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數學教師都應該讀一讀《格言聯璧》。那么肯定有朋友會問:為什么讀?怎么讀?能讀出什么?難道其中有化錯教育?接下來我一一解答。
一
為什么讀
我讀《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讀到2013年6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講:“理想信念就是人的志向。古人說:‘志之所趨,無遠勿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無堅不入,銳兵精甲,不能御也。意思是說,志存高遠的人,再遙遠的地方也能到達,再堅固的東西也能突破。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有無數共產黨員為了黨和人民事業英勇犧牲了,支撐他們的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力量?!绷暯娇倳浺玫倪@句格言出自《格言聯璧》。
我讀《光明日報》,讀到習近平總書記在博鰲亞洲論壇2022年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引用古語“日日行,不怕千萬里;常常做,不怕千萬事”,意在告誡人們要以釘釘子精神堅持不懈地干好“正在做的事”。這句古語也出自《格言聯璧》,其大意是天天向前走,即便千萬里路,也不嫌遠;常常動手做,縱有千萬件事,也不畏難。
我讀《習近平的讀書故事》,了解到習近平總書記“愛好挺多,最大的愛好是讀書”。我自認為讀的書挺多,可是在這之前根本不知道《格言聯璧》,我汗顏不已。我毫不猶豫網購了馬天祥先生譯注的“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之《格言聯璧》精裝本。
二
怎么讀
《格言聯璧》是清代金纓編纂的一部格言集成,分為學問、存養、持躬、攝生(附)、敦品、處事、接物、齊家、從政、惠言、悖兇等11類,內容廣博,意蘊深厚,不僅涵蓋了社會、人生的各個方面,更反映了傳統農業社會的倫理道德觀念?!陡裱月撹怠纷詥柺酪詠?,就因其內容廣博、思想深刻、語言優美而得到廣大學人的認可,不斷有新版本問世,幾乎成為每代讀書人處世修身的必讀書目。
我讀了第一遍之后,如獲至寶,真有相見恨晚的感覺。當即決定每天的晨讀,我就帶著工作室成員共讀《格言聯璧》。我的工作室成員來自全國各地,以優秀的小學數學教師為主,也有不少數學特級教師。我們的晨讀每天都是清晨5:30開始,讀3頁左右。我會從那3頁中精選3句話,編成晨讀問候語。當我發在微信群后,徒弟們爭相打卡晨讀。也有徒弟在群里發表感悟,但考慮到教師的工作特點,早晨特別忙,我并不強求大家都發感悟。不吐不快,自覺自愿發的感受,可能更真切。
不動筆墨不讀書。凡是精讀的書,我都會用不同顏色的筆做批注,把當時的感悟以及思考的問題批注在旁邊。我的徒弟說,常常是先看我的批注,然后再在自己的書上寫上自己的感悟。
這是“六經注我”,還是“我注六經”?反正我讀得收獲滿滿。徒弟說:“我很喜歡這本書!要不是跟在師父后面,我肯定不會讀。我已經改變了很多,而且,我們全家都改變了很多……”
帶著工作室成員讀完《格言聯璧》,我意猶未盡。我又帶著徒弟們從前到后,把有關化錯的格言重溫了一遍。
三
能讀出什么
從《格言聯璧》中,我讀出了為人處世的要訣,讀出了“君子當自強不息”,讀出了“君子當厚德載物”,還讀出了化錯教育的要旨。
(一)化錯的必要
“見人不是,諸惡之根;見己不是,萬善之門。”大意是:總能發現他人的過錯,這是萬惡的根源;總能發現自己的過錯,這是所有善的根本。
“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以責人之心責己,則寡過。”大意是:以寬容自己的心去寬容他人,便保全了交情;以要求他人的心來要求自己,便會少犯錯誤。
“待己當從無過中求有過,非獨進德,亦且免患;待人當于有過中求無過,非但存厚,亦且解怨。”大意是:對待自己應當從沒有過錯中尋找過錯,這不只是為了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還可以使自己免除災禍;對待他人應當從過錯中尋找正確的地方,這不只是使自己心地寬厚,還可以解除與他人之間的怨恨。
