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賢紅
教育改革不僅僅是教學的模式改革,還有教學思維和方向的改革。教師在開展具體的教學活動時要注重學生知識及其綜合能力的發展,注重學生良好學習思維及學習習慣的培養;注重學生人文素養及道德素養的提升,要切實落實 “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在這樣的教育背景下,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為素質教育奠定了基礎,為教師的教學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想指導。對此,教師應在核心素養理念的指導下遵循“以學生為本”的原則,圍繞教材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對教學目標和內容進行科學設計,并不斷去嘗試新的教學方法來優化教學模式,以更加完善的教學標準來推動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在“雙減”政策的影響下,語文教學也要調整教學方案,以此來平衡學生減負與課堂提質增效之間的關系。學生能在一種相對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去發展自己的愛好,并結合自己的愛好和實際學習情況去選擇相對應的語文學習內容和任務,可以閱讀,也可以在教師布置的基礎性題目上進行拓展訓練,從而促使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與發展,這無疑實現了語文教學中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一、語文核心素養概述
(一)概念
核心素養指的是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學生經過教師科學的教育和引導,不但掌握了該學科的基礎知識,同時也在學習知識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學習習慣、技巧、正確的價值觀念以及對社會的適應能力等,在學生身上展現出來的品質與能力就是核心素養,而在能力、學識、品行、人格等方面進行不斷提升、不斷修煉的過程就是學生核心素養得以培養和發展的過程。在素質教育環境下,核心素養是對其內涵最直接、最全面的詮釋,每個學科都會在具體的教學中運用學科優勢來實現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二)語文核心素養及其構成要素
語文學習其實是一種語言文化的學習,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既能培養學生的審美和思維,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還可以將知識運用在實踐中,解決現實中的語文問題,實現小學生文化素養的積累和沉淀。因此,語文核心素養指的是學生對語言文學知識、技能掌握和應用的能力,以及在知識中對傳統文化的感知、傳承與發展,是站在“早期培養學生母語感知”的角度上,依托語文教學活動對學生進行語文綜合能力與素養的培養。
1.語言的建構與運用。
語言的學習就是字詞、句子等在認識、組成、運用的基礎上去進行交流與溝通,這是人類最基礎的素養。在教學中,學生需要經過后天的學習來形成這種能力,并且學生只有掌握了這項能力才能開展后續的學習和生活。語文是生活的藝術,學生學習語文就是為了更好生活,能夠熟練地運用所學來表達看法、描述事物以及與外界交流,這就體現出了學生對語言構建和運用方面的素養。
2.思維的發展與提升。
語文思維的培養與發展需要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能夠跟隨教師的引導學會如何學習,并且會針對某個問題積極去思考、分析和判斷,最后提出自己的結論或看法,這樣就能夠讓學生的思維得以拓展和提升。在教學中,學生要學會自主學習、思考,能夠進行提問、交流,并對所學知識進行概括、總結,并在此基礎上通過外界來拓展自己的知識接收途徑,讓自己的能力逐步提升,實現自主學習。
3.審美鑒賞與創造。
世間萬物都呈現出不同的美感,學生通過語文的學習,可以發現生活中的美,并學會用正確的語言表述出來,可以在生活中對客觀事物所表現出來的外觀、抽象事物所蘊含的精神情感等,作出主觀上的評價,對一些社會現象作出判斷,并且利用美的標準來要求自己。
4.文化的理解與傳承。
語文蘊含著極為豐富的文化知識,是幾千年來我國悠久的文化與文明在歷史長河中的積淀,通過開展語文教學活動可以將我國幾千年的文明、智慧傳達給學生,讓學生繼承和發揚。而學生通過語文的學習也能夠在歷史文化中取其精髓,收為己用,成為自己成長的精神導向;去其糟粕,批判地繼承,促進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及產生原因
(一)問題
1.運用的教學方法和模式無法吸引學生。
