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藝術節慶符號的視覺呈現與民族文化傳播

2023-05-29 21:06:44曲比阿果王智薇
民族學刊 2023年10期

曲比阿果 王智薇

[摘要]??藝術節慶作為一種時間和文化符號記錄著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是展示和傳播民族文化的重要媒介。本文從民族符號學與藝術節慶視覺形象設計的關系出發,以北京國斐設計工作室的大涼山國際戲劇節視覺設計方案及其對節慶活動視覺形象設計為個案,分析涼山畢摩繪畫文化的當代創新視覺轉換中呈現出的多種形態的節慶特性。梳理大涼山國際戲劇節的視覺形象設計形成的圖形元素、文字元素、色彩元素及文創產品等要素與涼山傳統民族文化實現完美結合的過程,探析了現代節慶的民族符號視覺設計與文化建構、民族文化傳播間的關系,以期為其他民族節慶定位和發展提供參考。最后通過對民族特色的視覺形象符號體系的闡釋,強調民族地區旅游產業與民族文化發展的協調關系,促進不同族群文化間的相互欣賞,提升對中華民族共享符號的文化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關鍵詞] ?藝術節慶;視覺呈現;文化傳播;大涼山國際戲劇節

中圖分類號:C9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9391(2023)10-0103-09

基金項目: ?國家民委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西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資助項目(2022XNZX01)、西南民族大學研究生創新型科研資助項目(BS2023193)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曲比阿果(1971-),

女,西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西南民族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民族學; ?王智薇(1988-), ?女,西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講師、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2022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藝術人類學。

藝術節慶作為一種時間、文化符號,記錄著民族的發展過程,在特定時間內,通過傳統文化模式呈現多種形態的節慶特性,成為展示和傳播民族文化的重要媒介。20世紀以來,包括戲劇節在內的藝術節慶在世界范圍內迅速發展, ?[1] 在城市的經濟復蘇和文化復興中產生了重要作用,被埃文斯(Evans)認為是城市復興的“時代趨勢”。 ?[2] 民族符號學(Ethnosemiotics)是文化符號學的一個分支,匈牙利符號學家維爾默斯·沃伊特(Vilmos Voigt)對民族符號學給出了極簡定義:“它采用民族志方法之視角來研究符號系統及其功能”。國內符號學家趙毅衡教授提出人之所以為人,正是因為人使用符號來處理人與人的關系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那么民族之所以為民族,就是因為民族使用有特點的符號來處理民族與民族、民族與時代的關系。而藝術需憑借一定的媒介形式方能呈現,藝術會因媒介形態而發生深刻變革。由于現代科技的基礎、傳媒載體和傳播渠道深度介入,如今的藝術有逐漸被高度媒介化的趨勢。 ?[3] 西方學者對藝術節的文化、經濟和社會影響進行了大量的深入研究,一些研究者從活動管理的角度考察了藝術節的生發機制,也有學者借助模型來探討參與者動機和驅動消費者行為的要素。

學界已從不同視角展開對藝術節慶符號學的相關研究,如李靜的博士論文《節慶旅游吸引物的符號建構研究—以廣府廟會為例》,從節慶與民族符號等視角展開研究,探討節慶組織者如何通過打造富有吸引力的節慶場景進行符號生產,游客如何參與到組織者塑造的節慶場景中進行符號互動,最終游客如何在符號消費過程中對符號承載的意義進行解讀。認為符號生產、符號互動和符號消費共同構成節慶旅游吸引物符號建構的整個過程。 ?[4] ??更多的學者從節慶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節慶與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層面展開討論,如鐘梅燕的《節日文化空間中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四川涼山彝族火把節為例》,分析了涼山彝族火把節演變為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號和區域性節日,成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載體和有效媒介,被賦予了新時代民族團結、文化認同的內涵; ?[5] 曹大明、陳穎的《節日文化空間中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湘西州瀘溪縣婆落寨跳香節為例》,認為加強傳統村落節日文化空間的公共屬性建設,有利于推動我國基層社區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以及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不斷鑄牢各民族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6] 此外,從民族符號學與文旅融合、藝術設計助力鄉村振興等方面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基礎。

