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明剛,高椿霞
(四川民族學院,四川康定 626001)
審美人類學是20 世紀70 年代西方開始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學科。90 年代中后期的中國,在新型跨學科美學生態語境和后現代文化相對主義與后殖民主義思潮的推動下,審美人類學顯得矚目,學界開始理論探討和學科建構。其中,王杰、覃德清、張利群、范秀娟、向麗、海力波等學者對審美人類學學科構建作出了較大貢獻。審美人類學是美學與人類學的有機結合,回觀美學和人類學領域,美學在現代性進程中的分化,人類學學科本身不斷地高度發展與深化,這為審美人類學形成奠定了基礎。荷蘭學者范丹姆《審美人類學:視野與方法》提出“經驗、語境與跨文化比較”〔1〕三維度研究法,為審美人類學的研究提供范式。王杰和海力波立足中國豐富的審美資源,介紹、引進和運用西方審美人類學方法,主張以“特定族群的審美實踐和審美文化創造性成果”作為研究對象,通過田野調查的實證研究,關注“底層文化和邊緣文化(尤其是少數民族文化傳統中的美學資源)”,“比較分析不同種族、民族在審美習慣、審美制度、審美傳統方面的區別與聯系”,建構“超越美學思想中西方中心話語”的馬克思主義審美理論體系〔2〕。
“服飾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所處的地理環境、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周邊民族之間的交往有著密切的聯系,它像穿在身上的史書,繡在身上的表情,成為民族標志,傳統文化的象征”〔3〕。雀寧指出,近三十年來中國少數民族服飾的美學研究,“對象僅限人口較多的少數民族的服飾”,且“缺乏實證”,應“觀照每個少數民族的服飾審美文化”〔4〕。王杰先生說,在當前學術語境中,引入少數民族文化傳統中的美學資源,開展審美人類學研究,可以開拓美學研究的新領域,可以探討少數民族審美文化在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可豐富發展西方學者“弱小者話語”理論的研究〔5〕。因此,少數民族審美研究十分必要,且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藏羌彝走廊”上的貴瓊藏族是大渡河谷的一支獨特族群,眾多的高山和河流割分加上高山海拔以及圍繞在他們周圍大大小小的民族/族群形成相對封閉的自然人文圈,造就了他們獨具特色的服飾,這原生態的服飾體現出的美學觀念,對當前美學研究和審美人類學學科發展也具有重大參考價值。
貴瓊族群居住的地區稱為魚通,始見于元代文獻,沿襲至今。吳吉遠在《魚通土司及衙門考略》中指出:由于地理環境的封閉性,盡管長期為吐蕃所屬,但受其影響不大,比較完整地保留了自己的語言和風俗習慣,被周圍藏族視為異族,稱其為“魚通”,藏語意為“纏頭的人”〔6〕。林俊華在《魚通:一個古老而神秘的部族》中寫道:“長衫長帕皮褂子,纏頭束腰打綁腿,是魚通人最典型的服飾特征。”〔7〕351“以色度較冷的黑色或藍色為主色,配以高亮度的色彩對比和鮮艷的圖案,烘托出男子的古樸、粗獷和女子的端莊、俊俏,是魚通服飾的一大特點。”〔7〕370高椿霞《魚通服飾色彩與圖案的文化意蘊》云:“歷史上生活在魚通地區的人,只有語言沒有文字,服飾就成了沒有文字的歷史記載……魚通服飾的色彩和圖案極具特色,極大地彰顯了民族心理、性格和文化特質……能極大地探尋民族的心理文化及文化歸因。”〔8〕他們獨特的服飾,成為“有意味的形式——意蘊之美”。“人們按照美的規律來創造生活,原生態的美,也許是潛在的、粗疏的、狂野的,但卻是富有生命活力的”。審美人類學特別強調各種載體和媒介積淀的人類學思想,強調社會現實生活是美的重要載體。尤其是在無文字的現實社會生活中,要理解人類文化不同存在模式,感性顯現形式的載體,可以尋找其族群的存在及其變遷的形態。
