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敏,翟義濤
藝術賦能視域下的在地美育實踐研究
王慧敏,翟義濤
(西南民族大學 藝術學院,成都 610041)
在探討藝術賦能視域下在地美育實踐的內容、意義與作用的同時,嘗試探索出在地美育實踐的評價體系,用以應對當前在地美育實踐項目中存在的困境與挑戰。為進一步更新中國化的美育實踐打開新格局、奠定新理念、提升新高度。對在地美育實踐項目的案例進行整理與收集,并依據案例的特點、實踐內容、實踐類型等因素對實踐案例進行初步的比較與分類;采用德爾菲法獲取評價指標,對最終獲得的評價指標進行CVR檢驗后,完成AHP層次分析圖的搭建,構建出評價體系。依據6個層面24個評價指標完成了AHP層次分析圖的搭建,在構建了評價體系的同時也為后續的研究明確了方向與具體的工作內容。評價體系的建立將助力在地美育實踐項目更好地完成從場所到精神的更新,使藝術賦能于場所,美育踐行于生活。
藝術賦能;美育實踐;評價指標;評價體系
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發展,以及我國對新文科、新藝科建設的戰略性指導,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關注藝術與多學科的互建,特別是藝術對社會經濟和人文環境的賦能與影響。與此同時,在地美育實踐在文化建設中的作用也顯得更為重要。然而,在地美育實踐卻面臨著一系列的挑戰與難題,如資源匱乏、教育模式陳舊、專業人才短缺、人口老齡化以及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不足等,這些問題都嚴重制約了在地美育實踐的發展。而藝術賦能視域下的在地美育實踐,則是將藝術與地方文化、教育、多元環境等相結合,使在地文化散發獨特魅力的同時也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育人環境、生態建設等方面的更新帶來新的契機,并注入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本研究旨在通過對藝術賦能視域下在地美育實踐項目的梳理與分類,實現以下研究目的:一是探討藝術賦能視域下在地美育實踐的內涵、意義與作用,解析在地美育實踐的本質與影響力;二是探討當前在地美育實踐中存在的問題與挑戰;三是探討建立評價體系的必然性與意義,評價體系的建立不僅有助于發現目前在地美育實踐中的問題,還能夠為未來藝術賦能視域下的在地美育實踐提供原則、創新路徑與可持續的發展方向;四是加強對在地美育實踐的宣傳與推廣,提高公眾對美育實踐的認知程度與重視程度,以期發揮藝術賦能在社會文化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推動在地美育實踐的發展,并為學科的多元互動帶來更加積極、正面的影響。
美育實踐項目得以在各個地方如火如荼地開展離不開國家和地方政府出臺的一系列政策與措施,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產業促進法》《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以及《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提出的要繁榮發展鄉村文化、保護農業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2022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的《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文化和旅游部聯合相關部門印發的《關于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意見》,其中,明確了創意設計、演出產業、音樂產業、數字文化、文旅融合等8個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重點領域[1]。也正因如此,在地方教育部門、文化部門、美術館、美術學校等單位的組織下,針對當地社區、鄉村、學校等活動,以藝術教育課程、藝術季或展覽、藝術比賽、藝術講座等形式,為當地社區居民提供更為多元化的教學內容與藝術體驗的同時,也對原住民的審美素養和創造能力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與提升。而這些在地美育實踐項目不僅采用了更為創新的路徑與模式,如跨學科教學、移動教室、網絡教學等,為了滿足當地居民與學生的需求,在周期、類別與形式上有著更為多元化的構成。具有代表性的在地美育實踐項目的類別,見表1。
