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由? 行事灑脫,率性而為,隨性而起,高舉自由主義的大旗,朝著自己向往的目的地前進。我們是有主見的新青年,在很多事上更傾向于自己做決定。自由是我們的權利,也是我們的夢想與愿景。
勇敢? 對自己渴望的事物敢于追求,可以不顧一切地去嘗試。
敏感? 問話沒有得到回應便會覺得尷尬,回話語氣不對便會覺得不舒服。有一點點不對勁就會想著解釋,嘗試解決并不存在的問題。
依賴? 交友依賴網絡,生活依賴父母。
獨立? 這種發展不是通過前輩們那種近鄰社交和與自然互動的方式實現的,因而舊的生活建議開始褪色,我們因更加相信自己搜集到的信息和自己的判斷而獨立。
個性? 渴望被看見,被傾聽。各大社交平臺創造了條件,我們也更愿意在朋友圈、QQ空間展示自己的生活狀態,描繪獨特的“我”。
夢想? 多姿多彩,不局限于“鐵飯碗”,也向往從事更多的自由職業。
表達欲? 遇見問題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敢于在網上沖浪時與意見不同的人對話。
探索欲? 再晚幾年,剛成為青蔥少年就要面對疫情;再早幾年,旅游業還不興盛。我們可以盡情探索這個多樣的世界。
創造力? 我們總是會有出奇制勝的點子,也會有更多惡搞整蠱的主意。
癡迷1.0? 身邊有朋友喜歡花滑,為此專門考上了有冰場的高中,可以每周上花滑課;還有的朋友喜歡古希臘語,會自學古希臘語發音,了解古希臘神話……對小眾愛好的癡迷,是我們獨特的存在。
癡迷2.0? 除了追三次元的明星外,二次元里的一方天地、虛擬偶像、番劇主角也能成為我們追捧的熱點。
承受力? 不會因為身邊有特別優秀的同齡人而產生太多的peer pressure(同輩壓力),我們覺得每個人都有成長的周期,我們坦然接受自己的平凡,但這并非擺爛。
娛樂化? 認真看時事新聞的情況較少,大多沉浸在娛樂新聞上。
矛盾? 我們懂得體貼的大道理,但在很多時候表達自我情緒時又會過于激烈,導致傷害他人。我們是思想上的巨人,但實際行動往往受阻。
反抗? 我們的童年大多圍繞著興趣班展開,與擁有相對輕松童年的前輩們相比,更有反抗意識。
使用流行語? 擅長使用縮寫詞(如srds)、網絡語(如肥宅快樂水)、流行梗等。“05前”的人對此沉默,“10后”的人尚且年幼,我們年華恰好,與時代同頻共振。流行不一定好,但至少得趕上時代。
與父母的距離感? 寒假做了一份調研,被調查的“05后”學生里,只有2.5%的人朋友圈完全不屏蔽父母。
渴望被重視? 對家中有兄弟姐妹的人來說,期望家長可以一碗水端平,不因為長大而變得不受重視,希望讓一切都變得理所當然。
情感復雜卻真誠? 我們很自我,擁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如同差序格局中以我為中心,像水波一樣推己及人;我們很感性,會傷春悲秋,會敏感到不知為何流淚,緊跟流行的emo風氣;我們也很積極,對未來有著美好的憧憬與向往,相信通往明天的途徑是努力。
整理:“05后”學生記者 王奕晴 趙昱潔 鄭思雨
徐章鑫 馬思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