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杰
中國政府是為人民服務的政府,黨的二十大報告闡明了對人民的推崇、對中華民族的擔當,強調人民地位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從服務人民的維度詮釋了政府的內在特質和價值追求。政府服務精神主要體現為公務員擁有的公共意識、平等意識、合作意識、責任意識、奉獻意識和利民意識六個方面。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建設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高素質干部隊伍,增強干部服務群眾本領,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從多維視角詮釋了政府服務精神的內涵。
一、黨的二十大報告中蘊含政府服務精神之公共意識
公共意識就是對權力的認知和實踐,要求公務員帶頭遵守公共領域內的準則和規范,在工作中運用手中的權力為公眾服務。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一系列關于權力觀的重要論述,強調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必須敬畏權力、管好權力、慎用權力,要求公務員牢記“權為民所賦,權為民所用”,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
黨的二十大報告回顧了十年前我們面對的形勢,指出“黨內存在不少對堅持黨的領導認識模糊、行動乏力問題,存在不少落實黨的領導弱化、虛化、淡化問題,有些黨員、干部政治信仰發生動搖,一些地方和部門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屢禁不止,特權思想和特權現象較為嚴重,一些貪腐問題觸目驚心”。十年來,我們經受住了來自政治、經濟、意識形態、自然界等方面的風險挑戰與考驗,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加強黨的領導,深入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持之以恒正風肅紀,以釘釘子精神糾治“四風”,反對特權思想和特權現象,剎住了一些長期沒有剎住的歪風,糾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頑瘴痼疾。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深化標本兼治,推進反腐敗國家立法,加強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增強不想腐的自覺,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凈凈做事,使嚴厲懲治、規范權力、教育引導緊密結合、協調聯動,不斷取得更多制度性成果和更大治理效能。”在學習和實踐中要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為指導,系統學習權力觀的相關理論,認真研究解讀公共意識及政府服務精神的相關理論,運用正反兩方面典型教育提升公務員的公共意識,堅持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在具體工作實踐中探索“為民用好權”的新路。
二、黨的二十大報告中蘊含政府服務精神之平等意識
平等意識要求公務員必須遵紀守法,依法行政,不享有任何特權,更不能利用手中的權力謀取個人利益,領導干部要帶頭遵紀守法。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建設一個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一支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法治隊伍至關重要。
黨的二十大報告總結了十年來取得的顯著成果,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深入推進,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進國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全面依法治國總體格局基本形成。從重視制度建設入手全面從嚴治黨,制定和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突出政治標準選賢任能,加強政治巡視,形成比較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扎實推進依法行政,轉變政府職能,推進機構、職能、權限、程序、責任法定化,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全面推進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加大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重點領域執法力度,嚴格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度。嚴格公正司法,全面準確地落實司法責任制,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提升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發揮領導干部示范帶頭作用,努力使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當前絕大多數公務員能做到遵紀守法,與人民群眾互相尊重、平等相待,但一些公務員對法律知識的了解還不夠深刻。通過學習習近平法治思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國家法律法規等相關理論,提升公務員的平等意識,使之在具體工作實踐中探索依法治國的新路。
三、黨的二十大報告中蘊含政府服務精神之合作意識
合作意識要求公務員充分認識政府與群眾的關系,了解黨的群眾路線的內涵,在工作中做到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維護群眾的權益。各級領導干部更要做到深入群眾,時刻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習近平總書記把群眾路線視為我們黨永葆青春活力和戰斗力的重要傳家寶。他不僅是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倡導者,更是群眾路線的踐行者。他總是把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程度、人民群眾衣食冷暖的解決程度、人民群眾的幸福程度,作為檢驗黨員干部是否履行為人民服務宗旨的標準,真正把群眾立場、群眾觀點、群眾路線落實在解決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衣食住行各個方面。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必須堅持人民至上,“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黨的理論是來自人民、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論,人民的創造性實踐是理論創新的不竭源泉。一切脫離人民的理論都是蒼白無力的,一切不為人民造福的理論都是沒有生命力的”。未來五年,我們在前進道路上必須牢牢把握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樹牢群眾觀點,貫徹群眾路線,尊重人民首創精神,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積極發展基層民主。完善辦事公開制度,拓寬基層各類群體有序參與基層治理渠道,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健全以職工代表大會為基本形式的企事業單位民主管理制度,維護職工合法權益。”