前期對大涼山國際戲劇節研究的文章有:謝昊辰的《藝術節慶對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的整合與重構—大涼山國際戲劇節案例研究》,討論了大涼山國際戲劇節與它所處的文化系統之間的歷史和結構關系,其基本邏輯始于格茨(Getz)所認為的藝術節慶研究的核心在于體驗和意義, ?[7] 該文章材料使用較為新穎;劉嘉穎的《從文旅引流到精神共睦—戲劇與儀式在民族文化旅游和共有精神家園建設中的價值整合》,以嶄新的視角提出隨著文旅融合發展時代的到來,文化旅游活動從表層的符號文化消費轉向了深層的文化精神探索,認為戲劇節在涼山的培育與推廣體現了戲劇與儀式在民族旅游和共有精神家園建設中的價值整合意義。 ?[8]

隨著大涼山國際戲劇節成功舉辦,涼山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與戲劇展開對話,更加彰顯大涼山國際戲劇節的獨特魅力。一個現代藝術節慶如何實現民族符號視覺設計呈現與文化建構和傳播,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主題。筆者前期曾參與了兩屆大涼山國際戲劇節的現場體驗并展開了相關調研,本文以大涼山國際戲劇節視覺形象設計作為研究對象,強調涼山畢摩繪畫文化的當代創新視覺轉換,主要通過北京國斐設計工作室的大涼山國際戲劇節視覺設計方案及其對節慶活動視覺形象設計進行個案研究,探析現代藝術節慶的民族符號視覺設計與文化建構、民族文化傳播間的關系,為其他民族節慶定位和發展提供參考。

大涼山國際戲劇節由濮存昕、廖昌永、吉狄馬加、阿來、錢文忠等二十四位中外藝術家和文化學者于2019年在四川涼山共同發起,涼山文旅集團全程運營。以“回歸和凝望”為主題,倡導戲劇創作的社會化和戲劇欣賞的大眾化,打造“戲劇的香格里拉”,從2019年創辦至今已成功舉辦五屆。第五屆大涼山國際戲劇節于2023年11月29日至12月10日舉辦,旨在以戲劇展演、戲劇論壇、戲劇孵化、戲劇教育、戲劇生活、戲劇文創、戲劇旅游七大內容支點創新融合文化和旅游,拉動涼山文旅全產業鏈發展。 ?[9]

涼山文旅集團在舉辦大涼山國際戲劇節之前就曾經推出了民族歌劇《彝紅》、實景劇《阿惹妞》等經典,足以證明涼山具備戲劇的土壤。大涼山國際戲劇節成為將民族性與世界性完美結合的文旅標桿,在中國的西南部開辟了一條高山湖泊藝術之旅,打造出與愛丁堡國際藝術節、法國阿維尼翁戲劇節等其他知名國際戲劇節比肩的文化藝術類節日,賦予大涼山更多元的文化內涵,城市氣質因此變得很“文藝”。“冬季暖陽,涼山不涼”,涼山的國際戲劇節,總是在每年冬天帶來春的氣息,與世界共享戲劇盛宴。自成功舉辦以來,戲劇種類更加豐富、多元,以大自然為舞臺,共睦戲劇的魅力。去“涼山看戲”成為冬季打卡涼山的一大亮點, ?大涼山國際戲劇節也被譽為兼具“詩與遠方”的藝術節慶。

