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永春
對于初中英語教育而言,作業是教學的輔助與補充,它能夠將課堂教學與課后活動進行有機結合,以確保教學目標的完成。隨著“雙減”政策的逐步落實,僅對課堂教學環節進行改革與創新是遠遠不夠的,更要在作業設計方面深入理解“雙減”政策的基本要求,并對其進行優化,使其能夠最大限度滿足“雙減”政策要求,真正在保證教學效果的同時,為學生減輕學業負擔。
一、“雙減”政策對初中英語作業設計的要求
(一)控制作業量的同時提高作業的質量
在應試教育的模式下,教師為了鞏固學生的學習效果,通常會采取“題海戰術”,導致學生作業量大幅度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加重,使得他們的身心健康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而“雙減”政策是為了減輕學生學習負擔而實行的,所以,在“雙減”政策的指導下,初中英語作業首先要在作業量方面進行優化,實行“少而精”的作業設計策略,從而能夠在控制作業量的同時,提高作業的質量,并減輕學生的負擔,使其能夠輕松對知識點進行鞏固。
(二)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
從小學升到初中,學生在個體方面的差異越發明顯,并集中表現在基礎知識的掌握,以及學習能力等方面。在“雙減”政策的要求下,教師要采取科學合理的方式,靈活設計英語作業,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具有針對性的作業內容,從而能夠使教學效果最大化,并能夠提高學生對作業的接受度,提高作業的完成效率。
(三)作業要引起學生的興趣
為了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主觀能動性,在初中英語作業設計過程中,要體現出趣味性的特點,這樣才能夠引發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因此,教師在設計初中英語作業時,要在作業量得到控制的同時,保證作業內容的豐富性,使學生能夠帶著樂趣完成作業,而非對作業抱有負擔,從而有助于學生在課后作業中有所收獲。
(四)注重作業的監督與指導
在“雙減”政策的指導下,教師更要做好初中學生作業的監督與指導工作。尤其在這一環節,教師要積極引入學生、教師,以及家長三方互聯的概念,使作業的互動性得到加強。通過三方互聯,學生的優勢和不足才能夠在作業中及時得到體現,有助于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教師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當前在初中英語作業設計中出現的問題
(一)作業結構有待優化
受到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教師通常把課本內容放在主體地位,而對學生缺乏重視。因此,教師在設計并布置初中英語作業時,為了方便作業的檢查與評定,通常會布置書面類的作業,并以抄寫單詞、課文等作業居多,導致學生只能基于教材中的內容獲取知識,無法進行拓展學習。同時,這類作業由于重復性較強,因此對于學生而言過于枯燥,導致無法有效培養他們對英語學習的興趣,且不利于學生發散思維以及舉一反三能力的培養。
(二)作業量較大
教師在設計與布置初中英語作業時,通常重視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而往往忽略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情況。知識的掌握通常會通過反復練習、死記硬背的方式進行,因此,教師會向學生布置大量的作業,導致學生雖然掌握了知識點,卻無法對知識點進行深入理解。同時,大量的作業會使學生產生心理負擔,導致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從而對學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影響。并且,作業量較大普遍體現出教師沒有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不但與“雙減”政策的要求不符,還會進一步拉大成績優秀學生與成績一般學生的距離,無法從本質上提升教學效果。
(三)沒有注重學生英語能力的培養
“雙減”政策的目的即為學生各項素質的培養,要想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需要對學生在聽、說、讀、寫等多方面素質進行均衡化培養。然而,在初中英語作業設計中,教師往往只注重學生在閱讀、寫作方面的培養,導致學生在英語的實際應用中,無法做到開口說英語,且無法對聽到的英語內容進行理解。同時,在作業設計過程中,教師過于重視對詞匯與語法的練習,而忽視了英語在實際場景應用,導致學生無法在實際場景中將自己的英語能力發揮出來,使得英語學習的意義沒有得到充分體現。
(四)作業評價方式不夠新穎
