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剛 張健
內容摘要:自從2012年MOOC技術傳播到中國以來,學者們對其譯名問題就一直爭論不休。他們因為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標準各異,所以,很難達成一致意見。鑒于此種情況,本文擬從隱喻學視角系統分析MOOC的翻譯問題,著重闡釋MOOC和其漢語譯名“牧課“的契合度,以期為廣大師生深刻理解MOOC的內涵并將其運用到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MOOC 本土化 隱喻學 牧課
自2012年起,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即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逐漸風靡全球。根據該縮略詞的發音,我國華南師范大學的焦建利教授(2012)將MOOC翻譯為“幕課”[1],大家先入為主,現在似乎普遍接受了這種譯法,而很少有人對此提出異議。當然也有少數富于批判精神的學者提出了自己的譯名,比如南京師范大學張一春教授(2013)在自己的博文中建議將MOOC譯為“魔課”[2],原因有三:1、這種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恰似一股風暴,給教學改革帶來了神奇的變化和魔力。2、它有著聚集、重組、定制、傳播的特點,在基于巨大規模、共享協議之下的網絡課程,對學習者有著巨大的魔幻般的吸引力。3、黎加厚先生曾將網絡教學平臺Moodle翻譯成魔燈,MOOC與之有著許多共通之處。又如丁立福(2014)建議將MOOC譯為“模課”[3],并提出了如此翻譯的三個理據:1.切合“MOOC”的本質特征。2.符合術語翻譯的基本標準。3.暗合縮略詞翻譯的一般規律。還有學者甚至主張零翻譯,直接將其英文縮略形式拿來為我所用。不管是將MOOC譯為“慕課”,“魔課”,“模課”,亦或是零翻譯,我們都覺得不合適。具體來說,“慕課”只是根據MOOC這個縮略詞的發音音譯而來,沒有任何特別的含義。所以,這種譯名只能是權宜之計,不是最佳譯法。“魔課”雖然彰顯了MOOC的神奇效果,但是,頗有夸大之嫌。畢竟,任何一種教育技術手段都有它的局限性,我們怎能武斷地將其貼上富有“魔力”的標簽來標榜呢?再者,很多西方現代教育技術似乎都有“魔力”,難道我們統統以“魔課”冠名?至于“模課”,丁立福(2014)天真地認為大家見到該譯名,自然會與“大規模”[3]聯系在一起。殊不知,我們看到“模課”,會根據目前的語境有多種解讀,比如:“示范課”、“模擬課”、“模型課”、“模特課”等。最后,對于有些學者建議對MOOC采取零翻譯的策略,我們認為,這是翻譯界、教育界、官方的不作為。因此,以上幾種譯法都不盡如人意,不是MOOC的理想譯文。
一.引言
2018年12月13日,西南交通大學龔暉教授來到山東理工大學作了題為“牧課:鳳已起,潮將至” [4]的報告,結合自身的材料力學課程詳細闡述了MOOC的實施步驟和注意事項。對于報告的詳細內容,我們在這里就不再贅述了,因為這不是本文關注的重點,而我們聚焦的是MOOC的譯名問題。我們非常認同龔暉教授的研究團隊將MOOC譯為“牧課”,因為該譯法能夠更好地反映MOOC的內涵。有利于我國師生借助隱喻思維,深刻理解MOOC的本質特征,繼而恰當使用該現代教育技術。接下來,我們將在隱喻理論的框架下系統分析MOOC和“牧課”的契合度,從而為爭論不休的MOOC譯名問題找到一個可資借鑒的方案:“牧課”。
二.理論基礎:隱喻學
隨著現代認知科學的發展,認知語言學家發現隱喻不僅僅是一種語言現象,而且是人類的一種認知現象。正如萊考夫和約翰遜(Lakeoff & Johnson)對隱喻所下的定義:“隱喻的實質就是通過另一類事物來理解和經歷某一類事物。”[5][6]換言之,人們通過尋找兩個事物之間的相似點,利用已知事物的某些特征來認識新事物,幫助我們更加生動形象地理解這個世界。其中,被說明的事物,我們稱之為本體;說明的事物,我們稱之為喻體。因此,隱喻涉及兩個領域,每個領域都有其特殊的圖式結構。被說明的領域稱作目標域(target domain),說明的領域稱作源域(source domain)[6][7]。實際上,隱喻意義是喻體的部分特征向本體轉移的結果[6]。所以,隱喻意義的理解就是將源域的經驗映射到目標域,從而達到重新認識目標域的目的。從某種意義上說,隱喻是人們組織概念系統的重要基礎。隱喻是兩個語義域在在概念上的映射(mapping),是兩種觀念對應關系的建立過程。
