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國 崔明花
我省地處黃金玉米帶、黃金水稻帶,坐擁享譽世界的黑土帶核心區,人均耕地面積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倍多,山水林田湖草資源豐富。東部大森林、西部大草原、中部大糧倉,具有發展種植業、畜牧業豐富的資源優勢,為我省能夠成為國家商品糧生產大省奠定了堅實基礎。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實施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行動,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中小微企業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引導大型農業企業發展農產品深加工。”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農產品及其深加工和食品細加工產業為重點,打造全國人民的糧倉肉庫、中央廚房。”在扛穩國家糧食安全重任的同時,最大限度地發揮玉米資源豐富這一優勢和潛在的經濟價值,打造農業全產業鏈,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我省農業振興發展、產業興旺的根基。
雖然我省是農業大省、糧食大省,但不是農業強省、經濟大省。我省糧食人均商品量、人均調出量均為全國第一,年調出量全國前三,總產量全國第五。糧食生產貢獻雖大,但糧食增值加工轉化能力弱,地方財政收入缺乏稅基和稅源支撐,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受各方面因素影響,我省對糧食相關產業開發程度不夠,從而導致目前全省30個糧食主產縣,處于“產糧大縣、工業小縣、財政窮縣,農民增收滯緩”的狀態,靠出售原糧和初加工產品來維持運轉。2022年,我省農業總產值不足3500億元,而位居首位的山東省已突破萬億元大關;我省農民人均收入18134元,而全國農民人均收入達到20133元。
雖然我省是玉米生產大省,但不是畜牧業生產大省和強省。應當說,玉米不僅是“飼料之王”,也是糧食作物中產業鏈條最長的糧食品種,籽粒不僅可以用作食品、飼料和工業原料,而且大部分秸稈是肉牛、肉羊等草食性畜牧業發展必不可少的原料。作為玉米生產大省,我省玉米年產量和商品量、商品率在全國都名列前茅,玉米年產量位居全國第二,人均占有量全國第一,玉米秸稈年產量可達4500萬噸,但食糧型和食草型畜牧業發展并沒有進入全國的前10名,無論是耗糧大戶生豬常年出欄、存欄量及豬肉產量,肉雞和禽蛋產量,還是畜產品產量和大牲畜肉牛、肉羊飼養量都沒有進入全國前列。
雖然我省農業資源十分充裕,物產非常豐富,但不是全國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大省和強省。我省是全國的“大糧倉”,珍稀農特產品種類繁多,人參產量占全國60%、世界40%左右,梅花鹿養殖量占全國50%以上,中藥材、食用菌、林蛙等產品在全國享有盛譽,但由于這些農產品加工業精深加工不足,都是以“原字號”或“初字號”產品賣出去的。目前,我省農產品加工業和食品加工業這塊短板,已經與農業大省的地位不相匹配。我省食品加工業排位在全國20名左右,加工轉化率低于全國水平。農產品加工與農業產值比只有1.23∶1,低于全國2.3∶1的平均水平。
我省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之所以緩慢和滯后,主要源于缺乏強大的經營主體,沒能把產業鏈、價值鏈等現代產業組織方式引入農業,使得農業一二三產業脫節嚴重。農產品深加工程度較低,沒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產品和產業,大部分是以初級農產品和原料賣出去,造成農產品的品牌效應較差,沒有市場競爭力。如何發揮農業大省、玉米大省的優勢,發展鄉村產業,促進農村三產融合,實現鄉村振興和農民富裕,將農業大省變為農業強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這是我們當前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為此,我們要立足于省情,從歷史、現實和未來發展層面觀察我省農業農村發展,客觀認識我省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現狀,尋找出我省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滯后的癥結,研究分析其原因,以改革和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推進我省鄉村的全面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
破解我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瓶頸和困局的關鍵,就要建設好農業的全產業鏈,發揮“黃金玉米帶”作用,將玉米種植帶和畜牧養殖帶緊密結合,搶抓食物消費市場結構升級和國家在沿海地區、水網地帶禁養限養機遇,發揮我省人均耕地多,廣袤的黑土地有足夠的畜禽糞污消納承載能力這一優勢,利用豐富的玉米資源和秸稈資源,延伸產業鏈條,大力實施“玉米和秸稈變肉”工程、“富民強縣”工程,進一步發展畜牧業和農產品加工業以及食品精深加工業,用“四個蹄子”追趕“四個輪子”,把產業鏈留在縣城和鄉鎮,把價值鏈留給農民。
要落實好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已出臺的發展畜牧業的政策文件,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按照“以地定養”原則,在核定環境承載力的情況下,確定各地畜禽養殖規模和范圍,采取“小規模、大群體”形式,培育發展種養結合的養殖大戶,家庭農場,精準扶植中小養殖戶,將畜禽養殖業打造成為促進我省農民增收致富的富民工程,力爭“十四五”期間把我省打造成畜牧業強省。建設生豬、肉牛、肉羊、肉雞、白鵝養殖大鎮200個、專業村3000個、養殖大戶5萬個,把“玉米和秸稈變肉”工程打造成現代農業標志性工程。
要發揮農產品加工和食品精深加工業在三產融合中的核心作用。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好的地方,往往能夠激活一片區域、壯大一個產業、帶動富裕一方農民。因此,要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食品加工業,產地初加工向上游可以延伸至采收、種植甚至育種,向下游可以延伸至深加工終端產品。在產業鏈形成過程中,帶動貯運、銷售等配套產業發展,拓展鄉村多種功能和農業增值增效空間,有效打造農產品加工業帶動種植業、養殖業和服務業的新業態,形成產業鏈內效益最優的多主體利益聯結機制,實現糧食增產、農民增收、企業增效、地方增稅,達到全省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
要以建鏈、延鏈、補鏈、強鏈為抓手,打造農業全產業鏈。從“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破題,依托水稻、玉米、雜糧雜豆等優質糧食資源,大力發展谷物油料加工、畜產品加工、果蔬加工、中央廚房預制菜等糧食深加工和食品加工業。深度開發“原字號”,將農產品加工業重點向產糧大縣布局,優先支持產糧大縣、特產大縣、牧業大縣等就地就近加工轉化,發展產地初加工、食品加工、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充分開發利用本地農產品資源。讓糧食增值,變成食品,進廚房、上餐桌、裝口袋。同時,要加快落實政府出臺的促進農產品加工業加快發展的政策意見,落實稅費減免,用地、用電、人才等優惠政策,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推動產糧大省向產業強省轉型。利用5-10年時間把農業及農產品加工業和食品產業打造為萬億級規模,將我省的糧食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以此實現農業強省的目標。
(作者:李軍國,中共吉林省委黨校教授;崔明花,吉林農業大學副教授)
責任編輯/李?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