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卉
“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充分掌握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結合素質教育要求和新課改需求,對語文課堂教學進行重構和再現。為了更好地滿足不同學生的多樣化和個性化需求,教師在教學方法、模式、內容上必須要加強創新,引導學生有效進行自主學習和多元學習,為小學語文課堂育人質量的提升和學生素養的提高提供良好的基礎。
一、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1.教學內容有待創新
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無法及時擺脫固有語文教學模式和應試教育思想的桎梏,沒有及時根據“雙減”需求進行教學內容的優化和新元素的引入,雖然花費很多時間講解重難點,但通常很難取得較為明顯的成效。有的教師所引入的教學內容沒有從學生的層面出發,較為空洞化和形式化,這不僅會增加學生的學習壓力與理解難度,還有可能使其對語文課堂產生抵觸和反感。
2.教學方法相對單一
部分教師為了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往往會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教學課件或者視頻的展示,要求學生在此情境下進行學習,但卻沒有加強對學生思維狀態和學習狀態的關注,沒有結合實際需求進行教學方式的轉化,這會導致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環節耗費較多精力,但收效甚微。有的教師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思維,會在教學過程中設計相關問題,但由于課堂時間的限制,很難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分析和討論空間。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往往也會很快公布答案,這容易使學生形成惰性,影響其各方面能力的提升。
3.缺乏教學實踐
在過度注重成績和理論的教學模式下,大部分教師的課堂教學遵循一定的規律和流程,會以自身的經驗和教學目標為導向,指導學生進行互動,但其設計的實踐活動較為相似,缺乏創新,且大部分學生個體水平存在差異,在實踐和學習過程中的收獲也會有所不同,而教師卻習慣利用統一的方式進行指導和評價。這不僅難以兼顧每一個學生,還會對小學語文實踐教學的融合產生一定程度的阻礙。
二、“雙減”背景下提升小學語文育人質量的有效措施
1.科學整合教學資源
奧古斯特·羅丹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語文學科教材不缺豐富的育人資源,但需要教師科學整合這些“育人點”,用于教學中。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精心挑選出來的,如果能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圖文、音頻等形式生動地展示給學生,學生就會產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鳴。所以,教師課前需要認真備課,科學整合教學資源,才能在課堂教學中實現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自然流露,提高育人質量。
除此之外,教師可以根據“雙減”要求,對語文教材內容進行有效提煉和優化,挖掘其中具有趣味性和吸引力的元素,并以此為線索,導入語文教學;借助大數據技術搜集和語文教學主題相關的資源,并進行有效提取和應用;加強對生活化元素的引入,借助更加直觀、具體的內容,導入較為復雜、晦澀的知識點;加強地域資源和文化資源的整合,引入具有教育性和價值性的中華傳統文化內容,讓學生自主進行多元化和多維度的學習,使學生在輕松有趣的氛圍中拓展視野,累積更多的知識和寫作素材。
2.創新課堂教學方法
“雙減”背景下,教師必須要對語文課堂教學進行重新解讀,考慮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習習慣、思維特性、語文水平等情況,對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全面創新。教師可以通過信息化教學手段的導入,營造具有趣味性的語文課堂,將一些枯燥、難懂的內容轉化為生動的數字化元素,有效降低學生的學習壓力,還可以充分圍繞教學主題,進行課堂教學情境的創設,增加交互性和創新性元素,促使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有效分析,從而提升育人質量。
例如,在進行與“中國美食”相關內容的教學時,教師可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進行教學情境的構建,引導學生觀看介紹中國美食的視頻或者短片,并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主題設置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生立足于情境,結合導入資料和教材進行分析,高效地解決上述問題。教師也可以穿插趣味游戲,借助電腦展示不同的美食圖片,讓學生通過搶答的方式報出美食名稱。此外,還可以制作包含中國美食烹飪方法的微視頻,通過圖片、文字、聲音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分析和講解,引導學生觀看和學習,加深學生對我國美食文化的了解,同時提升文化自豪感和愛國情懷。
3.加強合作實踐練習
在進行語文教學時,教師可以在原有的課堂中增加更具多樣性和互動性的環節,如知識競賽、語文游戲、角色扮演等,鼓勵學生積極互動和參與。從促進學生的協同發展和共同成長入手,在實踐活動環節引入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根據學生的能力、層次、思維、認知、素養等多方面情況,科學劃分小組,并根據成員特質進行難度適中的語文實踐任務的設計。
教師還可以引入激勵式教學法,根據實踐活動的主題和要求設計相應的規則,對表現優異的學生進行鼓勵和表揚,以全面激發學生的思維和潛能。此外,教師也可以對傳統以書面為主的課堂教學形式進行拓展,設計具有實踐性、綜合性、探索性的語文作業,利用網絡渠道和家長交流,引導其協助學生進行語文閱讀、寫作和實踐。
4.延伸課堂教學
語文學科育人工作具有長效性、持續性、漸進性等特征,僅僅靠課堂上的教育是遠遠不夠的,不能形成長效機制。因此,教師要以社會實踐為載體,緊密聯系實踐活動,貼近學生生活,通過社會實踐把課堂知識內化為真正的認識和素養,從而提高語文學科育人功能的實效性。
社會實踐是一個大課堂,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教師可以利用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以及班級自發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充分挖掘其蘊藏的育人資源和育人內涵,與課本知識相結合,形成有機整體。
總之,“雙減”背景下,要想全面提升小學語文學科的育人質量,教師就必須大膽地進行創新和改進,以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與核心素養為前提,利用多樣化的方式方法開展語文課堂教學,科學構建信息化、高效化、動態化、數字化的小學語文教學課堂。這樣不僅能全面實現小學語文教學的提質增效,同時也能為“雙減”背景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革新與升級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