英譯漢隱喻翻譯實際上是將英語中的喻體意象(image)(作為源域)投射到漢語中的喻體意象(作為目標域)的過程。因此,在英譯漢隱喻翻譯中,我們應該將英語的喻體意象和漢語的喻體意象能否建立相應的對應關系作為衡量譯文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當然,要實現成功的隱喻翻譯,還有賴于我們的百科知識和生活常識。唯有如此,我們才有可能將英語原文要傳達的意象恰當得體地傳達給漢語讀者,讓他們在認知中產生相似的意象。劉法公提出的“喻體共知性”[8]49概念很好地解釋了譯者在將源語轉換為目的語時,目標域隱喻意象選擇的重要性。英譯漢時,隱喻發揮作用的關鍵就是用目標讀者熟悉的事物解釋英語原文的事物或者事件。王寅(2007)認為“翻譯具有體驗性”[9]584,作者、譯者和讀者的認知和理解都是來自生活的體驗性活動,三者因為享有基本相同的現實世界,所以,他們才有了大致相同的思維,使得具有鮮明跨文化交際特征的翻譯成為可能。因此,翻譯是一種基于體驗的認知活動。體驗性認知決定了不同民族思維的共通性和不同語言間的可譯性。同時,人類認知的主觀性又導致了同一文本會有多種理解和譯文現象的產生。人們的認知一方面具有體驗性,另一方面具有差異性和創造性。[9]587可見,由于譯者的主體性,使得相同的源語被翻譯為目標語時,會出現多個版本,就像MOOC的多種譯文一樣。
三.隱喻學視角下解讀MOOC的漢語譯名“牧課”
根據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英文全稱,即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我們可以看出它有三個特點:大規模、開放性和在線性。
首先是大規模。一方面,學習資源的規模大。MOOC為學生提供了涉及各個學科的海量學習資源,供其觀看學習;另一方面,學習人數數量龐大、來源廣泛。使用MOOC的學生成千上萬,他們來自世界各地的不同家庭和不同教育背景,這就打破了地域限制和階級藩籬,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跨越時空和共建共享教育資源的目標。當我們一看到“牧課”當中的“牧”字時,很容易聯想到牧民“放牧”的場景,甚至聯想到那首耳熟能詳的《敕勒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一幅畫面浮現在我們眼前:牧羊人將一群羊趕到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它們悠閑自在地吃著青草,享受著大自然的恩賜。草原上遍地的青草就像MOOC給學生提供的海量學習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在草原上吃草的羊兒們和來自世界各地成千上萬使用MOOC的學生們何其相似,數量龐大,情況各異,資源共享。因此,“牧課”譯名能夠激發我們對于規模大的無限遐想,這就是隱喻思維在發揮作用的表現。
其次是開放性。作為繼續教育的一種形式,MOOC是高校利用自身優勢向社會開放地提供教育服務的一種渠道,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取消校際、國別和受眾層面限制的教育目標。換句話說,MOOC是對所有愿意學習的人開放,不分民族、種族、階級和地域,這就給學生們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學習平臺,開放包容,不含偏見,各取所需。而該平臺與空曠遼闊的大草原相仿:草原上的青草是大自然賜予羊兒們的新鮮食材,來到這里的所有羊兒,不分胖瘦,不分高矮,不分主人,都可以根據各自的喜好選擇一片心儀的草地,盡情享受美味大餐,這和學生們進行MOOC學習一樣,不分高矮胖瘦,不分五官樣貌,不分智商水平,不分家世背景,都可以從MOOC平臺根據自己當前的知識水平、認知能力和實際需要獲取學習資源。所以,以草原的遼闊隱喻MOOC的廣闊,人們自然而然就會理解MOOC的開放性和包容性。
再次是在線性。MOOC依托互聯網而存在,擺脫傳統課堂教學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對學習環境的要求更加靈活,學習者具有極高的“自主性”。任何學生都可以根據各自情況自主決定何時、何地進行學習,也可以自主對不同平臺上開設的同一門課程進行選擇;還可以自主掌握學習進度,自主選擇學習形式、學習方法等。也就是說,只要學生們身邊有臺電腦或者一部手機,聯通網絡,足不出戶,海量學習資源就會蜂擁而至,學生們所要做的就是打開網頁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即可。所以,在線性為學生學習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可以做到隨時隨地學習。而且,學生們還可以集中學習自己不會的,反復學習自己不懂的;而對于自己熟悉的內容,可以略過不看,節省了時間,提高了學習效率,真正做到因人而異,各取所需。學生們成為了“因材施教”的主導者。回到“放牧”這個隱喻,牧場上的青草一直就在那里,羊兒們可以隨時來吃,吃多少,怎么吃,自己說了算,真可謂是我的草原我做主。這和學生們學習MOOC平臺上的課程何其相似。因此,MOOC的在線性、便利性和草場資源獲取的便捷性非常相似。