要想全方位掌握學生的英語學習情況,教師需要采取合適的方式對作業進行評價。當前僅由教師單方面對學生評價的方式,不但無法滿足全方位評價的要求,還會使教師的工作負擔加重。同時,單方面的教學評價方式會使師生之間的交流受到阻礙,不利于個性化教學的開展。因此,在“雙減”政策的要求下,教師可以采取多樣性評價方式,從而能夠及時地通過問題來改進教學內容。同時,新穎的作業評價方式,能夠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有助于良好教學氛圍的形成。
三、初中英語作業在“雙減”政策下的設計策略
(一)精簡并優化作業內容
“雙減”政策的主要任務是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教師需認真貫徹“雙減”政策的內容,精簡并優化作業內容,使學生的課業負擔得到有效減輕,進而保證教學效果。同時,課業負擔的減輕,也會促使學生走出被動學習階段,進入到主動學習階段,并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從而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為此,第一,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刪除重復布置的內容。例如,在布置某一節課的習題時,教師要對每一道習題的內容進行仔細分析,選擇質量優秀且題型沒有重復的習題。同時,減少對課文內容以及單詞的重復抄寫,讓學生基于對它們的理解來加深對這些內容的印象,從而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并使“雙減”政策得到有效落實。第二,教師要在學生在校期間完成對學生的作業指導,通過作業內容對學生進行啟發與引導,能夠使學生由內而外地對課后作業產生興趣,從而能夠積極地完成課后作業。第三,教師要針對不同學生的英語能力水平,與其他科任教師進行合作,為其設計具有針對性的作業。例如,學生甲在數學、物理等方面的能力較為優秀,而在英語、語文等方面的能力較為薄弱,因此,針對學生甲,不同學科的教師要進行討論,增加英語、語文的作業量,并加入基礎知識的內容,減少數學、物理的作業量。如果學生的數量較多,教師可以將學生進行分類,再按照類型設置不同的作業量,以保證全體學生都能得到均衡發展。第四,在學校層面,需要加強對教師布置作業情況進行檢查。學??梢砸蠼處煂⒃O計作業的內容、形式、完成時間等進行整理并提交,由教務處相關負責人評定教師的作業量是否符合“雙減”政策,從而能夠實現對作業量的有效控制。
(二)設計趣味性強的課后作業
教師需要全面調查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等,才能夠對課后作業的設計進行優化,使學生能夠基于自身興趣完成作業,不但能夠起到“減負”作用,還能夠進一步提升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程度。例如,在《What do people eat?》這門課中,該課程的主要內容為不同國家的飲食、家庭、生活等,展現“熱愛生活”這一主題。通常來說,學生會了解外國生活文化的過程中產生一定的興趣,并且,飲食話題對學生充滿吸引力,因此,教師可以基于學生對課程內容的興趣,在課后作業設計方面也進行相應優化,使課程的趣味性得到最大程度保留。
首先,教師要保證課后作業的內容與課堂內容的一致性,圍繞本節課的重點進行課后作業的設計;其次,教師要注重課后作業的趣味性。在這門課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們列舉自己熟知的食物,按照本節課所講解的句式進行仿寫。本節課中的句式為“Do you like……?”教師可以給出食物例子,如dumplings(餃子),并給出例句:“Do you like dumplings?(你喜歡餃子嗎?)”教師讓學生自由發揮說出自己喜歡的食物,并鼓勵學生使用詞典,從而有助于學生詞匯運用能力的提升。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本節課學習到的詞匯制作英文菜譜,不但能夠鞏固并擴充學生的詞匯量,還能夠提升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通過這種方式的作業設計,能夠在課后再次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完成作業,有效減輕了學生的作業負擔,并且很好地落實了“雙減”政策。
(三)設計層次化的課后作業
在“雙減”政策的要求下,教師要重視不同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做到因材施教。因此,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知識點掌握情況和學生的學習能力,設計出層次化的課后作業。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水平,設計出不同廣度與深度的作業,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夠提高學習效果。在不同類型學生控制不同作業量的基礎上,教師要基于對學生的分類,設計出鞏固型、提高型,以及擴展型三個層次的作業。其中,鞏固型的內容為基礎知識;提高型的內容為課程中重點知識的掌握與理解;擴展型的內容為英語能力的強化。