魚通地區高山峻峭,河谷束狹,氣候垂直分布,從河谷到山巔形成了干旱河谷亞熱帶、山地暖溫帶、寒溫帶分布的立體氣候。這里四季分明,在“時-空-族群”語境中,大自然賜予的綠草、鮮花、飛鳥、野獸,讓他們盡情創造各種形式展現生活。魚通女子心靈手巧,擅長刺繡,勤勞與智慧并存。魚通女子的最典型服飾是繡花頭帕、黑(藍)布長衫,繡花腰帕和綁腿。
繡花頭帕魚通人稱“噠噠帕”。黑色方形的平絨或棉布頭帕,長3 尺,寬1.5 尺,兩折三折,搭于頭頂與前額齊,遮陽避寒,四季皆宜,美觀實用。頭帕以五色線鎖邊,花邊呈塔形(又稱鋸子口),像一串高低起伏靈動自然的琴鍵。邊處配上鮮艷絲線繡成六瓣、八瓣等色彩各異的花朵。傳統頭帕前端花邊單一素樸,現代頭帕正面飾以牡丹、芙蓉、菊花、飛鳥、蝴蝶等自然物象,花樣繁多,色彩繽紛。繡帕色彩黑底配以紅、黃、綠、藍等顏色,底色暗花色亮,協調醒目,濃郁的生活氣息和藝術美感立現〔7〕352。彩色頭繩是魚通女子的重要裝飾品,也是固定頭帕的工具。女子梳妝時,將黑紅綠藍等三十來根一米長的毛線/絨線編在辮子里,織成一束(通常兩束,中間打結),然后將辮子和頭繩繞盤頭帕上,既端莊又秀麗。繞盤講究,先將有頭繩的兩條辮子交叉,然后順時針逆時針一個一個交叉纏繞,一束壓另一束,循環至最后固定,這樣既美觀又有型。當地女子喜歡毛線頭繩,它利于生產,不易滑落,絲絨線易滑落,不利于勞作。年輕女子愛彩色,中老年婦女喜歡單色(紅色或黑色),節日時,都喜顏色鮮艷的頭繩,表示節日的喜慶和熱烈。
魚通長衫子衣身造型簡單,直筒形,不收腰,長至腳踝。平面裁剪法制作,平襟,直領,高約3 厘米,領坐花邊(又稱“外排子”)。衣袖連裁,袖長至臀。衣領、袖口和下擺處好用藍色和淺綠色布條鑲邊。材質主要是棉布、咔嘰布,現在有了化纖和混紡面料。穿著時,內白藍二色,束腰帶。長褲與長衫同色,大部分被長衫遮擋,腳背以上未被長衫遮擋部分,用綁腿纏在里面。為了便于勞作,她們常將長衫擺上提,收納腰間;也習慣將下擺斜系腰帶上,人稱“一桿旗”。休息時習慣將后下擺斜系腰間,人稱“馬耳朵”〔7〕254。魚通女子束腰帶,具有裝飾價值和實用價值。腰帶較寬,或織或繡,顏色鮮艷,圖案精美。裝飾性極強,體現女子婀娜的身姿,讓寬松的長衫也更有型。手工編織的腰帶,長約1.5 米,寬約10 厘米,常用十幾根彩色絲線絨線分雙八字或單八字編織,前者緊厚,后者輕薄,色澤鮮艷,經久耐用;繡花腰帶是在已加工的帶子上刺繡各種花樣,或黑布條拼接繡花藍布。圖案豐富多樣,顏色鮮艷,民族特色非常鮮明;自縫腰帶長約2 米,寬約30 厘米,兩片用針線縫合成兩端開放的筒形帶子(也叫“筒捎子”);購買的成品腰帶多藍、綠、黑色。魚通長衫寬松肥大,不貼身,不便于生產勞動,束腰后,行動變得輕松、敏捷;長衫沒有口袋,不便攜物,可將錢或貴重首飾裝入“筒捎子”腰帶,兩端打結,系于腰上,便捷安全。