最后是交互性。MOOC能夠很好地支持學習者的個性化學習,架起教師和學生之間相互了解,有效溝通的橋梁。MOOC為學習者提供了自主化的學習環境,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基礎、學習習慣來進行個性化學習;MOOC能夠幫助教師有效地明確課堂教學目標并有的放矢地開展教學活動。原因如下:在MOOC學習過程中,學習者在完成課程學習之后,還要完成相關練習并提交作業;基于MOOC學習分析技術,教師可以清楚地了解學習者的課程學習狀況,以幫助學習者攻克難關,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制定更加明確的教學目標;MOOC還能提供豐富多樣的平臺和工具,學習者可以根據自身習慣和偏好進行選擇以實現個性化的交互學習。一方面,可以保持良好的學習氛圍,另一方面,也可以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從而促進課堂討論中學習者之間、學習者與教師之間進行交流互動,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產生新觀點、創造新知識。[10]22-23
總之,將MOOC譯為“牧課”,兼顧了該縮略詞的語音和語義,將音譯和意譯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符合中國人的認知習慣和認知方式,極易引發我們對牧民牧羊和學生學習MOOC資源之間相似性的隱喻性聯想,進而為廣大師生更好地理解MOOC的內涵,利用MOOC資源起到促進作用。
總之,將MOOC譯為“慕課”、“魔課”、“模課”,甚至零翻譯為MOOC,都無法真正達到音意兼顧、還原該縮略詞內涵的目的。有鑒于此,本文從隱喻學視角分析了MOOC的翻譯問題,著重闡釋了MOOC和其漢語譯名“牧課“的契合度。通過分析,我們發現該譯名能幫助廣大師生建立起兩個場域(學生使用MOOC和牧民牧羊)之間的隱喻性聯想,從而為他們深刻理解MOOC并合理運用到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有極大的啟發引導作用。因此,我們認為就像“可口可樂”已然成為公眾認可的 “Coca Cola”譯名的不二選擇一樣,“牧課”也可以成為MOOC的一個絕佳譯名。
參考文獻
[1]焦建利.從開放教育資源到“慕課”——我們能從中學到些什么[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2(10):17-18.
[2]張一春.關于魔課MOOC的中譯名[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8dfa9ca20101ouvs.html.[2013-04-23].
[3]丁立福.為“MOOC”本土化覓名[J]. 北京社會科學,2014(10):35-41.
[4]龔暉.牧課:鳳已起,潮將至[R]. 山東理工大學,2018-12-13.
[5]Lakeoff,G & M.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6]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7]Lakeoff, G.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8]劉法公.談漢英隱喻翻譯中的喻體意象轉換[J].中國翻譯,2007(06),47-51,96.
[9]王寅.認知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10]蘭國帥,王嵐,李慧娟,路爽,張一春.“MOOCs”的六點質疑及回應[J].高教探索,2015(02):20-25.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2年淄博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課程思政視域下的語用失誤研究”(項目編號:22ZBSKB042)和2022年山東省藝術科學重點課題“淄博陶瓷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價值及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2YZ0927001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介紹:晏剛,博士,山東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張健,博士,山東理工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