一、藝術節慶符號的文化建構

民族符號學描述的是民族文化族群所使用的符號系統的生產和對其的理解。米哈伊·霍帕爾(Mihály Hoppal)提出,根據莫里斯符號學的經典概念,應該對西伯利亞巖畫藝術從符形、符義、符用三個層次進行民族符號學的描述或分析,這是理解巖石符號系統的有效方法論工具。 ?[10] 符形學討論的是文本的構成方式,文本化是表意的必定方式,符形學研究的重點,是符號的“文本性”。莫里斯認為符義學研究符號表意中“固有的”意義維度,關注的是“符號和符號指謂(designata)之間的關系”,即“符號和符號可能指稱或實際指稱的對象之間的關系”。按照莫里斯的定義,符用學研究的是符號與接收者之間的關系,研究接收者在什么樣的條件下接受,何種意義才會發生,只有落實在具體解釋中的意義,才是符號實現了的意義,即“實例化”(instantiated)了的意義。因此凡是必須考慮到使用者的問題,都落在符用學的領域,把符用學推進到了傳統符號學的邊界。符號意義必定涉及使用者所處的社會環境或心理條件,這就超越了嚴格意義上的形式分析的范疇。

視覺形象是一套文化識別系統,人所獲得的信息近80%來自視覺,因此視覺形象的建構與人類的認知心理有關,如果與民族結合在一起成為民族視覺形象,則與民族心理、民族認同、民族歷史、民族文化有關。 ?[11] 在族群文化圈范圍內,人們不僅會繼承本民族文化藝術傳統,還會創造一系列視覺藝術符號形式,這些符號形式相互關聯、相互影響,建構出一系列具有族群特色的藝術視覺形象符號形式。通過對視覺形象符號體系的闡釋,可以增強不同族群文化間的相互欣賞,增強文化自信、文化自覺,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作為貫穿大涼山國際戲劇節的視覺形象設計正是基于此目標的符號溝通,它通過對涼山畢摩繪畫文化這一符號的視覺化表現,幫助大眾儲存和提取對大涼山國際戲劇節的印記。如何充分挖掘并創造性轉化民族地區的藝術人文資源,使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成為凝練共有精神的儀式性交流場域和深度承載國家文化形象的符號媒介是眾多開展民族旅游的區域需要不斷探索的問題。 ?[8]

(一)國內外相關藝術節慶符號與文化建構

在國外,藝術節慶視覺形象設計的重要性早已被驗證,以享譽全球的愛丁堡國際藝術節、阿維尼翁藝術節和柏林國際電影節等為例進行分析比較,可以發現不同藝術節慶相對應的視覺符號代表不同的文化內涵,如(表1):英國愛丁堡國際藝術節,被公認為世界上最具有活力和創新精神的藝術節之一,能為愛丁堡市帶來2000多萬英鎊的經濟收益,并且創造4000多個工作機會,其品牌色彩為對比鮮亮的黑色和黃色,并且從2019年開始為藝術節打造全新的視覺形象系統,為品牌敘事重塑活力。同樣作為世界三大戲劇節之一的阿維尼翁戲劇節則分為同期舉行的“IN”和“OFF”兩個模塊,每年都會邀請平面設計師更換LOGO的主題色。無獨有偶,因柏林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為“金熊獎”,每年組委會邀請的藝術家則會通過對“熊”的創意進行不同的創新視覺形象設計。在國內,由于藝術節慶的興起較晚,對比烏鎮戲劇節、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和大涼山國際戲劇節,烏鎮戲劇節有明確的視覺形象,每年的主視覺海報奠定戲劇節的整體風格,當中既有對戲劇節形象的表現,又有與當年主題的契合。如設計師黃海為第十八屆烏鎮戲劇節設計的主題海報尤為突出,以六束照射在水鄉舞臺的聚光燈共同匯聚成筍芽形象,寓意戲劇的世界有光。 ?戲劇之光匯聚成筍的主視覺海報用江南水鄉不可忽視的標志與符號——竹筍為主題,將烏江、舞臺、光、筍的元素融入其中,意喻“戲劇豐茂之光,如筍新生”。