藝術賦能,是指藝術在社會中發揮積極且正向的作用,具有推動社會變革和個體發展的主觀能動性,它強調藝術不僅僅是一種創造與審美性的體驗,而是能夠主動、積極地影響和改變人們的思維、情感與行為。這個概念可溯源至藝術與社會學、人類學等多學科的互動研究,早期指向藝術、社會與公共空間以及個人的發展問題,如知覺的再教育[2]以及公共空間服務[3]等,隨后在學術界和實踐中逐漸形成并被廣泛討論,也涉及藝術教育、社區發展、創意產業、心理治療甚至城市美化運動[4]等領域的研究與實踐,各學科的研究者和藝術從業者都在探索與發展藝術賦能的理論及實踐。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藝術賦能的概念與藝術教育中的“藝術賦能教育及美育”有著明顯的差異性。藝術賦能教育強調通過藝術教育的方式培養個體的創造力、表達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維,使他們能夠在各個領域中發揮積極的作用,從而使藝術賦能更廣泛地指涉藝術對社會和個體的影響、變化。藝術賦能是一個包含多個領域的復雜概念,也正因如此其理論與實踐都在今天得到更多元化的發展并趨于豐富。
如果說:生命即一種結果,社會連同空間一起,被解釋為一個整體[5],那么美育對生命的質量與結果產生的影響是不可替代且無法估量的。因此,在地方社區或特定地域范圍內所開展的美育教育和藝術實踐活動,不僅起到了對在地特色文化和場所精神文化更新、保護與傳承的作用,也致力于關注個體的生命質量與社會其他方面的和諧發展與共建[6]。這也印證了理想的參與式藝術并不會將藝術從“無用”的美學范域中抽離出來[7]。也正因如此,在地美育實踐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幾個特點:
表1 具有代表性的在地美育實踐項目的類別

Tab.1 Representative categories of local aesthetic education practices
第一,在地性與特色,注重地方社區的獨特文化、歷史人文、自然環境等特點,通過藝術和美育的活動來弘揚、保護、傳承地方的文化遺產。
第二,社區參與度,在地美育強調建立與大眾生活的聯系,將日常生活審美納入視野[8],注重社區居民的參與和共同創造,鼓勵社區成員積極參與藝術活動,共建富有藝術氛圍和可持續注入活力的發展型社區。
第三,教育與培養,不僅關注藝術教育,也強調人們對美的感知力以及培養過程,更側重培養個體的審美素質和創造力的激發,正所謂“培植藝術心,涵養其品格”[9]。
第四,協同與共建,基于藝術和文化對地方經濟、環境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性與影響力,通過在地美育實踐來推動所在地的文化繁榮,促進經濟、生態與環境的共同發展等。
第五,社會凝聚力,通過藝術和美育活動,提升在地社區的文化素質和社會凝聚力,促進和諧團結的同時起到文化傳承與創新的作用,提高地方內在的可持續發展動力。
目前,雖然藝術賦能視域下的在地美育實踐項目發展迅速,但也面臨著一些困境,較為突出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資源的匱乏或不平衡,在地美育實踐常常受限于經費、場地條件、設備和人力資源,尤其是在一些經濟不發達的地區,資源分配的不均衡在對比之下顯得更為突出,這就導致了有限的實踐資源所覆蓋的范圍及質量無法得到有效的落實與保障。
第二,專業化師資的稀缺,在地美育實踐需要有具備藝術和美育等專業知識的從業人員,但是有相當一部分專業人員因為沒有得到持續的師資發展機會等而轉行轉業。這也間接導致了實踐中師資力量的稀缺,影響了實踐的質量與效果。
第三,教育認知與觀念的限制,在部分地區傳統的教育認知觀念中往往只重視學術成績和應試培養,對藝術與美育的價值和重要性認識不夠充分,這就使在地美育實踐缺乏一定的支持與認可。因此,要使“大美育觀”不僅在美育理論的建構上產生積極的影響,還要對美育實踐的普及與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10]。
第四,社會參與度不高,在地美育實踐需要各方協同合作,但往往面臨著社會各方積極性和參與度不高的問題。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行業對藝術與美育的認知和興趣程度有限、實踐內容與形式不夠豐富、在地企業或合作方因利益缺失而無意介入等。
第五,美育研究的局限性,我國美育學術研究已走過40余年的歷程,在這個過程中取得了不少有價值的成果,但也存在需要正視和有待改進的問題。當前,美育實踐研究需要從以下方面進行努力:深化美育基本理論認識,促進美育學的學科發展;強化美育思想邊界意識,增強美育研究的實踐性,提高美育學術科學水平,開展跨學科的協同研究[11]。
構建科學的評價指標與體系有力于推動藝術學科與教學的戰略性發展[12]。因此,在地美育實踐評價體系的建立不僅可以有助于解決這些問題、應對未來的挑戰,還在學科建設層面具有更長遠的價值與意義,對在地美育實踐的影響具體體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明確目標與價值導向,評價體系可以幫助在地美育實踐明確自身的目標與價值,準確定位實踐的目標和意義。通過明確目標,在地美育實踐可以更加精準地對接社會、地方甚至個體對象的需求,提供更加具有有針對性的藝術賦能下的在地美育實踐服務。
第二,提高實踐質量與效果,評價體系可以對在地美育實踐項目進行全面的綜合評估與監測,幫助其發現實踐中的問題與不足,并給出相應的優化策略與改善方案。通過評價的反饋與建議,在地美育實踐可以在踐行中提升質量和效果,并不斷創新賦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第三,促進資源配置與合作,評價體系可以為在地美育實踐項目提供數據支持,幫助在地美育實踐項目在爭取更多資源與支持的同時,還能夠通過評價結果的共享與交流提高社會影響力與地方美譽度。
