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華
“當我們的視線掃過頁面時,一個一個字符緩慢地進入視網膜的中央,被分解成無數信息碎片,之后又被腦整合在一起。通過多年的練習,這些過程變得高度自動化、無意識化,由此我們錯誤地認為閱讀既簡單又輕松。”但事實表明,讓學生對學習數學感到困難的因素之一是難以理解題目所表述的意思,缺乏數學閱讀的能力。有實踐表明,百分之八十的學生通過自學能掌握課本百分之八十的內容。這百分之八十知識的學習,主要依靠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自主學習的核心能力是閱讀能力。
數學閱讀一般不能通過直接閱讀而得到結論,需要學生通過主動思考并進行加工后發現知識,進而獲取知識。故數學閱讀需要幫助學生踏上思辨閱讀的路途,使學生擁有對語言文字的敏感度,對值得思辨的點自行作出反應,從而用理性的思考去進行數學閱讀。
一、精讀
“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小學生粗讀數學題并不能準確把握文字背后的精確意義,需要加以細讀反復推敲,才能準確理解其內涵。因此,必須要求學生讀題三遍。第一遍泛讀,大體理解題目意思;第二遍批注式細讀,圈點劃批,標出條件和問題,將細節處或關鍵詞用圓圈圈起來;第三遍回憶式精讀,“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細讀之后在腦海中搜尋相關聯的知識點并列舉出來,手腦并用,從多角度刺激大腦,有效提高審題、解題能力。
二、再現
數學閱讀思辨過程是一個把數學文字語言轉化為自己的語言,或者轉化為數學符號、數學圖形的語言,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再抽象出數學模型,將被動式的輸入模式轉化為主動式的輸出模式的再現回流過程。
1.讀出自己的語言
數學閱讀應是一種主動式的閱讀,它要求手腦結合得出結論,而不是直接通過閱讀得出結論。因此,思辨閱讀最基本的要求是讓學生學會用自己的語言完整地口頭表述出題意。教師可以用一些相對固定的模式幫學生厘清大體思路,例如:順向思維表達為“已知什么要求什么”;逆向思維表達為“要求什么已經知道了什么”;順逆向思維結合表達為“已知什么要求什么,不知道什么”。用這些句式進行題意的復述,內化理解,外化表達,將無聲轉化為有聲,將語言轉化為思維,能夠使學生對數學語言的結構有深度、完整的理解。
2.讀出媒介的圖形
數學題目中的文字、數據和學生的思維之間不能很好地建立溝通,不能在腦海里形成畫面感。要想讓學生理解其中的復雜關系,必須培養出學生閱讀的畫面感,而腦海里的畫面感,要依靠圖形作為媒介,借助畫圖來建構關系,幫助理解。
有些題看上去毫無頭緒,其實只要將數的問題轉化成形的問題,數形轉換,找出關鍵,即能從形中尋找出計算方法。數與形都是表征問題的方式,讓學生經歷從圖形到算式的回流,這樣才能打通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之間的數學通道。
3.讀出隱性的條件
在數學題目中,有些條件隱含在定義、圖形等中,含而不露,這就需要學生運用自己的聯想能力和充足的知識儲備,進行創造性的思維閱讀,從顯性的文字中讀出隱性的知識點,沖破思維障礙的邊界,拓寬解決問題的思路。
三、反三
數學問題是千變萬化的,我們不能拘泥于文字表面的敘述,更應該深入本質,抓住思維點,以點帶面,激起學生的思維活動,使他們獲得更深入的思考,在那些看上去毫無關聯的事實背后發現一些共通的本質。
著名哲學家愛因斯坦說:“一個人的智力發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決于語言的。”語言具有概括性和間接性,數學閱讀需要用思維剝去語言的外殼,讓學生學會數學的思維。套用一段話:我覺得數學課不必教得太窄、太趕、太死,應充分發掘教材中的各種有益的“閱讀因素”,把數學課教得豐厚一些、從容一些、大氣一些,更有數學味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