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天水市清水縣豐望鄉陳馬小學 劉豐望
在新課改不斷深入的過程中,小學數學教育目標變得更加明確,教師不僅要高效講解基礎知識,還應該重視對學生數學素養的培養,在授課期間為學生提供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從而為他們的全面發展與成長提供堅實保障。但是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思想陳舊,無法保持與學生的良好溝通交流,同時未能挖掘知識之間的關聯,為學生增加了學習與記憶的難度,導致他們在被動狀態下無法思考問題,難以發展邏輯思維能力,所以為實現理想化教育目標,教師必須在深度學習理念下有意識地將單元融合,基于主題組織多樣活動,以此提升整體教學質量。
受傳統教育思想影響,小學數學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習慣性采取“灌輸式”手段,直接將各類型知識點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受此影響未能養成端正的學習態度,過度關注自己的學習成績,也忽視了對自身潛能的開發和對所學知識的實踐應用,長期被動接受的學習狀態導致大部分小學生失去了對枯燥理論知識的學習興趣,還會因為對部分抽象知識理解困難而失去探究的自信心,不利于他們數學素養的養成。因此從教學改革的角度出發,教師應該打破傳統教育方法的局限性,在開展課堂教學時注重學生的學習體驗,在了解他們對數學知識實際掌握情況的前提下針對性教學,不能將了解解題知識點視為最終目標,而是要保證所有人都能明確各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做到融會貫通,遇到問題敢于舉一反三。所以教師應該在充分落實“以生為本”核心理念的前提下展開大單元主題教學,依照實際需求組織活動,為同學們提供自主探索、實踐分析的機會,真正將知識與實際問題的解決有效聯系,深度學習深化認知,從而提高基礎教育效果。
小學是數學教育的基礎階段,大部分知識都與學生實際生活有較強的聯系,學生如果能夠在學習中自動聯想生活、解決生活問題,那么會自然將所學內化,還能獲得綜合實踐能力的提升,為未來更高難度知識的學習和自身數學素養的發展打下基礎。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期間,除了將理論知識準確無誤傳遞給學生,還需要在明確單元主題的前提下尋找生活中的實際案例,以此來化抽象為具體,便于學生快速理解與內化,同時生活元素的加入還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的機會,他們會在產生問題意識的前提下主動去探尋答案,從整體角度出發將新舊知識融合,在保持良好交流、溝通的前提下解決問題,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他們知識分析、問題解決能力,達成理想化教育目標。
在進行生活元素選擇時,教師同樣要注重對學生個體情況的分析,一來保證使用學生熟悉的素材,二來能提升教學的趣味性與針對性,讓學生在主觀意識驅動下積極探索研究,從而更好地學習鞏固涉及的數學知識,保證學習效率與質量,實現綜合素養發展目標。
以人教版三年級下冊《年、月、日》一課的教學為例,雖然對于學生而言年、月、日方面的知識是全新的,但是卻存在熟悉感,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所有人都在和時間打交道,雖然概念較為抽象,但是學生理解起來不會存在太大的困難,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好生活素材的價值,對教室內擺放的時鐘、手表、日歷都積極應用,與此同時還能基于主題內容展開大單元教學,將一年級下冊《下雨了——學看鐘表》、二年級下冊《新千年第一縷陽光——時、分、秒的認識》與新知建立聯系,將時間的概念范圍擴大,以校園內圖書館開閉館時間為例,教師滲透24 時計時法的概念,用奶奶為了強健體魄每天按時吃鈣片來滲透“日”“月”的概念,這樣一來學生能自然明確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關聯,并且在教師的引導下愿意做生活的有心人,分享自己關于年、月、日的故事,從而提高數學素養,還能使學生養成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教師還可以根據自主遷移的方式展開大單元主題教學,數學學習強調學生靈活動腦、積極思考,不僅要對基礎知識產生深刻記憶,還需要在不斷探索過程中養成尋找正確學習方法與解題思路的能力,保證他們在生成數學思維的前提下更快速理解知識內涵,問題解決過程中也能鞏固所學的知識,獲得舉一反三的能力,從而得到數學素養的綜合發展。那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方式幫助學生完成自主遷移呢?首先明確單元主題、單元教育目標,將核心要素、重難點提取出來,再用直觀、簡便的方式完成對全部核心要素的展示,從而在確定主題、明確學習方向的前提下為學生提供觀察、實踐的機會,讓他們在自主探究過程中了解數學規律,其次教師鼓勵學生基于對基礎理念的理解來解答更多問題,讓他們獲得更多學習思路,此階段教師應該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確定問題的考查內容,將大單元主題下的內容融合,建立更完善的數學知識體系,幫助學生深化記憶,實現高效教學目標。