綜上所述,建立藝術賦能視域下在地美育實踐的評價體系勢在必行,這不僅是美育事業向前發展的必經階段,也是藝術賦能推動各學科交互發展的使命與責任。
在確定研究方法與研究流程后,見圖1。隨即對所收集的包含“大涼國際山戲劇節”“中國酉陽鄉村藝術季”“iSTART兒童藝術節”“長江上下:公共藝術行動計劃”“白塔寺再生計劃”“與美同行”“美繪鄉村”“舊樓新顏”“藝術點亮鄉村”等項目在內的資料進行了梳理與分類,并依據分類特征、實踐專業的特點、項目內容以及研究方法中專家的構成要求[13]等完成了專家集團的組建。

圖1 研究流程
在德爾菲首輪開放式調研中收回有效專家問卷19份,初步從培育效果、創新應用、協同共建、多元體驗、社區營造、宣傳推廣等層面提取梳理出53個評價指標后再進行問卷投放。在第二輪的調查問卷中收回有效調查問卷16份,依據Likert scale剔除均值低于2.5的不合格指標后,獲得有效評價指標47個,再次對這些指標進行整理并繼續投放用于第三輪專家問卷調查。在第三輪專家問卷調查中收回有效問卷15份,獲得有效評價指標36個,名稱、內容與均值結果判定梳理詳情,見表2。最終,在完成第四輪專家問卷投放后,收回有效問卷15份,由培育效果、創新應用、協同共建、多元體驗、社區營造、傳承保護6個層面獲得評價指標共計24個。
表2 第三輪評價指標、內容與均值結果判定

Tab.2 Evaluation indexes, content and mean value result decision in the third round

續表2
注:“實踐”均指代:藝術賦能視域下的在地美育實踐項目;“對象”均指代:參與實踐的個體、團體或指代地方、社區。
在使用AHP建立評價指標體系之前,先對使用德爾菲法獲取的6個層面共計24個評價指標進行妥當性與信賴度檢驗,檢驗公式如下:
=(n–/2)/(/2) (1)
在檢查結果中數值為“0.4~0.6”的即為符合妥當性,數值為“0.6~0.8”的即為妥當性較高,而數值低于0.4的即為妥當性不足,該指標將被判定成非正常指標并予以剔除。
最終,對24個評價指標進行檢驗后,將其與所對應的進行整理,并與判定結果一起制作成表格,見表3。
表3 最終指標與妥當度

Tab.3 Final evaluation indexes and CVR value
經過檢驗與梳理后,6個層面共計24個評價指標都被判定為正常指標。其中滿分指標有3個,分別為場所更新、趣味性、地方特色;妥當度較高的指標有14個,分別為創造力、創新思維、概念創新、價值創新、文化認同、經濟發展、產創融合、豐富性、藝術性、包容性、凝聚力度、影響力度、歷史人文以及非遺融合;合格但數值偏低的指標有7個,分別為審美素養、路徑創新、自然生態、積極性、友好程度、參與力度、遺址遺跡。將以上評價指標制作成AHP階層分析圖,見圖2。
在確定了決策目標層后,構建了準則層與指標層,但由于在地美育實踐項目的案例過多且分類繁雜,因此,本研究尚未在已梳理的在地美育實踐案例中選定方案層展開后續的調研。

圖2 評價指標體系
藝術賦能視域下的在地美育實踐具有重要的意義與價值。藝術賦能提供了一個創造性的平臺,使參與者能夠體驗和探索藝術的魅力,培養審美能力和創造力;能夠加強在地社區的文化認同與凝聚力,并通過展示在地特色的藝術形式和文化遺產等,增強當地居民對地方產生認同感,形成共同的文化價值觀,有效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此外,藝術賦能下的文化創意產業等還能夠為當地吸引更多的游客與投資,為就業帶來新的契機,可以有效推動當地的產業融合發展等。
然而,通過深入研究與探索,也意識到在地美育實踐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與挑戰。如資源的分配不均衡、參與度與影響力的降低以及藝術教育專業人員的稀缺等。因此,需要確立在地美育實踐項目的評價體系,并不斷探索和完善藝術賦能的策略與機制,以確保在地美育實踐的全面發展和可持續性。
總之,藝術賦能視域下的在地美育實踐研究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與方法,藝術賦能不僅能夠為在地美育實踐帶來更加豐富的資源與機會,也能在喚醒地方協同共建潛能的同時注入可持續的發展動力,推動美育的實踐探索與學科間的多元互動。
[1] 張騰, 簡康. “非遺”文化融入地方高校助力鄉村振興的美育實踐研究[J]. 中國大學生在線, 2022(08): 1-2. ZHANG Teng, JIAN Kang. Research on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Practice of Integrat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to Local Universities to Support Rural Revitalization[J].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Online, 2022(08): 1-2.
