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慧
(湖北汽車工業學院)
全球化時代背景下,國家內部比任何時候都需要進行公民價值塑造。大學是塑造公民價值觀的重要環節[1]。各個大學都十分重視學生價值觀的塑造,國外雖未提出“課程思政”的概念,但其通識教育的制度展現出了國家政策對于大學課程的思想價值引領。大學生是否認同和接受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基礎對于個人發展、社會發展有重要作用,因此中外合作項目英語課程的課程思政十分有必要,課程思政也必將把德育滲透在教學的各個環節。
隨著全球化步伐的加快,高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正在如火如荼開展之中,在這些項目中學習的大部分學生都會在未來的幾年內遠赴他國求學。這些未來的“準留學生”們,在國外代表了中國,他們的精神風貌會影響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形象。他們的思想情懷也會影響著他們學成之后的就業選擇。中外合作項目中的英語課不僅應該使他們具備在國外學習生活的語言能力,更加應該讓他們具備用英語介紹、弘揚中國文化,具備跨文化交際的能力,讓他們成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使者。所以尋求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英語課堂課程思政教育路徑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但英語水平參差不齊。部分學生缺乏批判性分析能力,容易走兩個極端。一部分同學過分追逐崇拜西方思想和文化,盲目接受一切。一部分同學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缺乏認識容易產生偏激的觀點,盲目抵制一切。兩種極端認知都不是面對中西方文化碰撞應有的正確態度。在這個階段正處于價值觀形成關鍵時期的大學生,如果不被正確的思想所引領,如果理論政治思想不扎實穩固,極易誤入歧途。中外合作項目中的英語課程,是搭建中西文化的橋梁,作為課程體系中為數不多的人文學科,更加肩負起語言層面之外的使命[2]。
《英語語言技能》課程的開設面向高等院校本科基本階段參與中外合作車輛工程項目的學生,安排在第一、二學年開設,分三個學期,第一學期為64 學時,第二學期為48 學時,第三學期為32 學時,總計144 學時。本課程是與通用英語系列課程相輔相成的語言綜合能力技能課程。課程總體目標在于培養學生英語聽、說、讀、寫、譯的語言技能基礎上,同時兼顧語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注重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增強其跨文化交際意識和交際能力。項目課程內容與國外語言能力測試(IELTS,TOFEL)內容高度接軌,突出學生在今后的工作及社會交往中涵蓋的口頭及書面信息交流功能。在培養語言技能的同時,使學生充分浸入情景式和交互式的語言學習環境中,為增進學生對中西文化的理解,進入并適應國外教學環境打下扎實的基礎。
在學科基礎知識層面,課程要求學生掌握基本英語語言技能(聽、說、讀、寫、譯)和英語綜合表達能力(短語搭配、語塊組織、語言文化內涵)及應用能力,培養有效閱讀及寫作策略、提高快速準確抓取信息的能力。通過課程學習,學生能夠了解英語國家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價值觀念等方面知識,同時課程也將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全新的思辨能力和創新思維。
在學生能力提升層面,通過課程的學習,學生真實情境使用英語進行自由交際的能力、專門用途英語知識的自學能力得到鍛煉。學生能根據專業方向、愛好、特長、專業及市場需求自主從事英語活動,學生的專業能力勝任力得到提升,最終使學生具備可持續發展和終身英語學習能力。
在情感素質層面,學生能夠通過了解英美國家與中國文化的差異進行批判分析,深入思考不同的文化背景和道德標準,確立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和價值觀。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溝通表達能力、全球視野、人文情懷以及多元文化包容性,樹立文化自信,在個體層面更好地修身、立德、正心,爭做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競爭力的中國故事講述者[3]。在社會層面,學生能夠通過對于英美社會熱點問題與中國社會問題的對比分析,引發思考并樹立高尚的社會情懷。學生關注社會熱點問題,積極思考解決辦法。心系社會發展。通過文明互鑒,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樹立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使命意識、責任擔當,樹立起深刻的國家意識,從而更好地擔負時代賦予的文化翻譯傳播使命。以思辨為抓手,增進學生的政治思想意識、民族認同、國家認同,以起到“培根鑄魂,啟智潤心”的作用。
課程思政的元素不僅僅體現在教學內容中,還體現在課堂環境,教學評價與教師言行作用中。
課程思政的內涵就是“立德樹人”,而“德”是指開展道德教育,教育學生養德性,育德行,學會做人。課程思政除了講好中國故事,宣傳中國優秀文化外,也可以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文明共鑒理念的指導下適當地講外國故事,宣傳優秀的外國文化[4]。課程思政的內涵價值就是幫助學生“修好品德,成為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人”。總的來說,教師對于課程思政的認知要全面,要將古今中外優秀的“德”挖掘出來,融入到英語課程的教學中。
本文以英語語言技能1 為例,對《環球英語1》教材進行了思政素材的全面挖掘,見表1。

