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白銀市景泰縣第一幼兒園 羅秉英
扎染是一種優秀的民族藝術,其歷史源遠流長,具有繼承和發揚的價值,同時也對啟發幼兒思維、智力、美育、創造力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對扎染文化進行了簡要的介紹,對民間扎染藝術融入幼兒園美術教育活動的必要性進行了分析與研究,探討了民間扎染藝術融入幼兒園美術教育活動的有效策略,并進行了個案研究分析。
現代教育理念認為,幼兒教育不應僅僅局限于書面文化知識的教授,更應該注重多方面能力的培養與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在這一背景下,傳統民間藝術——扎染,以其多樣、奇幻、絢麗多彩的藝術形式,深受廣大教師、幼兒及家長的青睞,無論是作為藝術教學活動,抑或是傳統的民族藝術,都具有極高的傳承價值。
扎染,顧名思義,是將“扎”與“染”這兩種基本的藝術技法結合起來,使其形體色彩發生變化,而如何扎,扎的松緊程度,怎么染以及在何處、沿什么方向染等是藝術創作和表現活動需重點關注的部分。“扎”的多樣性方法與不同的“染”法,所創造出的藝術視覺效果也是不同的,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藝術創作者的想象力,是扎染藝術創作的核心。
在我國,美術扎染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傳統的扎染技藝中,有扎纈、絞纈、夾纈和染纈等多種形式。在一個專業的扎染藝術家的手上,一塊看起來普普通通的布片,在經過一系列的捆扎、縫補、束縛、夾捆和印染等工序之后,就能形成各種各樣美麗的圖案和顏色。已知的變幻的手法至少有一百多種,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卷上絞”,在此基礎上,花色豐富、趣味無窮、變化自然,其視覺效果是機械染色無法達到的。此外,在云南省、江蘇省等地,也有不少扎染技藝的非遺傳承人。作為中華兒女,幼兒園教師有義務把這一傳統文化帶入校園,讓這種優秀的傳統文化得以延續,在幼兒手中綻放出新的光彩。
隨著幼兒園新課程改革的實施與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幼兒的成長與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越來越多的幼兒教師將其納入幼兒園的教學系統,使其成為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園本課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中曾經明確指出,幼兒教師要充分利用各類社會資源,讓幼兒真正感受到我國文化的多姿多彩與燦爛卓越。而扎染是傳統文化中一顆光輝璀璨的明珠,具有極強的生活氣息和濃郁的民族特色。因此,將其納入幼兒園的教學中,不僅可以讓幼兒有機會接觸到不同的藝術形式和作品,還可以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認識到我們國家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進而加深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然而,筆者通過走訪了解到,絕大多數幼兒園對民間手工藝與教育教學活動相結合的應用還不夠成熟,一些幼兒園根本就沒有進行有關的融入性教育,也沒有充分發掘民間手工藝的價值,在進行“虛有其表”的民間手工藝教學中,只注意到了環境的創造,而缺乏實踐的教學,或者過分強調技藝的傳授,忽視了對文化價值的發掘與傳播。而教師在發展民間手工藝的過程中,也有兩個缺陷:一是意識層面,幼兒教師對民間手工藝的發展缺乏自覺性。二是技術層面,鮮有幼兒教師對民間手工藝技能有一定的認識和掌握,這是幼兒園開展民間手工藝教學的一大障礙。由此可見,民間扎染藝術融入幼兒園美術教育活動是推動幼兒園課程改革和幼兒教育多樣化發展的需要。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多文化的國家,具有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化資源。隨著全球化、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傳統民間工藝的生存環境受到了極大的擠壓,傳統民間文化正處于消失的邊緣。