教學方法與模式的新穎程度與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成正比的,但顯然當前部分教師并沒有對教學方法和模式進行創新,即使有素質教育的要求和核心素養理念的指導,但根深蒂固的教學觀念和模式是無法在短時間內就能徹底被消除的,具體表現為一方面教師在課堂上仍然占“主導地位”,對自己的角色定位沒有明確的認知,這就導致學生在課堂上不思考,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因此,教師始終是圍繞自己的教學要求、節奏來要求學生學習,仍然側重于對知識的單向傳輸,對學生是否了解、是否有疑問、該知識點是否能向課內外延伸等都沒有進行過多思考。在這樣單一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興趣自然就會消失殆盡。另一方面,教師運用的新的教學方法大多是多媒體教學,但實際上很多功能沒有被挖掘和利用。有些教師運用頻率較低,有些教師則將其當成主要的教學工具,并側重于課件制作的內容和版面是否精美,反而轉移了學生的注意力。
2.制定的教學目標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
新課改下的語文教材結構呈現的是“單元結構”,每個單元都有自己的主題思想,節選的文本內容也都能體現出這個主題思想,因此,這樣的結構會讓教師在教學中無法有效把握方向,導致教學目標在制定上有所偏差。比如,在分析教材時往往不能從整體上去分析,還是以“單篇”為主,逐字逐句地去講解知識點,教學的重難點突出并不明顯,學生自然無法明確自己真正要掌握的內容是什么,也就無法有效地去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
(二)原因
1.從學校方面分析。
首先,很多教師只看重成績,忽視了學生的心理發展和真實的學習需求,并且部分語文教師的板書、普通話等都達不到標準,甚至在課堂中對語言的運用也不恰當。其次,學校沒有科學合理的教學制度和管理制度來約束和規范師生的行為,對語文教學的投入也僅僅是教材,因而禁錮了學生課外實踐的積極性。最后,教師在課時的設計上并不科學。小學生本身的專注度就不夠,一堂課40分鐘安排得滿滿當當,前半節教師講,后半節學生背,幾乎沒有多余的時間讓學生就自己的疑問或者學習困難之處向教師咨詢、探討,這種長時間的課堂教學導致學生壓力過大,不能及時、有效地消化課堂所學知識。
2.從學生方面分析。
小學生對自身存在的價值正處于懷疑、思考階段,一旦對一種事物產生了錯誤看法,或是作出了錯誤反應,自身價值就會遭到質疑。同樣,小學語文的學習是新鮮的,也是枯燥、復雜的,生字、背誦、閱讀、寫作的重復性很強,并且學生對其的理解也有強有弱,一旦理解不了就會產生厭煩心理,導致學生產生學習障礙,慢慢就對語文學習愈加不感興趣了。
三、核心素養理念下的小學語文教學策略
(一)選擇教學方法的原則
1.主體性原則。
主體性原則指的是學生要樹立主人翁意識,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如此才能產生正確的認知,才能發揮主觀能動性來提升學習能力與效率。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各方面的能力還處于開發階段,可塑性極強,同時又有強烈的求知欲,教師要想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就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把握和利用好學生這一特殊的身心發展特點,最大限度地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其盡快地投入到學習狀態中,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的快樂。
2.多樣性原則。
多樣性原則主要是針對教學活動的內容和形式來講。學生對學科是否感興趣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學內容和形式是否多樣、有趣味,是否能滿足學生真實的學習需求。因此,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應該注重教學內容及形式的豐富性和多樣性。但需要注意的是,每一種教學方法并不是萬能的,也并不是全部都能適用的,它對學生及教學既有幫助也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和不足。教師要充分分析這些教學方法的優劣,然后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整合和運用。
(二)語文教學策略
1.依托多樣活動,培養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
閱讀是學生積累語言、鍛煉語感的主要形式,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閱讀來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建構及運用能力。比如,教師可以利用班會或者閱讀課,組織一次“閱讀比賽”活動,擬定一個主題或者某一種特定的描寫手法,讓學生據此在課后自主收集、整理多篇文本內容,比賽當天學生把自己收集到的文本內容以演講的形式分享給大家,包括把文本內容中的每個角色、每種聲音以及不同的情感真實完美地演繹出來,將大家帶入到情境中。例如,以感悟人生哲學為主題,有的學生收集了成語故事《坐井觀天》、寓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蘆》,也有的學生收集了童話故事《小柳樹和小棗樹》《風娃娃》《酸的和甜的》,這些文本內容都是以繪本的形式進行展示的,既有助于讓學生通過游戲角色的扮演來感悟故事、感悟生活,也有助于學生了解和掌握不同的寫作手法。與此同時,教師可以鼓勵其他學生來評價這名學生的表演,并說出自己的看法和明白的道理。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僅有閱讀行為,還包括通過閱讀這個平臺,按照教師布置的任務進行的實踐活動,學生們都在用所學到的知識進行調查、分析、討論、總結等,最后還會將自己的所想所得正確地用語言去表達,既實現了知識的遷移應用,也進一步提升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