表1 單元課程思政內涵挖掘
英語語言技能課將培養學生對于英語的興趣作為重要抓手,課堂環境治理中積極創新,建立了“五個一工程”:課前師生問一聲好,課后師生道一聲再見,課前小組用英文分享一個中國傳統文化,每單元學習一首相關英文歌,每次課小組座位輪換一次。
設計具有價值導向的測試題目,充分發揮測試的思政作用,使用多元評價體系,讓學生在不斷地自評與互評中,掌握自己的學習進程,提高評價能力。
教師團隊,通力合作積極挖掘、消化、加工思政素材,有效地使用思政素材,避免與其他課程老師重復使用同樣的案例。同時注重加強教師團隊黨建學習工作,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把自己真心感悟傳遞給學生,做到真學真懂真信真用。
課程以 BOPPPS 教學模型為導向,力圖建立教師與同伴“溝通—示范”循環的學習對話框架。教學活動組織包括:學習中,由導入(Bridge-in)視頻或者活動導入單元主題內容,告知學生本節課程的學習目標(Objectives)(包含技能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學生進行課程前測(Pre-assessment)。參與式學習(Participatory Learning)圍繞著課程學習目標開展小組展示等多種形式的參與式學習任務。 后 測(Post-assessment)由課堂后測和課后作業組成,監測和鞏固學習效果。最后總結(Summary)部分由學生進行思考總結所學,畫出思維導圖歸納所學,同時提出問題為下節課做鋪墊和準備(表2)。

表2 BOPPPS 混合式教學方式
通過BOPPPS 教學模塊進行混合式教學實踐,能夠在技能、能力和情感方面進行三位一體的課程思政實踐。從初級到高級,層層遞進。初級階段,教師明確教學目標,幫助學生理解學習內容,從語言層面幫助學生做到“真學”和“真懂”。在下一階段,使用任務型驅動方式,同時努力挖掘課程思政素材,促進學生思辨和思考,觸發學生“真情”。在高級階段,通過設計多種學習任務,貼合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和學習特點,讓學生達成以信仰指導實踐,從而達到知識層面的“真用”。因此,學習過程由“真學”“真懂”到“真信”,再到最終的“真用”。知識從生活中來,再到生活中去。讓學生在鮮活的實例和真實的生活中,將語言學習和思政素質的提高相結合。
課堂教學方法包括教師講解、小組討論、課堂討論等。課堂授課以鼓勵學生事先預習熟悉詞匯,內容,課內采取合作探究教學模式,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任務型教學,以提問法,討論法啟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語言表達的精確性和流利性。課后鼓勵輔導學生參加各項專業技能競賽活動及當地文化建設活動,拓寬學生視野,使學生不斷提高語言運用能力,使所學的專業知識能服務地區經濟與文化建設的需要。

表3 教學資源
本課程內容與資源建設具有多元化的特點:
教師與教材:教育者先受教育,教師要把自己對“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實現民族復興的理想和責任”的認知和感悟傳遞給學生。課程教師將融合專業知識、能力培養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有機結合教學方法和課程內容,將教師的個人魅力、學術修養、道德情操和育人方法有機融合,用真心將真感悟傳遞給學生。教材是課程的載體,教材對知識的傳授和學生的能力培養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課程教師在教學中挑選思想性強的優秀聽說技能訓練素材,更好地服務于教學目標的實現。
學習通在線資源平臺:整個學段擁有由課程團隊合作建立備課資源百度網盤資源庫,包括學習通平臺資源(課程錄像、課程講義、在線自測/考試系統、課程作業等)。在教學內容資源的應用方面,課程結合了傳統講授、合作學習、任務型學習、翻轉課堂等多種教學模式,合理使用各平臺相關資源輔助教學。
ITEST 平臺:以練促學,以測促教。ITEST 智能測評云平臺是外研社Unipus 旗下的在線測試平臺,專注于為高校外語教學提供在線測評資源與服務。ITEST 基于云服務的基礎架構和大數據分析的核心理念,支持各類規模、多種模式的考試,將日常教學、自主學習和測試評估有效結合,通過高質量云題庫,個性化題庫管理系統以及覆蓋測評全流程的在線管理系統,為院系建立多維度評價體系、進行數字化教學評估提供專業的解決方案,為高校創新教學模式、開展課題研究、增進合作交流提供強有力的支持與保障。
FIF 智能口語訓練系統:該系統基于科大訊飛國際領先的智能語音技術,配套四六級、托福、雅思歷年真題口語題庫以及常見的旅游出行、海外生活、校園生活和交際策略四大情景、職場英語以及基礎技能英語口語題庫。
學生互為學習資源:課前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學生分組用英語介紹中國傳統文化。在課堂中,利用小組和任務型教學,讓學生在積極的互動中相互學習共同成長。
課程思政如何才能落在實處,評價體系很重要。高校外語融入課程思政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同步改革,也要對教學成效進行同步評價,只有這樣才能夠全方位地做好課程思政(表4)。

表4 教學評價
建立一套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英語課程思政的評價體系十分必要。目前各高校正將課程思政如火如荼融入到各個課程中,急需一套科學的質量評價體系來檢驗目前的成果并引領今后的發展。除了以上評價方式,教師還可以定期讓學生做課程反思。教師可以使用GPS 反思工具(Gains 收獲,Problems疑惑,Suggestions 建議)和KFC 反 思 工 具(Knowledge 知識收獲,Feelings 情感體驗,Confusions 所思所惑)等思維模型幫助學生積極反思,積極回顧,力爭將思政內容全方位,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傳遞給每一名學生。提高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及“自主、探究、合作”能力,引導學生培養正確的思維價值體系。
中外合作辦學是我國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外合作項目中包含大量的國外教學資源,原版教材。這些資源為學生英語學習提供了原汁原味的語言素材,但也讓學生更多地接觸了西方文化和價值觀。課程思政就成為了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教師就應該努力修煉成為一個技藝精湛的大廚,將滿桌營養豐富的食材,打造成為適合學生們“中國胃”的美味佳肴。讓學生“真學,真懂,真信,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