黨員領導干部應通過加強群眾路線的理論學習,學習領會合作意識及政府服務精神的相關理論,了解掌握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內容,學習群眾路線活動中涌現出的先進典型,積極總結各地開展群眾路線實踐活動的經驗,在具體工作實踐中探索走好群眾路線的新路。
四、黨的二十大報告中蘊含政府服務精神之責任意識
責任沒有“空窗期”。在其位盡其責,容不得絲毫懈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看一個領導干部,很重要的是看有沒有責任感,有沒有擔當精神。”擁有責任意識體現為一種為人民服務的行動自覺,以及沒有履行好職責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后果。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公務員責任問題,強調黨的干部恪盡職守的職責擔當,要求領導干部必須不斷學習,增強能力素質,擔當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責任,擔當起愛民的責任。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的工作還存在一些不足,一些黨員、干部缺乏擔當精神,斗爭本領不強,實干精神不足,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現象仍較突出等。對這些問題,我們已經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解決,今后必須加大工作力度。不斷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莊嚴歷史責任,必須堅持問題導向,我們要增強問題意識,聚焦實踐遇到的新問題、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黨的建設面臨的突出問題,不斷提出真正解決問題的新理念新思路新辦法。完善權力監督制約機制,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發揮政治巡視利劍作用,落實全面從嚴治黨政治責任,用好問責利器。“全面加強黨的紀律建設,督促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嚴于律己、嚴負其責、嚴管所轄,對違反黨紀的問題,發現一起堅決查處一起。”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了中國共產黨人肩負的歷史責任,指出了黨員領導干部要嚴負其責,要承擔不負責的后果。
樹牢責任意識,就是要樹牢為民用權的行政責任意識。黨員干部要認清自己干部和黨員的雙重身份,牢記自己人民公仆的第一身份和為民服務的第一職責,把群眾需要作為工作第一目標,把群眾滿意立為干事第一標準。通過認真學習領會責任意識及政府服務精神的相關理論,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統一思想、統一意志、統一行動,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轉化為堅定理想、錘煉黨性和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的強大力量,在具體工作實踐中探索履行責任的新路。
五、黨的二十大報告中蘊含政府服務精神之奉獻意識
奉獻意識就是要不求回報地熱愛為人民服務的事業并做到全身心地付出,把工作當成人民賦予的光榮職責來熱愛和完成,從為人民服務的工作中得到快樂。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對黨員干部政治品格、精神狀態和思想境界提出了新要求,指出不忘初心就是要切實做到忠誠擔當奉獻。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黨,必須堅持胸懷天下,必須有一支政治過硬、適應新時代要求、具備領導現代化建設能力的干部隊伍。選拔忠誠干凈擔當的高素質專業化干部,把到基層和艱苦地區鍛煉成長作為年輕干部培養的重要途徑。“增強干部推動高質量發展本領、服務群眾本領、防范化解風險本領,加強干部斗爭精神和斗爭本領養成,著力增強防風險、迎挑戰、抗打壓能力,帶頭擔當作為,做到平常時候看得出來、關鍵時刻站得出來、危難關頭豁得出來。”可見,我們需要的就是一支擁有奉獻意識的干部隊伍。
偉大的事業需要偉大的精神。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上,事不避難、義不逃責的決心和以身許國、無私奉獻的行動,支撐我們向著一個又一個目標勇毅前行。
六、黨的二十大報告中蘊含政府服務精神之利民意識
利民意識強調了公務員的工作目標指向,政府一切工作都要講求便民和利民,讓群眾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群眾利益無小事。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重視民生問題,他每年都到各地考察調研,落實解決民生問題,強調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抓民生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黨的二十大報告在總結過去五年的工作時指出,我們始終全力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集中力量實施脫貧攻堅戰。“我們堅持精準扶貧、盡銳出戰,打贏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脫貧攻堅戰,全國八百三十二個貧困縣全部摘帽,近一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九百六十多萬貧困人口實現易地搬遷,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我們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堅持動態清零不動搖,開展抗擊疫情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最大限度保護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積極成果”。十年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我們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續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
“為政之道,以順民心為本,以厚民生為本,以安而不擾民為本。”我們黨來自人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黨執政興國的最大底氣。必須始終不渝地以人民利益為最高價值取向,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始終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和價值追求,堅持一心一意為人民做事。
(作者:長春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高嘉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