2.開設探究學習,培養學生思維發展與提升能力。
首先,利用課堂提問來引導學生積極探究,讓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讓思維得到拓展與延伸。以《小池》為例,教師在范讀古詩之后會告訴學生這首詩描寫的是春天的景色,這時教師不要急于去解釋詩句的含義,而是要適時停頓,讓學生回憶在自己所學過的詩歌、文章中還有哪些詩句或成語也是描寫春天的,學生就會主動地去思考并踴躍發言。之后教師趁機再回到教材內容上進行逐句分析,比如,講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時,教師可以再次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讓他們用自己的話描繪一下這個場景,或者讓學生去黑板上畫出自己想象中的畫面。一堂課很快在學生積極、熱情的氛圍中結束了,而且學生也通過自己的參與達到了預期的學習效果,并將知識進行了延伸和拓展。其次,教師要用辯論的形式來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比如,針對《鳥的天堂》這部分內容的主題思想,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回顧一下課文所講過的內容,然后教師就可以針對當前我們面臨的環境去引導學生思考應當如何去保護環境。最后,進入探究環節時教師可以構建“環境優先還是經濟發展優先”這一主題并開展辯論賽,雙方各執己見,在課后利用網絡或者其他渠道來查詢相關資料,作為辯論的依據。在這一辯論活動中,教師讓學生更加全面地認識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這對于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有著巨大的作用。
3.滲透審美教育,培養學生審美鑒賞與創造能力。
首先,教師要善于利用文本中對“美”的描寫句子和手法來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比如,在《荷花淀》一文中,作品就運用了大量唯美的語句來描寫荷花淀:“淀里也是一片銀白色世界,水面上還籠起一層薄得透明的霧……”這樣的描寫充滿了詩情畫意。教師去描述這些畫面時,學生自然也會在聲音的感染下,在自己的腦海中想象到那幅唯美的畫面,如此學生的審美能力就得到了培養。其次,善于運用多媒體來實現知識輸出與輸入的結合,進而幫助學生提升審美能力和創造美的能力。學生學習知識是輸入的過程,學生感受到了美,但學生只有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具體的情境中,才能將“美”創造出來。以《秋天的圖畫》為例,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可以利用多媒體來實現知識輸入與輸出。向學生播放關于秋天景色的一些圖片、視頻等,既有楓葉飄落的感慨,也有稻米豐收的喜悅;既有秋涼月色的冷清,也有萬盞燈火的守望。之后,教師會讓學生去講述自己眼中的秋天以及對秋天的情感。如此不僅透過課文讓學生看到了秋的美與魅,學生也通過自己的記憶和描述深化了對美的看法和體驗。
4.挖掘教育素材,培養學生文化理解與傳承能力。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挖掘古詩詞教育資源,針對詩詞內容、背景展開深入學習和了解,并與當前的文化形式結合起來,通過這樣的形式來培養學生對文化的理解與傳承。比如,《所見》中,通過對牧童的身、行、意的刻畫來展現大自然的五彩斑斕;在《伯牙絕弦》中“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里將知音之情展現得淋漓盡致。除此之外,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課后查詢這些詩人的其他詩文,讓教學內容從課堂延伸到課外,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充分、完整地展現出來,從而為傳承文化提供基礎。也可以利用民間藝術來展現傳統文化。例如,在《清平樂·村居》中,通過描繪一家五口的生活場景來表現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闡述了作者在打擊排擠下仍然對生活、對國家充滿希望的愛國熱忱。那么通過教師靈動的講解,學生的眼前也會呈現出一幅寧靜的山野村莊的生活畫面,進而產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總之,核心素養理念下的小學語文教學要調整教學思路,結合學生的實際以及教材內容,明確教學目的、創新教學模式,讓學生能通過主動參與課堂活動,在感悟與實踐中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的興趣,并在學習中培養能力、塑造品質,從而實現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