(二)大涼山國際戲劇節符號

視覺形象設計是國內外藝術節慶活動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通過藝術節慶視覺形象的設計來打造藝術節慶的文化品牌,不僅能增強其影響力,凸顯文化地域特色,體現共性和個性的統一,且能運用符號象征來表達對社群文化現象的理解。 ?作為2019年創立的大涼山國際戲劇節,是如何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藝術節慶視覺形象設計并且在國內眾多藝術節慶中脫穎而出,又是如何通過設計對傳統民族文化進行創新性轉變與創造性發展,這些都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大涼山國際戲劇節視覺設計的視覺形象符號是以涼山畢摩繪畫為基礎進行一系列現代設計語言的再設計。2019年涼山州文旅集團與國斐設計工作室簽訂合作協議,國斐作為大涼山國際戲劇節設計總監帶領團隊承擔戲劇節的主視覺形象設計工作。主視覺又稱作KV,即key vison的縮寫,poster KV,指的是主視覺海報。海報和主視覺海報的區別在于其他相關平面設計可以根據主視覺海報(poster KV)進行延展。

通過上文國內外藝術節慶的比較發現,主視覺形象設計在藝術節慶活動中是占據最核心地位的海報設計。從這一設計可以延展出更多的宣傳海報,但是其他的海報設計只是為這一主視覺做輔助,突出藝術節慶的品牌效應。主視覺(KV)具有關聯性、原創性、多媒體適應性的特點,大涼山國際戲劇節的主視覺形象設計能在眾多藝術節慶中脫穎而出,就是通過對涼山畢摩文化的深入挖掘、闡釋與再進行原創設計。 ?從表2的整理中可以發現2019年至今大涼山國際戲劇節視覺形象符號元素均來源于畢摩繪畫,此設計主要以LOGO設計、字體設計、插圖設計、海報設計、文創產品設計為主,整體設計風格古樸、鮮亮,讓人過目不忘。其視覺形象語言延續了畢摩繪畫“畫骨”風格,通過現代色彩的演繹,使畫面視覺沖擊力更強,富有美感。

畢摩文化源于彝族古代萬物有靈的信仰和崇拜,是以祖先崇拜和鬼神信仰為中心,經書和儀式為載體,畜禽為犧牲,以求人丁興旺、五谷豐登和六畜發展為目的民間信仰。涉及的內容博大精深,包括彝族的哲學思想、倫理道德、天文歷法、宗教信仰、自然地理、社會歷史、醫藥病理、繪畫藝術等。具有悠久歷史的畢摩繪畫藝術是彝族祭司畢摩畫在紙張或獸皮、樹皮、竹簡、石頭、木板等載體上的圖畫,是一種通過繪畫與文字相互配合的形式來敘述故事、塑造形象、抒發情感、反映歷史生活、表達志向和愿望的藝術體系,是彝族遠古繪畫藝術的“活化石”,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畢摩繪畫視覺符號語言也同樣經歷著變化,研究這些視覺符號語言是分析大涼山國際戲劇節視覺形象設計的重點。筆者在長期田野調查采訪中,積累了大量畢摩繪畫、彝族服飾、工藝技術等相關資料,以探討民族藝術節慶的符號視覺形象設計與文化建構。在涼山畢摩繪畫中,多用黑木炭蘸雞血或以竹簽蘸煙墨作畫,畫在木板、經書上,內容有神鬼、動物、自然畫像及神枝圖等。四川美姑縣民間保存有最為完整的畢摩繪畫,美姑畢摩繪畫進入了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表3所示,在畢摩繪畫的視覺符號中,大涼山國際戲劇節的設計團隊選取了祈福愿景主題的元素,這些題材的意義分為兩個層面:一是通過對這種繪畫系統的形式的熟悉,達到對其自然意義的辨識;二是結合畢摩文化的背景知識對其進行釋義。在自然天象的題材中,畢摩繪畫與彝族民間信仰密切相關,所繪的內容都有特殊的意義,畢摩繪畫中所畫的物象內容與儀式內容是相對應的,與儀式不相關的符號不會出現在畢摩繪畫中。另一方面,涼山畢摩繪畫中最常見的神祇是支格阿龍、神孔雀“蘇里吾勒”等。支格阿龍是傳說中彝族遠古時的一位部落首領,有關他的各種事跡在川、滇、黔等廣為流傳,是彝族祖靈信仰的另一種體現。雖然畢摩畫的支格阿龍形象不盡相同,但通過一些“符號”可以生動建構支格阿龍的形象,如銅錘、銅網、弓箭、鐵叉、騎飛馬等。通過對彝族文化中的視覺造型方式和象征符號的研究,可以理解畢摩繪畫的神秘含義,同時借助畢摩繪畫這個媒介的闡釋, ?能夠提高不同族群文化之間的相互欣賞、提升對中華民族共享文化的認同,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二、大涼山國際戲劇節符號視覺化的具體路徑