在這種錯綜復雜的背景下,近幾年,我國政府大力提倡學校文化與傳統文化的融合與傳承,各級各類學校都在積極地開展“讓民間文化走進校園、走進課堂、走進教材”的活動。在多元文化的大環境下,幼兒教育是我國各類教育開展的基礎,將民族民間手工藝融入幼兒園教學中,有助于促進幼兒對傳統文化的認識與理解,在幼兒的心中播下啟蒙的種子,在未來更好地傳承和發展我國的優秀民間文化。通過將民間手工藝資源整合到幼兒園課程中,在幼兒園、家庭、社區三方面建立起多方面的聯系,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師、家長、社區人士等主體對優秀民間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意識。總之,民間扎染藝術融入幼兒園美術教育可以幫助幼兒在游戲和學習中潛移默化地接受優秀傳統民間文化的陶冶與熏陶,推動民間工藝的可持續發展。
《綱要》曾經明確指出,教師要引導幼兒動手制作手工藝品,不斷豐富幼兒的生活,積極參與各類實踐活動。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幼兒園的課程應當注重幼兒的實際生活與實際體驗,以幼兒為核心,發掘幼兒感興趣、能夠促進其成長的課程資源。民間藝術是一個國家在歷史發展進程中高度反映民族發展歷程的一類藝術,是民族文化發展的重要標志,其制作可以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廣泛存在于大眾生活中,具有群眾性和普遍性的特點,與幼兒的生活息息相關。但是,在調查中,甘肅有許多具有民族特色的幼兒園在傳授民族民間文化時,往往會忽視兒童的現實情況。比如,學校會特地選購制作民間手工藝的原料,而不是就地取材選用幼兒比較熟悉的生活用品。民族民間工藝并不是一種高高在上的藝術,它在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廣泛的應用。就拿扎染來說,在背包、頭巾、被面等各種生活用中都可以看到,已經滲透在幼兒的日常生活中,通過挖掘并充分利用幼兒園課程所包含的民族民間手工藝資源,有利于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實用形態、視覺美學形態以及所包含的民族文化內涵逐漸被越來越多的幼兒、家長、教師所意識到,使其真正融入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之中,為幼兒的成長和全面發展創造既貼近生活,又適合幼兒成長的環境,使幼兒教育的空間由幼兒園擴展到家庭和社區,以及整個社會環境,實現幼兒園課程與個人體驗和生活環境的真正融合。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是“生活即教育”,它清楚地指出教育應該走向生活。例如,發掘生活中的學科教育內容,結合生活中的一些現象來開展課程教育;在開展幼兒美術教育的過程中,筆者發現如果繼續按照傳統的教學方式,很難激發幼兒的美術學習興趣,長久按照單一模式進行傳授,他們對美術這門藝術類課程的學習積極性就會越來越低,應有的教學效果也就難以達到。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在將民間扎染藝術融入美術教育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從日常生活的角度出發,如收集手帕、毛巾等,把美麗的花紋展現給幼兒,讓他們把這些日常的生活用品和扎染藝術結合在一起,以此來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讓他們認識和發現藝術之美,從而豐富課堂內容,增強幼兒美術活動的趣味性。
首先,教師可以設計扎染欣賞活動。提前收集一些扎染工藝品或者扎染時的圖片,在進行美術教學時通過多媒體或者實物展示出來供幼兒欣賞,在欣賞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配有相應的講解,讓幼兒知道扎染是我國民間文化中一種傳統的印染方法,通過對扎染的基本介紹,讓幼兒感受扎染工藝品的圖案、色彩之美。其次,借助民間扎染工藝品,引發幼兒聯想想象。例如,教師可以有意識地詢問:“同學們,看到這些扎染的手帕圖案,你想到了什么?讓我們看看哪位小朋友的想象力最豐富?”有了問題的引導,學生們爭先恐后舉手回答:“白色的部分像云彩,藍色的部分像藍天;我覺得這一塊手帕像大海;這個像藍寶石……”美術課堂的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了,大家都在積極思考,分享自己對扎染藝術的直觀感受。