[2] CLAIRE B. Artificial Hells: Participatory Art and the Politics of Spectatorship[M]. New York: Art Touch Publishing House, 2015.
[3] JACKSON J B. Discovering the vernacular landscape[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4.
[4] BRIAN J L. Comparative Urbanisation[M].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10.
[5] HENRI L. la production DE L'espace Ed[M]. New York:Commercial Printing House, 2022.
[6] ROSALYN D.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Public Art and Field Specificity[M]. New York: Art Touch Publishing House, 2015.
[7] DEMOS T J. Communities of Sense:Retbinking Aestbetics and Politics[M]. New York: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9.
[8] 喬彤. “微時代”美育實踐特征與應對策略研究[D]. 西安: 長安大學, 2022(2): 13-15. QIIAO Tong.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Aesthetic Education Practice in Micro Times[D]. Xi'an: Chang 'an University, 2022(2): 13-15.
[9] 李佳霏. 豐子愷藝術教育思想對當下美術教育的啟示[J]. 美術教育研究, 2022(24): 82-84. LI Jia-fei. Enlightenment of Feng Zikai's Art Education Thought on Contemporary Art Education[J]. Art Education Research, 2022(24): 82-84.
[10] 劉國權. 美育: 使人格完整和諧的教育——論趙伶俐“大美育觀”的內涵特征與時代貢獻[J]. 教書育人(高教論壇), 2021(21): 33-40. LIU Guo-quan. Aesthetic Education: Education to Make Personality Complete and Harmonious—On the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ibution of Zhao Lingli's "Great Aesthetic Education View"[J]. Educator, 2021(21): 33-40.
[11] 何齊宗, 蔣婷燕. 我國美育學術研究的未來路向[J]. 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22, 53(3): 120-128.HE Qi-zong, JIANG Ting-yan. The Trend of Academic Research on Aesthetic Education in China[J]. Journ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22, 53(3): 120-128.
[12] 陳仕國, 鄒業桐. 藝術專業的“多元交互式”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研究[J]. 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 2023(2): 1-5. CHEN Shi-guo, ZOU Ye-tong. Research on "Multi-Inte-ractive" Teaching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for Art Majors[J]. Heilongjiang Education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2023(2): 1-5.
[13] WANG Hui-min, KANG Tai-Ho. The Improvement Pla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n the Regeneration Region In Urban Areas Through the Public Art -Based on the Revitalize Case of Gamcheon Culture Village in Busan[J]. Journal of Korean Institute of Traditional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6(12): 46-53.
Local Aesthetic Education Pract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t Enabling
WANG Hui-min, ZHAI Yi-tao
(College of Art,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 Chengdu 610041, China)
The work aims to explore the content, significance, and role of local aesthetic education practi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t enabling, and attempt to develop an evaluation system for aesthetic education practices to resolve the current challenges and difficulties faced in local aesthetic education projects and to further advance the localizat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practices in China, open up new horizons, establish new concepts, and elevate to new heights. Firstly, local aesthetic education practice cases were collected and sorted out; Preliminary comparis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cases were conducted according to their characteristics, practice content and types. At the same time, the evaluation index was obtained through the Delphi method, and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AHP was constructed after conducting a CVR test on the final evaluation index. Finally, based on 6 dimensions and 24 evaluation indicators, the AHP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as constructed, and specific tasks for future research were clarifie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would help local aesthetic education practice projects to better complete the renew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practices from place to spirit, to achieve art enabled in places and aesthetic education practiced in life.
art enabling; aesthetic education practices; evaluation indicator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TB472
A
1001-3563(2023)10-0438-06
10.19554/j.cnki.1001-3563.2023.10.050
2022–03–15
西南民族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2020SQN08)
王慧敏(1986—),女,博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藝術賦能城鄉規劃。
翟義濤(1982—),男,碩士,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綜合藝術。
責任編輯:馬夢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