腰帕(又稱“圍腰”“褳子”)是魚通女子不可缺少的服飾之一。材質有棉布或平絨,多為黑色,梯形狀,上窄下寬,上部兩端各有一條布帶,系于腰部。腰帕有三種:一是黑色圍腰帕,不包邊,不繡花,圍腰帶子或為同色布條,或是彩色絲線編織;二是黑色棉布為主體,帕左右邊下用寬約2 寸的藍色或淺綠色布條包邊,系帶由同色或是彩色絲線編織,其梯形圖案突出,立體感強,既彰顯了圍住區域和形狀,又更顯配飾的美感;再是繡花圍腰帕,形制同前,但在圍腰最下端兩角處繡花,或整幅腰帕繡花,以顯腰帕的明艷和喜慶。刺繡花樣以花朵為主,輔以綠葉,繡娘們發揮想象,自由刺繡,常在重大節日和喜宴上穿戴。
魚通藏族依山而居,大多在半山臺地、坡地,隨著臺地升高,氣溫也逐漸降低。為適應日常生活環境,魚通男子常著青(黑)布長衫,外著羊皮褂子,頭纏頭帕。“大盤頭”“闊腰帶”“粗綁腿”的“三道箍”是魚通男子與眾不同的標志性打扮。“大盤頭(頭帕)”人稱第一道箍,黑色,傳統帕長約3 丈,纏于頭上呈“大盤頭”狀,現在帕長約1.2 丈,十分具有民族性特征。纏頭很有講究,纏得不好,不美觀,易松散。一般以頭帕一端為起點,由里向外纏頭。纏頭時,起點端預留一小段不纏,然后按順時針方向一圈一圈纏繞、擠壓,至完為止。最后,將預留端系在已纏好的頭帕上,固定頭帕〔7〕355。
男子長衫長褲,中老年多青色,青年好藍色。式樣與女子基本相同,但男子長衫不包邊,不裝飾,通體素色,簡潔古樸〔7〕357。男子也束腰,日常勞作或跳鍋莊舞,習慣系成“一桿旗”;休息時,習慣系成“馬耳朵”。男子腰帶與女子不一樣,男子腰帶皆布制,素色,或黑或藍,不繡花,腰帶更寬大,高大的身形系上寬大腰帶人稱第二道箍。他們外出時攜帶錢物,多用“筒捎子”腰帶。男子第三道箍是“打綁腿”〔7〕362。綁腿多黑色(女子多為白色)。魚通人生活在高山和半高山,打獵挖藥撿菌子、砍柴割草、放牛羊常行山林荊棘茅草叢中。綁腿可以護腿,防止腿部被荊棘、樹枝刺扎和被蛇、螞蝗等咬傷,還可以防風、保暖,扎綁腿也便于勞作。傳統綁腿常以黑麻編織。過去,幾乎每家都種苧麻,剝皮搓曬,提取苧麻纖維,然后紡線編織成。如果沒有種植,可向人家換取自織。魚通女子手巧,愛美,會在綁腿上繡出一些裝飾圖案,在綁腿一端縫上自織帶子,固定和裝飾綁腿。綁腿從下往上,由里向外,一圈一圈往上纏。纏完后,用帶子系緊即可。
魚通男子在天冷或勞動時,常在長衫外加穿一件羊皮褂子坎肩,也叫皮褂褂。正反皆可穿,無領無袖,內留羊毛,外皮光潔,邊緣羊毛顯露于外。羊皮褂子具有很高的經濟性和適用性。他們自己有畜牧業,羊皮易獲,經濟;皮褂褂能驅寒保暖,防曬防雨,防山林荊棘和濕氣,背負糧食、柴草、肥料等重物時也是很好的身體防護工具,休息時可當坐墊,困倦時可當被褥。近年來,高山放牧中老年人對它情有獨鐘,河壩幾乎不見,會制作的人也越來越少,通常在重大節日和文藝表演中才能看到。
“半肚子煙袋”和“腰刀”幾乎是魚通成年男子的標配。系于腰間的“半肚子煙袋”呈半橢圓形,用來裝煙草、煙花、打火石或火柴等煙具以及錢和小物品,是男人的百寶箱。勞動休息或閑聊時抽幾口葉子煙,吐幾口煙圈,神態滿意十足。“半肚子煙袋”用羊皮或布制作,三層或多層,第一層最大,后依次縮小。“腰刀”又稱“褲刀”,長近1 尺,寬寸余,單刃,尖形。生產勞動、做家務時可用,上山打獵挖藥、披荊斬棘、獵物剝皮割肉不可缺少。
王杰先生提出“地方性審美經驗”,它包括人與自然的關系,人們之間的文化認同和文化區分的感性文化以及由不同感知方式和處理外部世界方式而形成的審美意義。貴瓊藏族文化具有極強的地方特質與民族特性,從他們服裝實體的展現可以看到他們對感知世界的審美認同。