小朋友們沉浸在討論中的時候,教師可以進一步引發他們的思考:“小朋友們想一想這些白色的手帕是通過什么方法變成藍色的呢?”這時有學生迫不及待地回答:“里面有藍色的染料,放進去就會染成藍色。”教師可以接著引導:“我們把布放進去,這些藍色的染料是怎么畫出花紋圖案的呢?”最后,教師播放一段扎染工藝品的制作視頻,讓幼兒邊看邊思考,深入了解扎染這項民間工藝,并將其與美術創作聯系起來。
總而言之,初學扎染的幼童對這種精美的手工藝品十分感興趣,觀察后能主動發揮想象力,將“天空”“大海”和“寶石”等形象與扎染圖案聯系起來。從教師層面而言,教師可以通過提問,以問題導向來引導學生分享表達他們的想法。從素材上來看,有豐富的圖片,可以很好地引起幼兒的注意力,激發其對美術色彩的感知力,增強幼兒對美術這門藝術的學習興趣。
創新、創造是一個國家持續發展和繁榮的永恒動力,目前的扎染工藝已有上百種形式,每一種都是經過無數代人的實踐和創新,才能讓我們在今天看到一種充滿了奇幻色彩的扎染藝術。所以,教師在將扎染融入美術教學的過程中要貫徹陶行知提出的“創造教育思想”,充分展現各種形式的扎染,培養幼兒的創新創造能力。抓住幼兒階段兒童思維發展的關鍵時期,探討合適的教學手段、提升其創作能力,就顯得尤為緊迫。
要達到這種教學目標,作為幼師必須做到充分發揮幼兒的潛能,激發幼兒美術的創作力。教師可以先分發一些學習扎染的方巾,幼兒剛拿到材料后會自己先進行探索,教師可以在教室巡回指導,鼓勵幼兒敢于想象,大膽動手操作。在對方巾浸染上色的環節,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把捆綁好的方巾放到自己調的染料中,浸泡時間為 10 ~20 分鐘,在這個時間段,幼兒們可以休息、喝水、上廁所或者自由玩耍等。在方巾浸泡15 分鐘左右后,教師組織幼兒返回課堂中,一起進行扎染作品的賞析,欣賞方巾的色彩變化與浸染圖案構造。在拆卸扎染方巾后,教師微笑著問學生:“扎染手帕現在是什么顏色啊?”學生異口同聲的回答:“綠色。”教師繼續說:“讓我們把它晾起來,吹一會兒風,再一起看看是什么顏色?”幾分鐘之后,有幼兒指著方巾說:“快看,變色了,現在是藍色了,太神奇了!”
在這個活動中,幼兒親身體驗了扎染技術,當他們看到自己的扎染被分解成青黃色或者藍色的時候,他們都驚嘆于自己的神奇,扎染這門民間藝術對他們的吸引力也越來越大。在畫完之后,幼兒就把自己的手帕貼在了教室的墻壁上,并時不時地走到墻壁前撫摸一下,然后把自己的杰作拿給同伴看。這也是幼兒在美術活動中所獲得的一種滿足感和成就感。
一些幼兒在聽完教師“點染”的講解之后,利用現有的材料運用點染技法動手創作一件作品,幼兒在進行“點染”“浸染”的過程中,從另一種形式上來說,也融入了一種奇異的暈染技法,盡管對一般的幼兒來說,這與教師所傳授的知識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它是一種敢于挑戰新藝術形式、使藝術走向表達新境界的重要體現。因此,作為一名幼師,我們要及時糾正并夸獎這名勇于開拓、勇于創新的幼兒。這樣被夸獎的學生,其自尊和自信都會得到很大的提升,從而他們的創作意識和創造力也會得到提升,這對于學習美術扎染的幼兒來說很有意義。另外,在完成了“點染”“暈染”“滴染”“蘸染”等藝術創作技術的指導后,教師還可以舉辦一些有趣的競賽活動,讓幼兒根據自己的想法,選擇顏色、布料,大膽地涂染,讓每個幼兒都能創作出自己喜歡的圖案。教師可以讓學生們走上講臺,講述他們的創意,讓他們的創意和創造能力能夠得到更多的認可。在這個過程中,有些幼兒會遇到和自己的作品類似的圖案,有些幼兒會覺得自己的作品很有創意,這時候就可以進行深入討論彼此的制作方式,然后總結出較好的扎染技術和經驗,促進幼兒知識之間的交流和學習,從而形成合作學習的意識。
民間美術扎染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對陶冶幼兒情操、激發幼兒創新創造能力、增強幼兒手眼協調能力、培養幼兒審美能力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及意義。通過對陶行知教育理念的貫徹落實,將“生活即教育”“創造教育”“愛遍天下”等優良理念融入幼兒園教育中,將民間扎染藝術融入日常的美術教育教學中,啟發幼兒藝術創造思維,促進幼兒的全方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