例如,教授人教版四年級上冊《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一課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基于“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兩位數乘法”運算規律來進行知識的類推、探究與遷移,能在自主合作探索過程中獲得全新認知體驗、實現數學運算能力的提升。讓學生從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計算類推到除數是整十位的除法,鍛煉他們的計算能力,在此過程中考慮到小學四年級學生需要實現具象思維到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需求,教師可以組織情境活動“我去買書包”:小李拿著媽媽給的93 元去商場買書包,每個書包30 元,誰能幫他算算最多可以買幾個書包,買完還能剩下多少元錢?首先同學們會嘗試使用乘法來計算,30×2=60,30×3=90,以此類推90÷30=3,再計算93-90=3 完成全部計算任務,這一過程中學生腦中會判斷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和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運算之間有什么差異,根據遷移、推演的過程總結經驗,并將自己想到的方法與教師分享,在輕松的氣氛中積極思考問題,通過自主學習生成理性認知,最終借助豐富的實踐應用實現數學運算能力的提升。
帶有關聯性的活動設計可以讓學生產生深刻的數學認知,他們的思維會更加靈活,能在實踐過程中意識到的數學知識學習需要循序漸進,并且在明確知識間環環相扣特點的前提下實現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教師以大單元主題為基礎組織若干個帶有關聯性的小活動,從根本上解決傳統教育中課堂氛圍枯燥、沉悶以及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不高的問題,保證全體同學都能在有興趣的基礎上完成學習任務,他們會將任務視為挑戰而不是學習的負擔,只有真正做到這一點才能讓他們享受數學學習的過程,同時也能實現實踐應用能力的提高,積少成多,從而實現完成最終大單元主題的學習目標。
教師在進行活動設計過程中一定要時刻保持創新思維,不將活動內容局限在單元基礎知識之內,而是基于主題選擇更多素材,可以是已經學習過的相關內容,也可以是簡單的拓展資料,深化大單元主題教學的意義,讓學生在參與活動過程中理解各個基本概念,還能很好地將知識、方法、情感態度等元素融入其中,認真探索、高質量學習。同時還要注意一點,可以通過活動留白或者問題設計的方式做好各個任務之間的銜接工作,讓學生實現從理解、運用再到遷移漸進提升的目標。關聯活動的組織在無形之中使學生建立了知識鏈,學生從數學視角出發,積極開動思維,愿意了解數學的深層奧秘,在應用知識過程中解決問題、升華核心素養。
例如,教授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簡易方程》一課時,教師為幫助學生理解“解方程”“方程的解”的正確含義并且明確二者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可以通過一系列問答、實踐小活動來構建課堂,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代數思維,讓他們參與由具體到一般的抽象概括過程,自然實現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首先采取情境導入法引入單元教學主題:借助實物盒子吸引學生注意力,讓同學們猜一猜其中可能有幾個球,做好熱身工作,學生正式進入學習狀態;其次采取互動教學,教師說出一個等式,要求學生據此說出已經學習過的等式的性質,從而讓他們積極思考、交流,為后續教學做鋪墊;基于此提升任務難度,教師展示教材中的“天平圖”鼓勵學生進行觀察匯報,他們會主動思考為什么可以由“x+3-3=9-3”得出“x=6”的結論,他們嘗試還原運算過程,此時教師提出問題“x=6 方程的解還是解方程呢?”讓學生進行深度思考,他們會自然將“未知數的值”和“計算過程”兩個概念區分開來,從而對二者進行明確區分,由于循序漸進完成了“解方程”和得到“方程的解”全過程,學生自然不會混淆這兩個概念;最后教師組織檢驗活動,讓他們獨立完成解方程任務,最終自然掌握解方程的格式和正確的檢驗方法,在實踐活動過程中生成數學思維、提升綜合運算能力。
