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海斌 廖曉燕
雜技,顧名思義即各種技藝,向來重以技服人,表演以“炫技”為首要。而當下在推動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中,雜技藝術更應該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雜技的表現還應更具有主題性和思想性,在雜技中厚植于文化,以“雜技+”的形式借助多元跨界,促進雜技舞臺藝術更好地表達、傳播、展示文化自信。
雜技,顧名思義即各種技藝,向來重以技服人,表演以“炫技”為首要。而當下在推動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中,雜技藝術更應該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雜技的表現還應更具有主題性和思想性,在雜技中厚植于文化,以“雜技+”的形式借助多元跨界,促進雜技舞臺藝術更好地表達、傳播、展示文化自信。
厚植文化? 寫意抒情開新局
傳統的雜技幾乎一直靠單純“炫技”吸引觀眾,而其它門類的藝術不僅在技藝之外還塑造了角色、講述著故事,作品有情感的表達,觀眾也更容易產生共鳴,顯然后者更利于藝術的傳播和發展。多年來中國雜技界及各大演藝團體也在不斷地創新和總結,大膽打破創作藩籬,賦予雜技主題性、思想性,與觀眾達到共鳴。自貢雜技團也在這條路上不斷地探索,以“雜技+地方文化”“雜技+非遺”“雜技+現實題材”來進行創作,使傳統雜技逐步從技藝文化向內容文化轉變,讓雜技藝術在內容上有了更多表達的可能性。
開啟“雜技+”的創作新局后,自貢雜技團的主創團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理念,深耕本土文化,豐富雜技節目內涵,創作出雜技兒童劇《恐龍館奇妙夜》,紅色情景劇《前進·閃閃的紅星》《綢吊·旗幟》,鄉村振興題材《頂板凳·中國龍》,鹽業歷史題材《爬桿·輥工情》,青少年題材《倒立·哪吒》,“抗疫”情景雜技《把最堅硬的鱗給你》等一批具有時代性、思想性、藝術性,能講故事,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
技融眾藝? 多元跨界創新作
雜技又稱百戲,表演項目類別主要為頂技、跟斗、倒立、高空節目、滑稽與小丑藝術等。過去的節目主要靠演員的身體和道具來完成一系列高難度動作,重點是技巧和難度,但當表演向內容文化轉變后,就必須匹配符合內容表達的舞臺呈現力,這時就需要雜技+其他藝術了,比如雜技+舞蹈、雜技+戲曲、雜技+話劇等等,在刷新技巧難度的基礎上作美學延伸,豐富節目內涵的呈現方式,同時提升節目觀賞性。
邀請其他藝術同臺獻藝也是同臺競技,尤其是對那些已經成熟或被人熟知的作品再創作時,我們必須思考如何利用雜技進行獨特表達,使得雜技與其他藝術相得益彰。自貢市雜技團創作的《雙人技巧—父親》,這個節目通過女兒成長的三個階段展現出父愛如山,父愛無私的偉大。從天真萌娃到頑皮任性,從青春叛逆到感恩之心,一路走來,父親的肩膀一直托著女兒飛翔的夢想。這個節目推出后引發了觀眾共鳴,改變了觀眾對傳統雜技的認識。
廣拓平臺? 整帆疾轉江湖中
自90年代起,自貢雜技開始在美洲、歐洲、東南亞等進行海外演出,至今已出訪了美國、英國、俄羅斯、德國、法國、加拿大等40余個國家和地區,也連續兩次獲得“四川省對外文化交流先進單位”稱號。近年來,自貢雜技團緊抓“一帶一路”建設、彩燈“點亮全球”等發展契機,積極開展對外文化交流演出。在這段時間里我們也在不斷地總結,以前可能更多的是單一性的表演方式,也就是一個一個單獨的雜技節目湊成一臺節目來進行表演,但后來慢慢地發現國外觀眾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和需求不僅僅如此,他們更多地希望通過雜技這一藝術門類了解中國文化,所以我們也在節目中融入了許多中華文化,比如與中國戲曲融合,結合武術來演繹,甚至加入一些地方特色的文化來表達,逐步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
線上展演? 促進雜技演藝新生態
由于過去三年里受新冠疫情的影響,演藝市場受到嚴重的沖擊,三年里海外的演出幾近停滯,但中國雜技界并沒有躺平,而是在探索中開啟了雜技演藝傳播的新模式。自貢雜技也通過各種網絡公眾平臺打造“云模式”演藝新生態。2021和2022年期間由海外聯誼會推薦參加了加拿大華人網絡春晚和第四屆加拿大國際端午文化藝術節網絡直播;2022年入圍參加了第七屆西安國際兒童戲劇節網絡展演活動,并榮獲優秀劇目獎;同年通過“一元”國慶看大戲網絡展演成功吸引關注量破百萬,在實現線上收益的同時擴大了劇團影響力,期間美國“華興報”、加拿大“共生國際傳媒”“委國僑報”“根在華夏”、埃及“中國周報”“非常南非”“國際日報”都給與了宣傳報道,使海外華僑、華人在國慶節也能感受到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和歡度國慶的喜悅之情,同時也通過網絡形式推動了中國優秀文化走出去。
目前隨著疫情防控的放開,演藝市場也逐漸復蘇回暖。所謂一年之計在于春,2023年春節里自貢雜技也是提前籌劃蓄勢待發,重點結合文旅項目打造節目,自貢有著享譽全球的三大絕,千年鹽都、恐龍之鄉、彩燈之城。為了與當地文化相結合,那么作品的文化內涵尤為重要,它不僅僅只限于表演一下雜技技巧,而是要結合井鹽文化、恐龍科普、彩燈特色來創作,這樣才會更好地融入其中,更具優勢而占領市場。今年我們結合古鹽道碼頭打造了實景演出《鹽路向天邊》、恐龍博物館演出雜技兒童劇《恐龍館奇妙夜》、駐場中華彩燈大世界表演主題演出《鹽街燈市》,這些表演結合了地方特色,通過人們喜愛的雜技藝術形式來演繹地方特色風情,受到了外地游客的一致好評,促進文旅市場蓬勃發展。
抓住機遇,守正創新任重而道遠。未來自貢雜技團依然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以文化自信引領傳承創新,以高品質作品普及雜技藝術,在全球的舞臺上更好地展示中華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向全世界展示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奮力譜寫自貢雜技新篇章。
羅海斌
國家二級演員,全國文旅系統勞動模范,自貢市文化領軍人才。現為自貢市雜技團演藝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曾主演《五壯士-皮條》《天上街市》《父親》《輥工情》《頂板凳》《前進·閃閃的紅星》等雜技精品節目,曾先后兩次登上中央電視臺,其主演的《頂板凳-中國龍》在中國雜技界刷新紀錄。
廖曉燕
國家三級演員,中國雜技家協會會員、四川省雜技家協會會員。現為自貢市雜技團演藝有限責任公司雜技演員。主演《高車踢碗》《抖空竹》《鄉村振興-中國龍》《女子排椅》、雜技劇《天上街市》、雜技兒童劇-《恐龍館奇妙夜》等雜技節目,曾先后榮獲得國家級、省級專業比賽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