(一)以畢摩繪畫為原型的圖形設計

畢摩繪畫通常分為兩類:一是畢摩文獻上的插畫圖解;二是在木板、石板上的圖畫符號。涼山畢摩繪畫“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用俯仰天地、神游太虛的藝術觀照法,以心領神會,將心中之“象”自由地組織在一起,以抽象手法,舍棄了那些眼睛可視但被認為是不重要的內容,而對眼睛看不見的但是認為是本質的部分卻會詳細描繪出來。彝族祭司畢摩代代相傳的神圖與鬼板,作為原生宗教儀式上的巫術操作手段,也是彝族傳統繪畫中以“畫骨”為其造型特征的藝術范式。 ?[12] 抓住“骨”這個本質特征,而舍其外形輪廓,畫物之“骨”像(表3-3),這一繪畫手法在畢摩繪畫中,以彝族古代英雄支格阿龍的形象最為普遍與突出,畢摩們將支格阿龍的身體呈方形喻示撐起天宇的四根銅柱,也象征著大地四方,體現出支格阿龍腳踏大地,頭頂天空的氣宇軒昂之勢。畫在支格阿龍上方的日月圖符和左右手邊的弓箭、銅網兜和鐵叉、銅錘等武器,以及下方長著翅膀的飛馬等形象,既與經文中對支格阿龍“左眼似日輝,右眼如月耀……”的描述相對應,又描繪了英雄支格阿龍用銅錘和銅網兜制服雷神、用弓箭和鐵叉射日捉月、降服吃人的飛馬等多項傳說中的英勇事跡(表3-1)。筆者在田野調查中從涼山美姑畢摩音樂傳承人曲比拉火處了解到,日月星辰、地理方位、天象氣季、珍禽異獸、宗教法事、創世英雄、騎馬獵物、駕牛耕地等題材內容都屬于畢摩繪畫的范疇(圖1),其中《日、月、支格阿龍及其飛馬圖》《支格阿爾圖像》《孔雀》《太陽圖》《月亮圖》《公龍圖》作為大涼山國際戲劇節的視覺元素來源非常明顯,設計師在充分尊重涼山畢摩繪畫原型的基礎上通過填色、變形等設計手法進行圖形創意(圖2-圖3)。

(二)原創手繪風格的文字設計

彝族文字有著悠久的歷史,彝族也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創造和使用文字的民族之一。 ?[13] 因此彝族文字不單單是一種記錄、交流和表達的工具,更是民族文化的凝結和象征。大涼山國際戲劇節為了表現其文化的獨特性,專門設計了所謂的“彝族風格漢字”(圖2-圖5),在保留濃郁的民族藝術特色和原生態書寫藝術特色的同時依然能起到傳遞信息的作用。大涼山國際戲劇節的標志是根據甲骨文中的“彝”字所設計的(圖4)。作為一個“會意字”,“彝”的下部是兩只“手”的形狀,上部是一只“雞”的形狀,意為一只雞被捧在手中作為對祖先的供奉。這樣的一種符號組合往往是觀眾首先接觸到的關于戲劇節的直觀印象,戲劇節也希望通過這樣的一種方式強化自身的品牌形象。類似的創作思路被廣泛應用于大涼山國際戲劇節的所有視覺形象中,包括廣告牌、宣傳片、觀眾手冊、劇場裝飾和大巴車的外觀。另外,通過圖2和圖3的對比研究,認為2019年和2020年大涼山國際戲劇節主視覺海報上的文字設計有較大區別。雖均以原創的手繪風格字體為主,但2019年的字體呈現較多變化,以黑色為主的字體設計顯得古樸、自然,2020年進行改良設計之后,到目前為止的第五屆海報都統一使用同款字體,搭配同樣手繪風格的畢摩繪畫,方便大涼山國際戲劇節品牌的宣傳。

