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學者定義產品設計為需要設計人員進行大量決策和判斷的、高度知識密集的、創造性的智力活動,必須完成大量的設計思考、設計計算以及產生設計文檔等工作。產品設計也是多學科多領域的綜合性活動,需要考慮技術性、經濟性、社會性、藝術性等方面甚至在矛盾的約束條件下,確定滿足人類和社會需求的產品方案和產品信息。產品設計已經成為單憑設計人員個人直覺和經驗無法完成的、需要通過有效的設計方法和技術乃至工具才能完成的復雜任務。
計算機技術以及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深刻改變了社會和工業,以至于被認為推動了第三次工業革命。同樣也促進了設計方法向設計技術的轉變。在過往的一次關于智能設計的訪談中,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副院長王巍教授曾發問,“在我們討論‘智能和‘設計兩者關系之前,首先要思考一下,我們談的是設計的智能還是智能的設計?”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替代設計人員完成繁重的繪圖和復雜的計算成為了數字化設計的重要目標,以CAD/CAE為核心的數字化設計系統也成為了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支撐了制造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升級。如王巍教授所言,對于設計而言,基于相同的智能技術可能有不同的呈現,就像同一門語言下的每個人的表達都是不一樣的。可能有清晰的表達,也可能有含糊的表達,有適宜的表達,就會有不那么合適的表達。所以需要語法也就是設計方法來指導怎么更好地表達。設計是從人的角度馴化智能技術的方法,各種智能化產品是這種方法的應用結果。反之,一段時間內各式各樣的智能技術也會促進這門設計語言及其語法的發展進化,智能化設計方法工具的進化進一步促進了設計知識體系的發展。從這個角度,好的智能設計就像好的詩歌,它運用了代表時代性的語言要素,并恰如其分地構成一種有韻律美感的形式,傳遞創作者獨特的思想。
從2015年開始,前田約翰(John Maeda)連續四年,每年發布一份《科技中的設計趨勢報告(Design in TechReport)》。在過去的七年當中,“人工智能”的崛起是另一股不容小覷的力量。在如今的時代背景下,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已全面滲透到各行各業,不應再囿于“計算設計”的框架。“智能設計”成為這個時代下更精準的表述方式。設計不再局限于實體產品設計,不再局限于商業領域中的設計思維,也不再局限于互聯網時代的計算設計。如今的設計需要站在宏觀的社會背景下去觀察。隨著人工智能深入地滲透到各個行業領域當中,不斷產生全新的設計模式。
隨著人工智能使用成本、學習成本的大幅降低,人類社會、物理空間、信息空間這三個空間定會更緊密地融合,定會有更多全新的智能產品這類新物種出現。這種現象不僅發生在消費類產品中,還發生在普羅大眾使用的產品中。人工智能的發展對于整個科學研究,對于整個產業研究的沖擊和影響,都是巨大的。同時,隨著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人類對于圖像和語音等一些信息的識別開始落后于人工智能,因而,對于人工智能的倫理要求相應也要十分嚴格,設計師在設計人工智能產品的時候務必關注實際應用中的倫理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