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呈現出知識繁復冗雜、互相交叉的特點,在此前提下教師想要幫助學生達成深度學習的目標,就必須明確搭建完善、清晰知識網絡的重要意義,在架構網絡的過程中自然地將知識點、關聯線、數學知識基本面建立聯系,讓學生的學習不再是獨立的,他們可以從“相對”的角度出發去完成對所學知識的記憶,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知識間的融會貫通,進行沉浸式體驗,最終實現深度學習、多層探索,從而得到個體數學素養的不斷發展。
例如,教授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多邊形的面積》一課時,教師需要將“面積的意義”“常用的面積單位”“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整合,創建一個完整的思維導圖,學生在觀察導圖的過程中不僅能復習已經學習過的知識,同時還能初步在腦海中建立圖形的等積變形思想,在此基礎上繼續延伸教學,找到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之間的關系,就此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而推導的全過程不能是教師的直接輸出,是要學生參與其中,他們在知識網絡圖的引導下對兩個圖形進行觀察、比較,從而自然生成空間概念,再經過抽象分析、綜合概括、問題討論來對概念、公式進行總結。
這樣一來學生能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初步教學成功。基于此教師利用身邊的實物展開大單元主題訓練,讓學生說明什么是長方形、什么是平行四邊形,進一步深化學生對概念的認知,如展示動畫片《喜羊羊與灰太狼》畫面,創設“小羊分草地”的情境,將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都融入其中,讓同學們算一算究竟哪一只小羊得到的草地面積最小,在計算、比較過程中學生能對知識網絡圖中的知識進行充分運用,并且在生動畫面的吸引下樂于參與實踐活動,相互之間監督、幫助,在合作計算、方法辯論的過程中實現數學實踐應用能力的提高,教師也自然高效完成大單元教學任務。
在落實單元性教學計劃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具備把控全局的能力,真正站在系統性思維的角度上設置任務、活動。在深度學習導向下教師不僅要掌控全局,還需要堅定“因材施教”的原則,落實差異性教學計劃,讓全體學生都享受知識探究的過程,進而進行有效學習、實現數學素養的發展。首先教師一定要明確班級內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掌握關于他們學習狀態、數學意識、空間觀念、興趣愛好、個性特征等多方面的信息,做好科學分組工作,再以此為基礎設置各個層級的整體教學目標,最終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做到因材施教,從而保證教學質量。但是,其間教師需要注意一個問題,無論是面對哪一層級的學生,教學目標都應該是整體性的,不能因為后進生基礎薄弱就讓其忽視一些重點知識,也不能因為優等生可以拓展發展而省略基礎教學,要保證所有學生都參與到課堂教學的每個階段,漸入佳境實現共同發展。
例如,教授人教版六年級上冊《圓》一課時,教師將課堂分為三層:
1.引入階層,借助圖片展示、詩詞分享等方法來引入“圓”的概念,讓同學們在直觀觀察、深度思考過程中明確“圓”所具備的特征,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在后續活動中呈現出更積極的態度。
2.初級階層,采取“自主探究”教學法,讓學生使用提前準備好畫圓的各類工具,來嘗試畫圓,在實踐的過程中能夠總結經驗,理解一些基礎概念,包括半徑、圓心、直徑等,從而深化自身的幾何意識。
3.最終階層,將以往的知識與“圓”的知識串聯,為同學們布置辨析任務,培養他們的逆向思維,讓所有人都深入學習,更熟練掌握“幾何”相關知識,從而夯實基礎,為后續學習做好準備。
層次化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突出了大單元主題,還實現了整體教學目標,逐層提高任務難度也是為學生提供不斷探索的動力,讓所有人都能獲得能力的提升,促進他們的共同發展。
綜上所述,基于深度學習背景的小學數學大單元主題教學,從本質上講是教師把握知識的核心內涵來組織活動,以達到培養學生學習興趣以及良好學習習慣的目標,在正式教學時教師要善于聯系同主題知識點,采取問題引導、遷移分析、知識網絡構建、差異教學、組織關聯活動的方式來完成高效課堂的構建,多類型教學手段的落實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更好地平衡單元教學目標,讓學生形成邏輯思維,實現數學素養的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