(三)涼山“個性”的色彩設計

涼山彝族畢摩繪畫的工具,多為就地取材,如竹簽、棕櫚葉柄、細樹枝和草莖;或雞翅羽毛、箐雞羽毛、綿羊毛、山羊毛制作而成。繪畫顏料也是礦石、鍋煙灰、動物血、豬膽汁、赤土等拾手可得之物。在彝族傳統觀念中,紅、綠、黑、白、黃不僅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和東西南北中五方及彝族五個主要支系(紅彝、青彝、黑彝、白彝、黃彝),也是構成宇宙天地及世間萬事萬物的基本元素,而且紅綠二色和黑白二色還有雌雄觀或陰陽觀的文化蘊意。 ?[14]

大涼山國際戲劇節視覺形象設計以涼山彝族服飾的色彩作為用色參考。涼山彝族服飾的色彩秉承了中國傳統的“五色觀”,即黑、青、紅、黃、白五種顏色,多以黑色、青色為底色,以紅、黃、綠等鮮艷色彩作為裝飾輔助色,常常使用互補色搭配,呈現出和諧、豐富的視覺效果,有較強的辨識度和視覺沖擊力。涼山彝族服飾色彩中不僅包含了畢摩文化中古樸深沉的色調,而且還包含了許多豐富艷麗的點綴色彩,全面地體現了彝族文化嚴肅沉穩而又活潑多彩的特性。

將涼山彝族服飾色彩運用在此設計中,既突出了彝族文化絢麗多彩的活力與靈氣,又沿用了畢摩文化尚黑的沉穩色彩基調。從涼山彝族服飾色彩中提取出“藍、青、紅、橙、綠、紫、黃”七色為七個畫面的主色調,以白色字體搭配彩色海報背景,更能襯托主題(圖5)。在設計過程中圍繞主題色調進行鄰近色和互補色的點綴搭配,加強色彩的明暗對比和層次,提高視覺效果。同時,根據彝族和中國傳統文化的色彩語言,七個主色調的吉祥寓意與其對應的設計主題相得益彰,讓受眾感受到設計畫面的祈福之意,從而引起情感共鳴(圖6)。

三、藝術節慶符號助力民族文化的傳播

(一)文創產品助推文旅融合

大涼山國際戲劇節已成為國內外知名的藝術節。通過將戲劇文化嵌入大眾生活之中,開展節慶歡娛、多元化的展示和交流,極大地提升了旅游者的體驗感。將戲劇藝術與民族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結合,打造出獨具特色的文創產品,拓展文旅融合的品牌效應。

涼山彝族自治州因其濃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情,使之成為深受大眾喜愛的旅游勝地。旅游文創產品是文化的傳播媒介,可以實現不同地區間的文化交流。涼山五彩云霞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是涼山文旅集團的四大子集團之一,負責文化藝術產業板塊工作。從2018年開始,由五彩云霞公司開發的文創產品面向市場銷售。