魚通男子著黑色長衫、長褲,纏黑色頭帕,打綁腿,系藍色或綠色腰帶,腰上系“半肚子煙袋”,身后佩戴一把“腰刀”,不作過多裝飾,顯得簡潔、古樸、粗獷、威武,精神風貌十分陽剛。女子重裝飾,通過對色彩和圖案的應用,對頭、胸、腰等重點部位進行裝飾,展現出女子的端莊、俊俏,十分秀麗。包邊和刺繡是魚通婦女的拿手絕活,通過使用與主色對比強烈的高亮度布條對衣襟和圍腰鑲邊裝飾:黑色長衫襟邊鑲綠色或藍色,或藍色長衫襟邊鑲綠色或花色,或圍腰左右下三方鑲綠色。這些與主色反差較大的高亮度色塊形成的幾何線條或圖形,不僅在視覺上改變了服裝的線條和色彩結構,而且也改變了主色的單一和沉悶,展示出女性的優美線條。有時男子長衫的襟邊或女子服裝的袖口也有,所有這些反映出魚通人對顏色與服飾關系的獨特理解和他們的審美情趣以及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刺繡是直接在衣領、衣袖、裙擺、邊角等處以幾何圖形圖紋或線條刺繡圖案,如圓形、橢圓形、方形、三角形、麥形、水波蚊、螺旋紋、云紋、直線、曲線等等,常出現在節日盛裝中,日常服裝不常使用。刺繡也通常使用在繡花頭帕、繡花腰帶、繡花圍腰等上面,黑底亮花,裝飾性極強。冷色調主色形成端莊、穩定、古樸的風格,亮色調渲染活潑、熱烈的氣氛,烘托出女性的端莊、柔美〔8〕。
過去,魚通服裝多是自種苧麻羊毛等物編紡而成,粗實厚重,經久耐用,很有凝重質感。色彩又是服飾的靈魂。黑、藍、綠三色是魚通服飾的代表性顏色,魚通人對服飾與色彩、服飾與生產生活之間的關系有獨到的認識,三者在服飾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相同的,承載著他們歷史的記憶。
黑色是魚通服飾應用最多最廣的顏色,為主色。男子黑色長衫長褲,黑色頭帕,黑色綁腿,黑色布鞋,除腰間系一條藍色或綠色腰帶外,通體黑色。女子黑色長衫長褲,黑色繡花頭帕,黑色圍腰,黑色布鞋。魚通人忠愛黑色,他們長年從事農牧業生產,與土地、牲畜打交道,容易弄臟衣服,不宜穿著淺色服裝。這是原因之一。其二,歷史上布料單一,多為黑色,別無選擇。生產生活的客觀條件決定了魚通人對色彩的選擇。查考文獻,魚通人忠愛黑色還具有更為深刻的文化意義。學術研究發現,歷史上“藏彝走廊”有尚白和尚黑兩大文化傳承。岷江流域的羌族尚白,大渡河、雅礱江流域的絕大多數藏族族群(如嘉絨藏族、木雅藏族、道孚扎巴等)有崇拜白石、供奉白石的傳統。而生活在這一地區的彝族、納西族等則崇尚黑色。彝族以黑彝為貴族,男女皆穿黑色服裝;納西族自稱“納”,“納”即“黑”,“黑”即“大”,老年人也穿黑色,表示尊貴。魚通人尚黑應是受到“藏彝走廊”尚黑傳統影響的結果〔7〕366。藍色也是魚通服飾主色之一,但不及黑色,應用于長衫、長褲。魚通服裝無論男女,非黑即藍,非藍即黑。藍色有時作為副色,用于腰帶和女子衣服與圍腰包邊。穿藍色服裝多為女性,中青年女子為主。藍黑常搭配,藍色長衫、長褲配以黑色繡花頭帕、黑色圍腰、黑色布鞋。藍色多出現在日常生產生活中,而在節日慶典、祭祀、接待貴客等喜慶、隆重的場合,仍以黑色為首選。藍色為魚通的“第二顏色”。除黑藍兩色外,綠色也是魚通服飾十分重要的顏色,綠色屬亮色。它常對服裝進行裝飾,應用于腰帶或女子衣服和圍腰的包邊,改善了服裝的色彩結構和線條,審美效果極佳。
羊皮褂子的制作工藝非常講究。多用3 張生山羊皮、巖羊皮制作,也用野牛皮、山驢子等皮縫制。先將曬干的生羊皮冷水浸泡三四天,用木棒打磨脫水,再用小刀削刮去脂,然后手搓、腳蹬使皮變軟,在揉捏過程中需加些動物油。當皮質干燥、柔軟時便可剪裁和縫合。其工具有皮筋線、粗針、錐子、剪刀、木錘、尺子。牛皮做的皮筋線比羊皮結實。為了讓皮質更加柔軟,穿著更加舒適,一般在縫制好后,還會繼續揉皮一段時間,或邊穿邊揉,不斷軟化。它是一件高強度的體力活,均由男子承擔,是苦活累活。