例如,在《Im going to study computer science》課程的作業設計環節,在鞏固型作業方面,教師主要面向英語水平較差的學生,讓學生指出課文中的重點部分,并完成課前練習,使他們能夠對文章進行初步理解,逐漸形成對課程內容的全面理解。在提高型作業方面,教師主要面向英語水平中等的學生設計試卷類型的課后作業,重點考查學生對“be going to/ want to do”等結構的掌握情況,并讓學生寫出關于人生目標的小作文。在擴展型作業方面,教師主要面向英語水平較高的學生,選擇一到兩篇專業選擇與人生目標相關的文章,并要求學生自行閱讀后進行翻譯。層次化英語作業的設計,能夠提高學生對英語學科的適應性,從而使學生在英語學習方面的主觀能動性得到有效培養。
(四)注重“聽說讀寫”多方面作業的布置
要想提高初中生的英語學習能力,則要注重聽、說、讀、寫的全方位培養。因此,教師要適當減少閱讀與寫作在英語課后作業中的比例,并加強對聽力與口語的重視。首先,在聽力方面,教師可以積極使用微課、翻轉課堂等平臺,在線播放英語聽力內容,完成默寫、回答問題等類型的作業;其次,在口語方面,教師要注重課前預習作業的布置,要求學生在課文講解之前對課文進行初步的閱讀,從而能夠引導學生在課堂中做到“開口說英語”。在課后環節,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通過口頭表達的方式對課文內容進行總結,從而能夠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提高學生的英語讀寫能力。此外,在“聽說讀寫”的培養方面,教師可以使用互聯網平臺,鼓勵學生通過平臺積累英語視聽類素材,讓學生進行跟讀與跟聽,從而能夠讓他們將學習到的知識靈活運用于閱讀與寫作中,實現英語能力的全方位提升。
(五)優化課后作業的評價方式
在學生完成課后作業后,教師通過及時評價能夠準確分析出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將其反饋于教學內容的優化過程中,從而能夠基于“雙減”政策,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同時,學生能夠通過評價感受到自身的優勢與不足,并及時對遇到的問題進行解決。為此,教師要擺脫單一化的評價方式,多維度、多角度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對課后作業的評價方式進行創新。
教師可以通過家校互聯的方式實現評價方式的創新,具體來說:首先,教師要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學生通過不斷地自我評價達到經驗的積累,進而能夠在加深對知識的印象的同時,掌握英語的學習方法。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夠使教師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一些基礎性問題能夠通過學生進行自我消化,便于教師發現更具針對性的問題。其次,學生之間要組成若干個小組開展互相評價,從而有助于學生形成合作理念,同時,通過他人的評價,學生能夠發現自身沒有注意到的一些問題,并提高了評價的效率。并且,與教師相比,同學之間的關系更為親密。因此,在作業完成之后,讓同學間開展互相評價,學生更容易體會到作業完成過后的成就感。最后,教師要開展家校聯合評價。
教師作為課后作業的設計者,能夠更直觀地對學生的重點問題進行評估,而家庭作為大多數學生完成課后作業的環境,能夠反映出學生在完成作業過程中的狀態,以及學習能力的展現情況。教師要針對家長制定評價表,并在評價表中將各項作業的內容與對學生的要求進行一一對應,家長按照學生的實際表現情況進行填寫,能夠相對準確地反映出學生在校外的學習情況,以及作業的有效性是否得到了保證。通過對課后作業的評價方式進行優化,使得教師能夠在主觀評價的基礎上,得到其他多方面的評價,有助于教師對作業形式進行系統性調整,逐步提升課后作業對學生能力培養的效果。
四、結語
在“雙減”政策的背景下,初中英語課后作業設計有了新的要求。為此,教師需要對當前作業設計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并制定有效的解決方案。首先,教師要精簡并優化作業內容;其次,教師在作業內容的設計中,要注重趣味性、層次性的體現,并著重對學生英語能力的培養;最后,教師要對課后作業的評價方式進行優化,從而能夠有效地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讓學生能夠輕松學習、全面發展。
注:本文系2022年度甘肅省“十四五”教育科學規劃一般課題“‘雙減政策下初中英語作業設計的實效性策略研究”(項目編號:GS[2022]GHB099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