線下銷售地點在《阿惹妞》情景劇的票務中心旁、涼山彝族火把廣場的民俗文化村內,設有一個專門銷售彝族文創和特產的商店,此店現有文創產品包括阿惹妞、朵洛荷、彝族文字及占卜、彝文化、火娃、戲劇節系列,共計70余個品類產品,主要覆蓋文具、服飾、杯具、玩具等生活周邊(表4)。其中,以大涼山國際戲劇節為主的文創產品主要以貼紙、胸針、筆記本、電腦包、文化衫、遮陽帽銷量最好(圖7)。根據實地訪談文創店工作人員發現喜聞樂見、吉祥寓意的設計主題更容易被大眾喜愛。將視覺設計應用在旅游文創產品中不僅能宣傳和傳承涼山民族傳統文化,而且能提升旅游文創產品的文化內涵,激發游客對文創產品的興趣。大涼山戲劇節與文創產品的結合,推動了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也為當地經濟注入了活力。“文創+創意+消費”的模式,賦予民族傳統文化時尚的元素,帶動涼山旅游業的發展,旅游作為一種傳播方式,是講好中國故事、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進而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

(二)“融媒體”實現節慶符號的文化傳播

品牌圖像都是靠一再復現方式形成象征意義積累。通過查閱大量文獻資料和實地調研,筆者了解到對大涼山國際戲劇節視覺設計的推廣除了集中在插畫和文創衍生品設計兩個領域,為更好地宣傳戲劇節還在成都的地鐵車廂中進行推廣(圖8)。在表現形式上,加入動態化視覺設計,跳出傳統媒介,將表現載體和形式進行活用與創新,這種古樸元素與現代表現相結合、相碰撞,更加符合當前的視覺風格及潮流,讓人耳目一新。在“融媒體”時代,充分利用媒介載體,把廣播、電視、報紙等既有共同點,又存在互補性的不同媒介,在人力、內容、宣傳等方面進行全面整合,實現“資源通融、內容兼容、宣傳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體。

表5是對大涼山國際戲劇節融媒體宣傳情況的統計,通過融媒體的多方位的宣傳,節慶符號完成了跨區域、跨文化、跨國界的傳播。“融媒體環境中的新聞并非僅是產品,更是一種社會資源,通過將內容以不同策略進行傳播,影響著大眾對現實社會形象的建構”。 ?[15] 大涼山國際、戲劇節期間涼山官微推出的宣傳片以及抖音快手等短視頻的視覺呈現及視覺沖擊,用直播、短視頻等形式為游客打造沉浸式體驗,推進文旅融合的深度合作。融媒體多方位聚焦,通過多種形式的宣傳,使大涼山國際戲劇節成為外界熟知的“文化符號”,融媒體完美實現了藝術節慶符號的文化傳播。

五、結語

本文從民族符號學與藝術節慶視覺形象設計的關系,發現以傳統文化模式呈現出多種形態的節慶特性,成為展示和傳播民族文化的重要媒介。大涼山國際戲劇節舉辦五屆以來,獲得國內外的高度贊譽,成為國內重要的戲劇節之一,得益于政府的支持及豐富獨特的文化資源。認真梳理大涼山國際戲劇節的視覺形象設計形成的圖形元素、文字元素、色彩元素及文創產品等因素,分析民族符號在藝術節慶中的視覺呈現及文化構造,認為這種設計有特點、有深度,既能弘揚傳統文化,又迎合了市場和消費者。大涼山國際戲劇節的符號形象設計與文化建構,無疑是成功的。大美涼山用國潮戲劇打開中國之美,“詩與遠方”在涼山,一個新的領域,即藝術世界,正在關注著涼山,創新的劇目脫穎而出,使戲劇從更廣義的視角實現藝術的表達,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在此相互碰撞。豐富獨特的文化資源和多民族共享的藝術符號為大涼山國際戲劇節,多民族共享的藝術符號為它提供了豐厚的藝術土壤和傳播優勢。激發創造力和普及戲劇藝術是戲劇節承擔的責任,在營造公共空間和增強共享體驗等方面實現藝術節慶的共享,對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Quinn, B. Arts Festivals and the City [J]. Urban Studies, 2005, 42(5):927-943.

[2]Evans, G. Hard-branding the cultural city - from Prado to Prada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2003, 27(2):417-440.

