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晶晶

‖黃紹湘(1915-2015年):歷史學家,中國美國史研究奠基人之一。‖
浩瀚的學術舞臺,女性以優雅與堅韌為世間美好與世界進步傾注以“她力量”——黃紹湘正在其中。
她出生于湖南長沙的書香門第,曾祖父是晚清進士,父親是法學家,家族素有深厚的治學傳統。唯一的煩惱是母親時常克扣生活費,她平時只能“鹽水就燒餅”省錢買書。黃紹湘幼時隨父母遷至北平讀書,高中畢業后,依母親之命入讀國立鹽務專科學校。她成績優異,同時閱讀托爾斯泰、高爾基等大家作品以及左翼進步書籍,不斷接受“新思想”洗禮。九一八事變后,黃紹湘參加北平學生支援南下代表活動,被校方記過憤而離校。1934 年,她考入清華大學,成為外國語文學系的插班生。
日寇入侵令黃紹湘憂憤至極,她在來年秋季轉入歷史系探索救亡圖存之道。她選修明史,當時的導師吳晗告誡她“治學之道須力戒浮躁”。學業以外,黃紹湘積極進行革命實踐:1935 年參加一二九運動;1936 年參加南下擴大宣傳團,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而后主持清華救國會與北平學聯,并擔任救國會刊物《覺報》主編。1937 年,黃紹湘又以“獻旗團團長”身份向國民黨請愿“一致對外”。她慷慨陳詞不懼威脅,得“小鋼炮”的雅號。
抗戰期間,黃紹湘轉至武漢、長沙、重慶等地工作。她曾在多所私立中學授課,對學生既有學業指點,也有思想指引。反法西斯戰線逐步形成之際,中共中央南方局敏銳意識到“知己知彼”的戰略意義,遂派黃紹湘赴美留學。1944 年,黃紹湘將兩個年幼的女兒留給從事地下工作的丈夫畢中杰,獨身一人前往異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美國史課程以“自主研討”為主,黃紹湘便用“螞蟻啃骨頭”的辦法層層攻克,從而逐步掌握美國發展軌跡。她還專程到紐約杰斐遜社會科學院進修美國工人運動史、黑人運動史,以進一步熟悉美國資產階級民主進程。與此同時,黃紹湘參加群眾集會表達進步訴求,并用筆名在《華僑日報》發表國內時政論評,因而身處險境。1947 年春,她謝絕在耶魯大學講授中文并繼續攻讀博士學位的待遇毅然回國。
新中國成立后,黃紹湘歷任山東大學文史系教授、人民出版社編審、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成員等。黃紹湘在1953 年出版的《美國簡明史》、1957 年出版的《美國早期發展史》皆納入大學教材,亦成為我國外交、軍事的重要參考。“文革”結束不久,凝聚黃紹湘數年心血的《美國通史簡編》開創出“中國美國史研究的新局面”。1977 年,黃紹湘調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所,十年后又出版一百多萬字的《美國史綱》,受到中外學界一致好評。
黃紹湘始終運用馬克思理論指導學術研究。改革開放后,她被聘為博士生導師,離休后仍然“筆耕不輟,與時俱進”,成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2015 年11 月28 日,100 歲的黃紹湘在北京協和醫院逝世。
黃紹湘在晚年常重溫自己酷愛的文學經典。她讀雪萊的《致云雀》,“你從大地一躍而起,往上飛翔又飛翔,有如一團火云,在藍天平展著你的翅膀,你不歇地邊唱邊飛,邊飛邊唱。”她讀得響亮且從容,那用一生踐行的“學者使命”,不正如云雀高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