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曹宏萍

張標、徐玲夫婦
2015 年5 月25 至27 日,習近平總書記到浙江考察調研。在舟山市定海區新建村村民袁其忠的農家小院座談時,村民點贊村干部帶領大家致富,總書記說:“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我們黨的奮斗目標。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干部好不好不是我們說了算,而是老百姓說了算。”
——(《習近平走進百姓家》第123 頁《綠水青山給我們帶來了幸福生活》)
盡管已經退伍近十年,徐玲依然留著一頭短發,談笑間仿佛依然有海風從發絲間吹過,颯爽、幽默,堅韌、不服輸。從遼寧號航空母艦操舵手到社區黨總支書記,徐玲始終守國家,守百姓家,帶領村民共同追求美好生活。
“我是男孩性格,從小就夢想當警察,打擊壞人,保護好人。”徐玲出生在淮安市盱眙縣,父母是普通農民,“我的老太和外公是參加過淮海戰役的老革命。到了父母這輩,誰家有人參軍入伍,老兩口總忍不住要羨慕一番。在我的家庭觀念中,軍人是至高無上的。”2005 年12 月,正在南京體育學院讀大一的徐玲報名參軍,成為一名海軍通信兵。
2008 年11 月,軍隊在全軍女兵中選拔優秀士兵參加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閱兵式。徐玲成了六百多名參訓女兵之一,入駐閱兵村。冬天,訓練出的汗會在發梢瞬間凝成冰凌,手腳皴裂、生出凍瘡;夏天,地表溫度達60 多度,全身汗腺像打開的水龍頭一樣嘩嘩往外冒汗,蚊子烏泱泱地往身上撲。“剛開始時打過退堂鼓,喊著要回老部隊,但訓練是淘汰制的,又生出幾分勝負心來,就想看看自己到底能堅持到什么地步。”最終,徐玲和377 名女兵一起,代表全軍女兵接受檢閱,“走過長安街進入胡同,我忍不住嗷嗷哭了。”
2009 年12 月,中國海軍首次招收女水兵,徐玲再次報名并通過重重考核。初次走進“和平方舟”號的駕駛室,徐玲目光一下子被操舵盤吸引。“首長,我要學操舵!要是不成,隨您安排。”當眾立下軍令狀的徐玲開啟了學習操舵、破浪前行的征程。“操舵要比想象中難得多,要學習各種航海知識,繪制海圖,還要有一定的天文知識,日出日落,潮漲潮落都要熟悉掌握。”2010 年8 月,徐玲作為海軍首批女水兵登上“和平方舟”號醫院船,成為首位女操舵兵。12 月,在組織的安排下,徐玲又成了“遼寧號”航空母艦女操舵手。
在執行“和平方舟”號醫院船的航行任務中,徐玲穿越過亞丁灣海域十幾米高的巨浪,正面對峙過挑釁的索馬里海盜,到吉布提、肯尼亞、坦桑尼亞、孟加拉等國進行過醫療救援,也遇見了她的“張班長”張標。張標是一名海軍老兵,多次執行索馬里護航、環球航行等多項重大任務。
“2010 年11 月27 日是我們確定戀愛關系的日子,之所以記得這么清楚,是因為那天我們完成任務回國。”兩人的愛情始于一句“既然我們都單身,不如在一起試試”的玩笑話,卻抵擋住了長期的天各一方、聚少離多。“28 號,我們就分開了,我在北,他在南。戀愛的五年間,我們在一起的日子不超過九十二天,這很好算,軍人的假期是固定的。”說起分隔兩地的日子,徐玲顯得云淡風輕,并笑言一直在“給祖國電信事業做貢獻”。
2013 年,因為身體原因,徐玲離開部隊;三年后,她和張標結婚了。婚后的兩人并沒有結束異地的生活,徐玲回到家鄉淮安,而張標則去往福建泉州。“為了替我照顧去世戰友的家人,認真商量后,我們做了這樣的決定。”徐玲有些哽咽,但很快又恢復了明朗,“我們每天晚上都會通電話或者視頻,遇事會經常溝通。偶爾也會鬧不愉快,但從戀愛開始我們就明文規定,一旦吵架,張班長要負責在當天晚上解決問題,如果拖到第二天,必須由張班長先開口道歉。”
如今,徐玲和張標的孩子已經滿4 歲,對于家庭教育,徐玲有自己的方法:“我們一直遵循‘軍事化+天然養成’的教育理念,好的生活習慣、做人處事的規矩一定要遵守,同時也尊重孩子的天性,讓他自己去探索和發展。
“基層,是青年人施展才能的廣闊天地。”因為總書記的一句話,徐玲又大膽的“試了試”。2021 年年末,在盱眙縣交通運輸局任職的徐玲遞出一紙申請,來到盱眙縣黃花塘鎮蘆溝社區擔任黨總支書記。
“剛到村里時,百姓們是沒看上我的,這么一個毛頭小姑娘怎么當社區書記?”雖然出生在農村,但長期生活在城市里的徐玲一點也不懂農事,到崗后更是一頭霧水。好在經過系統的學習和歷練,徐玲慢慢摸索出自己的工作方法。
蘆溝社區是勞務輸出型社區,常住人口多為老年人。經過一番摸排,徐玲了解到:村里很多留守老人存在“煮一次吃三頓”的現象,一來家里人口少,做得太多吃不完;二來,這樣吃方便省事。早飯喝粥還可以理解,午飯也這么吃營養怎么跟得上?讓老人們吃上營養的飯菜成了徐玲心頭的一件大事。
多番奔走后,社區“暖心大食堂”開張了,只需10元,老人們就能吃上可口的四菜一湯。可紅火了一陣后,來食堂的人漸漸減少,徐玲又忍不住去了解情況。“太貴了,我們兩個人一天就要花20 塊。”對于勤儉了一輩子又沒有收入的老人們來說,確實是筆支出。調整方案,價格下調至5 元一位,餐食配置不變,由村集體和非公企業單位補貼一部分;在電商物流中心留出一部分分揀和打包的工作,讓有能力的老人有份收入。開源節流之下,食堂恢復了人氣。
然而好景不長,來食堂的老人又漸漸少了,這可急壞了徐玲。原來是夏天太熱,老人不愿意出門。輾轉反側多個夜晚,徐玲想到建立一個老年人活動中心。老人們早上只需帶上水杯,活動到中午去食堂吃飯,就不會害怕出門了。如今的暖心食堂人氣興旺,從幾戶,十幾戶到幾十戶,甚至周邊社區的居民也紛紛提出要來用餐。
來社區后,徐玲圍繞當地特色農產品打造了一家電子商務公司,短短一年便讓社區集體增收30 余萬元;面對家庭困難的貧困學生,她多方奔走爭取幫扶資源,資助學費2.5 萬元,并推動企業常態化結對幫扶;為了充實大家的精神生活,她在社區組建了一支宣傳隊,各類主題活動輪番上陣;為了滿足村民們種地的需求,打造了“共享菜園”……“‘社區書記’四個字凝結著太多的情感,盡管常常遭受百姓質疑和猜忌,但我仍然想要堅持,不是因為有利可圖,也不是無路可選,只是因為這份工作,我已融入了太多情感和夢想。”徐玲由衷地感慨。
從星辰大海到煙火萬家,火熱的青春在一次次挑戰中不斷打磨、疊加出越發耀眼的光彩,守國家,守百姓家,唯獨沒有成全自己的小家,提起家庭,徐玲不免心懷愧疚,但她始終相信這樣的堅持就是青春的價值所在。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她將繼續乘長風破萬里浪,帶領百姓駛向幸福的遠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