[3]劉俊. 理解藝術媒介:從“材料”到“傳播”[J].當代文壇,2021,6:124-128.

[4]李靜.節慶旅游吸引物的符號建構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20.

[5]鐘梅燕.節日文化空間中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四川涼山彝族火把節為例[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22,(06):57-63.

[6]曹大明,陳穎.節日文化空間中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湘西州瀘溪縣婆落寨跳香節為例[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42(04):49-56+183.

[7]謝昊辰.藝術節慶對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的整合與重構——大涼山國際戲劇節案例研究(英文)[J].藝術管理(中英文),2022,(03):88-100+109.

[8]劉嘉穎.從文旅引流到精神共睦——戲劇與儀式在民族文化旅游和共有精神家園建設中的價值整合[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44(06):36-42.

[9]王雪娟.三年回望 戲劇節讓大涼山重新被“看見”[N].中國文化報,2022-02-10(004).

[10]張建中.一幅多彩奇麗的民族符號學畫卷:評霍帕爾的《民族符號學:文化研究的方法》[J].探索與批評,2020(02):214-219.

[11]方李莉,孟凡行,季中揚,等.“中華民族視覺形象”與“共同體意識建構”筆談[J].民族藝術,2021(01):12-25.

[12]巴莫曲布嫫.“畫骨”傳統與文化淵流─彝族畢摩巫祭造型藝術探源[J].民族藝術,1998(03):136-151.

[13]阿里瓦薩.彝族文字起源初探[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8(01):49-54.

[14]龍倮貴.試析彝族畢摩經籍繪畫藝術[J].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學報,2022,40(01):24-31.

[15]付麟雅,龔彥方.情感、文化與價值:融媒體“傳播力”分析——基于融媒體新聞實務的考察[J].青年記者,2023,(21):65-68.

收稿日期:2023-05-21 ???責任編輯:秦 ?艷

主站蜘蛛池模板: 538精品在线观看| 试看120秒男女啪啪免费| 国产成人亚洲欧美激情| 国产制服丝袜无码视频| 色天堂无毒不卡| 国产自在自线午夜精品视频| 黄色国产在线| 国产精品99r8在线观看|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自在线拍| 国产91精品调教在线播放|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人| 国产美女久久久久不卡| 青青草国产在线视频| 国产福利拍拍拍| 欧美第二区| 91蜜芽尤物福利在线观看| 免费在线播放毛片|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另类专区| 国产特一级毛片| 国产噜噜噜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 成人精品亚洲| 毛片免费高清免费| 欧美天堂久久| 亚洲男人在线天堂| 欧美a在线| 亚洲五月激情网| jizz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永久成人无码激情视频免费| 亚洲欧美在线看片AI| 久久久无码人妻精品无码| 久久免费精品琪琪| 狠狠干综合| 91口爆吞精国产对白第三集| 日本91视频| 欧美精品成人一区二区视频一| 黄色网在线免费观看| 青青草91视频| 国产三级韩国三级理| 中美日韩在线网免费毛片视频 |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精品网站| 国产97视频在线观看| 久青草免费视频| 国产资源站| 在线无码九区|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卞| 婷婷综合在线观看丁香| 2021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 极品国产在线| 99热在线只有精品| 成人国产精品网站在线看| 国产精品无码AV片在线观看播放| 婷婷六月色| 五月天福利视频| Jizz国产色系免费| 中文字幕日韩久久综合影院| 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 亚洲国产成人麻豆精品| 亚洲免费播放| 国产农村精品一级毛片视频|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AV| 天天综合天天综合| 久久网欧美| 免费在线色| 国产大片喷水在线在线视频 | 国产精品第一区在线观看| 激情影院内射美女| 日本精品视频| 99精品高清在线播放| 真人免费一级毛片一区二区| 91在线日韩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区视频中文字幕| 亚洲日韩精品伊甸| 亚洲天堂啪啪| 伊人91在线| 久久亚洲国产最新网站| 欧美激情视频在线观看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