一張白紙上有一個黑點,舉起這張白紙,請問你看到了什么?學生做10道口算題,對了9道,請問你看到了什么?人們習慣了“糾錯”,只會揪住“錯”,只能看到不如意,那么,大家的世界都是灰暗的。“化錯”是把錯“倒”過來,看到的是錯中的對,對的因子、對的方向、對的方法、對的經驗,那么,眼前就會是一片艷陽天。那個黑點,很可能成為一個靈感火花的迸發點。
對與錯是對立統一的,教師究竟看見什么,這拷問角色,也考量眼界。教師是學生成長中的重要他人,如果教師總是希望在最短的時間里指出學生最多的問題,那么學生的感受呢?“我在老師眼睛里,一無是處?!彪m然這不是事實,但學生卻常常如此想。
(二)化錯的價值
1.春風化雨
“惠不在大,在乎當厄;怨不在多,在乎傷心。”大意是:恩惠不在大小,而在于接受恩惠的人是否處于困境;怨恨不在多少,而在于這怨恨是否刺痛了彼此的內心。
“當厄之施,甘于時雨;傷心之語,毒于陰冰。”大意是:困境中的幫助,就像及時雨般甘潤;傷透人心的話語,比寒冰還要讓人心涼。
“談人之善,澤于膏沐;暴人之惡,痛于戈矛。”大意是:稱贊別人的善行,給人帶來的恩惠就如同沐浴般舒適;暴露別人的惡行,給人帶來的痛楚要比戈矛刺傷還痛。
“心地上無波濤,隨在皆風恬浪靜;性天中有化育,觸處見魚躍鳶飛。”大意是:如果一個人能夠內心平靜,那么無論他在哪里都是風平浪靜;天性如果得到教化培育,那么無論遇到什么情況都能自得其樂。
教師在教學中要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如果在學生出了差錯時,我們習慣性地“雪上加霜”,以為在傷口上撒一把鹽是治病,那么學生的心就遠離我們而去了。當教師內心平靜,能耐心地對待學生的錯誤,學生不用擔心會遭遇暴風驟雨,而是盡情享受著和風細雨,那么教育的世界一定是魚躍鳶飛。
2.育人育心
“世路風霜,吾人煉心之境也;世情冷暖,吾人忍性之地也;世事顛倒,吾人修行之資也?!贝笠馐牵菏篱g風霜雨雪,是我磨煉心性的地方;社會人情冷暖,是我鍛煉耐性的地方;人生是是非非,是我修為進步的資本。
“處逆境心,須用開拓法;處順境心,要用收斂法?!贝笠馐牵簩Υ婢车男膽B,要用積極樂觀的方法;對待順境的心態,要用警覺收斂的方法。
“心志要苦,意趣要樂。氣度要宏,言動要謹?!贝笠馐牵簝刃囊洑v困苦磨難,精神狀態要積極樂觀。氣度要宏大寬和,說話做事要小心謹慎。
澆花澆根,育人育心。人生自古誰無“錯”,錯若化開,成長自來。教書是為了育人,為了育成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人?!捌D難困苦,玉汝于成。”育人重在植根,當學生從化錯中,習得直面差錯、放飛想象,百折不撓、超越差錯,樂觀向上、與人為善的意識和能力,懂得看待世界的積極方式,明白探索和成長永無終點,我們的育人就成功了。
2019年《人民日報》報道化錯教育的標題是《“錯不起的學生,對不了”》, 其實,錯不起的教師,也對不了;錯不起的家長,也對不了。
(三)化錯的方法
1.以愛育愛
“古人愛人之意多,故人易于改過,而視我也常親,我之教益易行;今人惡人之意多,故人甘于自棄,而視我也常仇,我之言必不入。”大意是:古時候的人對他人多心存關愛,所以教導他人時,他人易于改正過錯,而且對教導者親愛有加,因此教導者的教化更容易推行;如今的人對他人多心存惡意,所以教導他人時,他人情愿自甘落后,而且對教導者充滿仇恨,因此教導者的勸告注定不會被接受。
“天下無不可化之人,但恐誠心未至;天下無不可為之事,只怕立志不堅。”大意是:天下沒有不可以教化的人,只怕心志不夠至誠;天下沒有辦不到的事,只怕志向不夠堅定。
“寬著此心以待同群,須如一片陽春,無人不暖?!贝笠馐牵河脤捄偷膽B度修養自己的內心,以此來對待同伴,應當像溫暖的春天,將溫暖帶給每個人。
“課上是師生,課下似家人”是我對理想師生關系的表達。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只有學生從化錯中,真切地感受到老師是愛他這個人,尊重他的努力,而不是只愛他的對,而不是只喜歡他考出的分數,“教益”才能“易行”。教師也只有誠實守信、說到做到、善解人意,才能看見學生差錯中的可愛。當我們把學生看作天使,我們就生活在天堂;當我們把學生看作魔鬼,我們就生活在地獄。
2.長善救失
“善啟迪人心者,當因其所明而漸通之,毋強開其所閉;善移風化者,當因其所易而漸及之,毋輕矯其所難?!贝笠馐牵荷朴陂_導他人的人,應當從他人明白的地方入手并逐漸開導,而不會對他們固有的狀態強行開化;善于改善風俗的人,應當從他人容易改變的地方入手并逐漸改善,而不會去輕易矯正他們難以改變的風俗習慣。
