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是國家和社會針對農村居民基本生活提供保障的社會性制度,它在促進農業生產、維護農村穩定以及維護農村居民基本利益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如今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此時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不僅是一種社會制度,同時也是一種經濟制度,在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方面發揮著突出作用。
由張堯編著、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農業生產方式轉變與農村社會保障制度耦合發展研究》一書,通過細致分析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與農村生產情況之間的聯系,指出二者存在積極的互促互進關系。首先作者對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歷程進行梳理,指出每個時期和階段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主要內容和特征。其次作者聚焦于我國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革,具體分析了新型農業生產方式對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新需求。最后立足于國外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構經驗和啟示,總結并提出完善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議。書中認為,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與不斷完善,直接影響著我國的經濟發展步伐。在農業生產方式轉變的情況下,農村經濟發展就要求我國需加快推進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構建,以促進農業社會經濟發展。
在對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作用與地位進行分析時,作者提到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是一個“穩定器”,關乎著農村各方面發展,而如今農業生產方式轉變使農村經濟環境隨之變化,此時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同樣將發揮多方面保障作用,以維護農村經濟體系完整和穩定。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對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有助于擴大農村消費,進而拉動農村經濟增長。近年來各地政府部門通過發放消費券、優惠券等多種舉措激發市場消費活力,但在農村場域下的效果并不明顯,這與農村本身的消費能力與潛力有關。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持續完善可以更好地解決農民的后顧之憂,提振其消費信心。其二,有助于推動勞動力再就業,激發農村生產活力。正如書中提到,如今農業生產方式正在發生變革,其對農村經濟的推動作用更加顯著,而要保障農村農業生產力就必須要保障農村勞動力有就業空間,并發揮勞動力效能。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構建與完善可以有效“修復”勞動力,即可以保障勞動者各方面的利益,使其愿意參與到農業生產過程中。其三,有助于穩定農村綜合環境,為經濟發展提供較好的環境。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作為一種社會性制度,各項工作是基于整個農村社會環境而開展的,其本身宣揚的是社會化意識,而隨著社會化意識理念不斷滲透到農村,農村居民的社會意識也會逐漸覺醒,包括擇業就業觀念、市場消費觀念等都會慢慢發展,由此便可以在農村范圍內形成穩定的社會化氛圍。
基于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需求,書中就建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提出多方面政策建議,總結為以下三個要點。一是要構建合理的籌資結構。為此作者提出三點籌資原則。首先要堅持低比例籌資原則,即根據農村低收入水平測算籌資比例,避免過高籌資導致包袱過重。其次要堅持效率優先籌資原則,即在保障適度公平的基礎上提高籌資效率,增強籌資統籌,不能完全實行個人積累籌資。最后要堅持集體補助籌資原則,即農村社會保險以個人繳費為主,而集體也要適當補助。二是要強化保障資金的監管工作。要讓農村社會保障工作落到實處,以激活農村經濟活力,那么就必須要保障農村社會保障資金合理運用,嚴格避免出現資金擠占、挪用甚至揮霍使用等情況。農村社會保障資金一般被當地民政部門獨立征繳、管理和使用,三權集于一身,監管難度大。為了改變這種局面,并強化農村社會保障資金的安全性,書中提出建立政府部門、集體和農村群眾代表參加的資金監督組織,對當地民政部門行使監督權,強化資金監管實效性。三要進一步增強農村社會保障資金運營能力,強化其對農村經濟的推動力。農村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在于勞動力和原生資本,其中農村勞動力資源較為固定,而原生資本則較為短缺,難以優化農村經濟環境。基于此,農村社會保障資金運營可從盈利化角度出發進行探索,如書中便提到以投資的方式來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基金運營結構,設置專項投資基金。以推動農村高效益產業發展,既滿足農村經濟環境建設需求,又保障資金安全和保值增值。
綜上所述,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對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有著顯著的促進作用,而未來我國仍需持續不斷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聚焦于農村社會保障資金的征繳、管理和使用三環節,力保工作扎實有效開展,提升農村社會保障質量,增強對農村經濟建設的資金支持。
(黃淼,女,副教授,研究方向:農村經濟與社會保障。基金項目:山西省社科聯課題“基于鄉村振興戰略下的山西省農村養老模式研究”,編號:SSKLZDKT2021173)
書名: 農業生產方式轉變與農村社會保障制度耦合發展研究
作者: 張? ? 堯
ISBN: 9787307225206
出版社: 武漢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21年10月
定價: 6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