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偉瑋
黨和國家機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重要的體制基礎,是黨治國理政的重要保障。黨的二十屆二中全會審議通過了《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黨和國家事業的戰略全局出發,在新時代新征程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舉措,體現了理論邏輯、歷史邏輯與實踐邏輯的辯證統一。
一、理論邏輯: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國家政權理論的自覺探索
國家政權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政治學說的基礎與核心,是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在政治學領域的集中反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和國家機構屬于上層建筑,必須適應經濟基礎的要求。經濟不斷發展,社會不斷進步,人民生活不斷改善,上層建筑就要適應新的要求不斷進行改革。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條普遍規律?!边@指明了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理論原理。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國家政權理論。
第一,增進了關于黨領導國家政權途徑的新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本質特征,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加強了黨對國家政權的領導。各級黨委在各個層級、對各個領域進行領導,實現對國家政權條塊職責的全覆蓋;同時,黨組在國家政權組織內部發揮領導作用,充分行使決策權,做到對國家政權組織內部重大事務領導的全面覆蓋;此外,黨中央決策議事協調機構負責相關領域重大工作的頂層設計、總體布局、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由相關行政機關承接其辦事職能。這一系列安排為黨領導國家政權提供全方位的保證。
第二,豐富了關于國家治理主體結構的新認識。國家治理要依靠國家機構,但國家治理主體卻并不能局限于國家機構的范圍之內。馬克思主義認為,國家職能的行使需要依靠整個政治系統,政黨及其所領導的政治組織的作用不可忽視,從國家治理主體全覆蓋的高度構建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整體布局,一體推進國家機構改革與黨中央機構、全國政協機構、群團組織改革,正是這一理論的具體發展和生動體現。
第三,形成了關于國家職能履行方式的新觀念。統籌國家職能行使主體,打破所謂的黨政界限,通過機構歸并、歸口管理、合署辦公、合并設立等具體的黨政組織整合形式,在一些領域由黨的機構統一行使國家行政權力、監察權力,實現黨和國家機構之間在體制結構上的深層嵌套,這種嵌套性是基于國家法律、黨內法規和歷史沿革固定下來的制度安排,進而形成了功能協同性,有利于國家職能更為集約、高效和穩定地履行。
二、歷史邏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必然選擇
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黨和國家機構的建設和改革。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進程中,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得以確立。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機構改革適應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各方面工作不斷深入的需要,推動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作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項重要任務,實現黨和國家機構職能實現系統性、整體性重構,為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提供了有力保障。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歷史脈絡伴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的歷史進程,展現出深刻的歷史邏輯。
第一,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內蘊于國家治理基本格局的歷史演進。國家制度是國家治理的根本依據和內核,國家治理的一切工作和活動都依照國家制度展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其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體系的優化和能力的提升始終伴隨著改革的需求,國家治理基本格局的歷史演進過程始終蘊含著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探索和嘗試。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使我國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在整體穩定的前提下得到組織、職能和運行等方面的調適,使我國國家治理得以穩步推進。
第二,黨和國家機構改革順應于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轉變的歷史要求。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在改革開放后進入了常態化調整階段,通過多次改革實現了從計劃經濟條件下的機構職能體系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機構職能體系的重大轉變。在這個過程中,黨的領導方式、政府行政方式、資源配置方式等涉及機構設置和職能體系的基本方面得到優化,不斷形成和發展成為符合國情并且充滿生機活力的體制機制。
第三,黨和國家機構改革融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歷史進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高度對黨和國家機構改革進行頂層設計。立足于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優化協同高效、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的原則,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都有了質的飛躍,在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中攻克了許多長期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事關長遠的大事要事,使機構設置更加科學、職能配置更加優化、體制機制更加完善、運行管理更加高效。
三、實踐邏輯:統籌和協調黨和國家事業戰略全局的客觀要求
黨的二十大對深化機構改革作出重要部署,對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意義重大而深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放在全面深化改革大盤子里謀劃推進的,是我們打的一次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性戰役。要用好機構改革創造的有利條件,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向縱深發展,以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新成效,推動開創全面深化改革新局面?!秉h和國家機構改革,不是為改而改,而是為了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推動黨和國家事業進一步發展,適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具有深刻的實踐邏輯。
第一,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有利于進一步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新時代新征程,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就是為了更好服務于這個中心任務,統籌黨中央機構、全國人大機構、國務院機構、全國政協機構,統籌中央和地方,深化重點領域機構改革,就是要適應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要求,適應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需要。
第二,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有利于進一步彰顯制度優勢。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多方面的顯著優勢,黨的領導是最大優勢所在。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推動人大、政府、政協、監察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人民團體、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在黨全面領導特別是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協調行動、增強合力。實際上是以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黨的領導體系,統領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黨和國家監督體系、政府治理體系、群團工作體系、武裝力量體系等各方面制度體系,這就通過最大制度優勢的發揮促進了國家制度整體優勢的進一步彰顯。
第三,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有利于進一步提升治理效能。通過統籌黨和國家機構設置實現組織結構的優化,使黨的領導對國家制度發揮統合作用具備堅實的組織基礎,重塑了國家治理的組織結構、變革了組織職能、再造了組織過程,充分釋放制度蘊含的治理效能潛力,使機構設置更加科學、職能配置更加合理、編制使用充分統籌、體制機制愈發完善。在更好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發展,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意義上,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大幅度提升了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實現了國家治理效能的整體提升。
(作者:吉林大學行政學院公共管理系主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雷? ?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