“論人當節取其長,曲諒其短;做事必先審其害,后計其利?!贝笠馐牵涸u論他人應當選取他的優點,諒解他的缺點;做事一定要先考慮到帶來的危害,然后再去考慮帶來的利益。
“救已敗之事者,如馭臨崖之馬,休輕策一鞭;圖垂成之功者,如挽上灘之舟,莫少停一棹?!贝笠馐牵貉a救已經失敗的事情,好比駕馭跑到懸崖邊上的馬,千萬要小心謹慎,不可輕打一鞭;謀劃即將成功的事情,好比牽拉要上灘涂的船,一定要堅持到底,不要少劃一槳。
看到這些格言,我想到了谷愛凌。她是北京冬奧會的“頂流”。她媽媽說,孩子寫了錯別字,干嗎總急著去糾正呢?有些差錯會自然消失,人為地過度糾正可能適得其反。我不知道谷愛凌媽媽知不知道化錯教育,但她說的問題確實是大范圍存在的教育誤區。成長需要試錯,如果學生試錯之后,教師看到的就是“所閉”,而不是“所明”,那么,教師“糾錯”之后,學生只學會了墨守成規,熄滅了進步的熱望。
這些格言提醒我們的,也就是《禮記·學記》中所說的“長善救失”,“長善”就是在“救失”。陶行知先生“四塊糖的故事”也告訴我們這個道理。
3.過猶不及
“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贝笠馐牵号u他人的錯誤不要太過嚴厲,要考慮到對方是否能夠承受;教導他人向善不要要求太高,應當使他能做得到。
“事后而議人得失,吹毛索垢,不肯絲毫放寬,試思己當其局,未必能效彼萬一。旁觀而論人短長,抉隱摘微,不留些須余地,試思己受其毀,未必能安意順承?!贝笠馐牵菏虑榻Y束之后評論他人得失,吹毛求疵,沒有絲毫的寬容,試想自己如果身在其中,未必能做到他人的萬分之一。處于旁觀地位評論他人好壞,苛求他人,不留絲毫余地,試想自己如果遭到這般詆毀,未必能心平氣和地接受。
“遷善改過,其象為益,得力在一悔字。”大意是:改正錯誤,一心向善,就像“益”卦所表示的那樣,關鍵在于悔悟。
“思其堪受”和“使其可從”相比,前一句更要緊。我的學生非常喜愛我的“五級批評”:看一眼、摸個頭、點個名、站4秒、寫說明書。有些話必須說,有些錯不必化。教師擁有批評的權力,但要設身處地站在學生的角度想一想。多年的媳婦熬成婆之后,不要忘記當年做媳婦的滋味。
怎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悔悟”?反正,應該不會是“吹毛索垢”般嚴厲地“糾錯”,因為那樣學生心中留下的只會是嚴厲,不會有多深的“悔悟”。
4.欲速不達
“事有急之不白者,緩之或自明,毋急躁以速其戾;人有操之不從者,縱之或自化,毋躁切以益其頑。”大意是:有的事急于解決卻弄不明白,也許從容不迫地處理就自然會明白了,不要因急躁而使問題更嚴重;有的人你管理他他卻不服從,也許放任他反而自己就會順服了,不要因過分急切而使他更加頑劣。
“敗后或反成功,故拂心處莫便放手?!贝笠馐牵菏≈蠡蛟S反而能夠成功,因此不順心時不要輕言放棄。
如果你正在經過“地獄”,請別停下,繼續向前走就好。列寧說,真理向前一步就是謬誤。那么,差錯向前一步,是不是正確呢?所以我說:“錯著、錯著、錯著,就對了?!?/p>
5.善解人意
“論人之非,當原其心,不可徒泥其跡;取人之善,當據其跡,不必深究其心?!贝笠馐牵涸u論他人的過錯,應當探求他的本意,不可只拘泥于他的行為;學習別人的善行,應當根據他的行為,不必深究他的本意。
如果“徒泥其跡”,那么錯了就是錯了。對待學生差錯,教師不能自以為是、先入為主,不能太相信自己的眼睛,應當習慣性地問學生:“我很好奇,你是怎么想的?”而后再肯定學生想法中的正確方向或合適方法、有用經驗。我的課例“角的度量”“找次品”“半條被子”中都有典型的案例。
我的微信公眾號取名“華應龍化錯化人”,本意是通過“化錯”來“化人”,化錯養正,立德樹人。精讀《格言聯璧》五六遍之后,我突然悟出,是先“化人”后“化錯”?!暗靡簧蒲裕接谄渖怼保瑢處煻裕窍取盎骸焙蟆盎e”;對學生而言,是經由“化錯”來“化人”。我認為,教育最高的境界是“以人化人”。我們教師都應該讀讀《格言聯璧》,因為它會教我們怎么“為學、為事、為人”。
“行善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行惡如磨刀之磚,不見其消,日有所損。”
“古之學者,得一善言,附于其身;今之學者,得一善言,務以悅人?!?/p>
(作者單位:北京第二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