魚通女人常以鮮花、綠草、云彩、山巒、溪水、飛禽走獸、日月星辰等自然萬物作繡花圖案。或寫實或夸張。如對太陽花花瓣數量自由發揮,花色盡顯鮮艷奪目,花型精美多樣,整個圖案以夸張方式進行。對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物常使用抽象手法,將對象的整體形態或局部進行藝術提煉,形成些抽象圖紋或線條,如水波紋、螺旋紋、云紋、直線、曲線及圓形、橢圓形、方形、三角形、菱形等。花、鳥是魚通人最喜歡的圖案,主要出現在頭帕、腰帶和圍腰等主要裝飾品上;幾何圖形或線條多用于衣領、袖口、下擺的裝飾,或與花草飛鳥圖案搭配使用,裝飾重點部位或進行襯托和呼應,體現工藝美的特征。
花鳥圖案中以太陽花、牡丹花、菊花、芙蓉花等花朵和鳳凰、鴛鴦等飛鳥最受歡迎。色彩形態不僅鮮艷優美,而且寓意吉祥。太陽花喜歡陽光,花瓣呈白、黃、紅、紫色,日出時花瓣張開,日落或陰天時花瓣閉合,寓意光明、熱烈、忠誠、陽光、積極向上;牡丹花開繁花似錦、絢麗燦爛,象征端莊富貴、繁榮昌盛、興旺發達;芙蓉花入秋時開放,花朵大,層層疊放,初開時潔白,盛開時紅色,象征富貴吉祥、高尚、純潔;菊花適應性很強,耐陰耐寒,能抵御霜雪,生命力強,象征堅韌不拔、傲然不屈、神圣貞潔;鳳凰是傳說中的吉祥物和百鳥之王,象征高貴、吉祥;鴛鴦雄雌成對,相伴而行,象征愛情忠貞。魚通人常將這些圖形應用于頭帕、腰帶和圍腰上,不僅有裝飾學上的意義,更寄予著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此外,魚通服裝也體現了魚通人的審美制度與審美文化。魚通女子頭帕的長短、刺繡、構圖、花樣因年齡不同而各不同。年輕女子帕形較短,后至頸部;中老年婦女帕形較長,過頸部至肩以下。魚通少女頭帕以彩色絲線將花朵等自然物象繡在頭帕鎖邊處,色彩鮮艷,造型熱烈,圖案生動活潑,主要是顯示青春活力;中年婦女頭帕前端僅彩色絲線鎖邊和繡以少許花樣,主要是呈現素樸端莊之態;老婦人以彩色絲線鎖邊為主,以黑為本色,給人沉穩慈祥之感。還有,魚通少女多扎獨辮,已婚后改為雙辮,這些都包含著魚通人的審美制度與審美文化。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魚通貴瓊藏族的服飾來源于自然,來源于身邊,這種通過自己艱辛勞動就地取材運用智慧創造出來的民族服飾,具有多元的生態審美價值:其鮮艷色彩的形式美、勤勞生活的智慧美、古樸粗獷的陽剛美、端莊俊俏的秀麗美、質地色彩的凝重美、材質加工的工藝美、含意深刻的意蘊美以及他們的審美制度與文化,都是在美化身體生活,是對生活美的展示,智慧的呈現,情感的見證,歷史的記錄;是對材質工藝審美意蘊的表達,文化習俗審美價值取向的體現,民族精神美學符號的側露。在這橫斷山脈大渡河畔崇山峻嶺,河流割分,眾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而又相對封閉的貴瓊藏族居住的魚通區,簡單古樸、多彩繽紛的魚通服飾其多元的生態審美價值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其多元的生態審美價值對審美人類學的進一步發展、豐富和完善也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