業的轉型升級出力加油。(1)要對鋼鐵、水泥、電解鋁等傳統高耗能行業優化存量產能,進行節能改造,調整產品和產業結構的“雙碳”目標任務給與資金的保障。(2)要在財政投入上向減少碳排放、降低能源消費的新興產業傾斜,助推這些產業通過結構調整和升級實現經濟增長和碳排放的脫鉤。(3)要保證傳統能源產業運用互聯網技術、運用信息和大數據進行能源轉型所需資金。(4)要以靈活財政投入的手段倒逼傳統能源企業深化改革和加速轉型,凡低碳化不達標的項目一律不再劃撥新的投入資金,凡轉型氫能、風能、太陽能等零碳新能源的項目一律給與資金保障,彰顯地方財政投入真正發揮服務能源產品低碳化的積極功效。
八是“雙碳”目標下,地方財政投入要鼎力服務電力與碳交易兩大市場。要認知判研兩大市場的經濟價值和投資價值,以資金保障的有效作為促進新能源在更大范圍消納。要對兩大市場在碳排放配額、企業參與范圍、產品定價機制等作出系統性的投資安排,助推兩大市場達到優化資源配置,管理氣候風險,低成本、高效率地減少碳排放的積極目的。
九是“雙碳”目標下,地方財政投入要避免出臺激進措施。地方財政投入助力“雙碳”目標實現,要顧及“雙碳”目標的遠景性,要綜合考慮地區發展的差異性。對于依舊依賴高碳能源的生產與消費,適當的、逐步減少的財政投入還是必要的,絕不能因為壓減高碳能源,沒有低碳時間表,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統統打入財政投入另冊。要充分顧及地方的實際情況,絕不能想當然地出臺一些如大幅度減少煤炭、油氣等化石能源的產量與消費,脫離地方實際的碳減排競賽等激進碳減排措施,導致地方出現因能源轉型力度過大、化石能源投資不足而帶來的能源短缺,損害經濟的發展。
十是“雙碳”目標下,地方財政投入要做好“雙碳”任務或項目的預測和研判工作,做到財政投入精準而不盲目,并有利于能源企業的結構調整和轉型。要把握能源企業投入發展節奏并克服“達峰恐懼癥”。應該看到,我國地區間的發展節奏有快有慢、極不平衡,意味著不同地區“碳達峰”的時間也存在差異。東部發達地區“碳達峰”壓力較小,有可能在“十四五”期間提前“碳達峰”,而中西部不發達地區要在2030年前“碳達峰”有較大壓力。還應該看到,一些地方存在“達峰恐懼癥”,擔心出現“碳達峰”后的倒退,殊不知達峰只是一個拐點,達峰后還會有些許波動或小幅反彈,這是正常現象。所以,地方財政投入把控實現“雙碳”目標發展節奏和克服“達峰恐懼癥”至關重要。要在統籌規劃能源企業的轉型、精準研判本地區能源企業、“碳達峰”拐點、積極積累優質企業率先實現“碳中和”的經驗并予以推廣的基礎上,做出合適的、符合本地區實際的資金投入規劃,助推能源企業轉型發展,為我國順利實現“雙碳”目標做出地方財政應有而卓越的貢獻。
五、結語
綜上所述,“雙碳”目標下,地方財政投入面臨許多挑戰的同時伴隨隱性的風險,但與巨大的機遇相比猶如小魚見大魚;諸多相關問題遮擋著財政投入的視野,但與“雙碳”目標的前景相比不值一提。筆者相信,只要地方政府順應“雙碳”目標大局,只要地方政府正視并重視“雙碳”目標下財政投入相關問題,只要地方政府把“雙碳”目標任務列入重要議事議程,只要地方政府正確運用經濟杠桿撬動碳減排和碳中和的巨石,只要地方政府在財政投入上真正做到兼顧“雙碳”目標和穩定大局,只要地方政府能夠平衡財政投入資金,把有限的資金用在“雙碳”目標的刀刃上,我國“碳減排”和“碳中和”的“雙碳”目標就一定能如期實現。
參考文獻:
[1] 車永俠.低碳經濟模式下財政政策的選擇[J].經濟研究導刊,2011(04)
[2] 劉強安.試論省級國有資產監管信息系統的構建[J].現代商業,2011(09):107+106.
(作者單位:河南省鶴壁市信用中心 河南鶴壁 458030)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