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鄉村建設是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村莊規劃作為鄉村建設的重要指南,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以貴州省貴陽市修文縣六屯鎮大木村為研究對象,從現狀概況、自然資源、人文歷史、產業發展入手,并總結大木村目前存在的問題,在明確村莊規劃定位和總體格局的前提下,從底線約束、生活宜居、產業發展、鄉村特色、實施保障五個方面提出大木村規劃設計策略,以更好地促進鄉村規劃與實踐工作的開展。
關鍵詞:鄉村振興;鄉村規劃;國土空間規劃;大木村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為鄉村建設發展指明了方向,明確了重點。在此背景下,鄉村規劃作為鄉村建設的前置條件,顯得尤為重要。各界對鄉村建設與規劃的研究迅速展開。張立等指出鄉村規劃是一個體系,并探討了其內在構建邏輯[1]。陳小卉等總結了國土空間體系下鄉村空間治理的內涵特征,并探討了江蘇鄉村地區的鎮村布局規劃和鄉村空間規劃體系[2]。馮旭等明確了鄉村空間規劃與治理的核心體系[3]。李開明等提出了優化鄉村空間規劃框架策略[4]。童俊等結合實際案例明確了底線思維在村莊規劃中的應用[5]。陳赟在分析旅游型村莊發展存在的普遍問題的基礎上,從規劃底數、發展策略等方面提出了旅游型村莊的發展路徑[6]。因此,研究鄉村規劃設計策略,對提升鄉村空間治理水平,保護鄉村生態環境,提高鄉村土地資源利用效率,激發鄉村活力,促進鄉村產業發展,提高農村生活水平,助力鄉村振興具有積極作用。
一、大木村發展現狀
(一)現狀概況
大木村又名“木頭寨”,因村內有幾棵千年古銀杏樹而得名,位于貴州省貴陽市修文縣六屯鎮,占地17平方千米,轄14個村民組。該村交通條件良好,距修文縣37千米。大木村東連開陽縣禾豐鄉,南接小木村,西抵長田村,北鄰全心村,風景秀麗,氣候宜人,至今仍保存著少數民族傳統習俗、大量的木質建筑和參天古樹。
(二)自然資源
大木村植被覆蓋率高達58%以上,氣候冬暖夏涼,現有林地1137.38公頃,占全域的66.75%,素有“天然氧吧”之稱。村內年平均氣溫為13.8℃,夏季室外平均氣溫為28℃,室內平均氣溫為25℃。每年夏季都有來自重慶、湖南等地的游客來此避暑。村里有湖1處,名為“金葉湖”。樹齡400年以上的古銀杏樹有3棵。
(三)歷史人文
大木村紅色文化豐富,是紅軍長征行軍路上的一個重要節點。村內保留了一處宣傳標語(大木紅軍標語),現已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20年,大木村被評為貴州省“最美紅軍村落”。該村布依族文化獨特,布依族人口占全村總人口的40%,現存布依族木建筑245棟。同時,村內保持著“六月六”等布依族文化活動,每逢節日,村內都會舉行篝火晚會、打糍粑、刺繡、斗雞斗鳥等民俗活動。2019年,大木村入選第三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四)產業發展
大木村的主要農作物有谷物、蔬菜等,主要經濟作物有獼猴桃、烤煙等,但整體產出不高。該村鄉村旅游規模已初步成型。依托紅色文化優勢和濃厚的布依風情,以及第三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等旅游資源,大木村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形成了“紅色大木”旅游、“大木金葉旅游度假村”品牌。2017年以來,該村在布依古寨的基礎上,新建或改建了15家星級精品客棧,吸引了不少游子返鄉創業,并且每年接待很多游客,使得游客可以在樹蔭下怡然自得地享受著鄉村生活帶來的慢時光。
(五)現存問題
大木村目前存在三方面的問題。第一,生態空間復雜,保護難度大。大木村內地形高差大,生態空間與其他空間犬牙交錯。第二,產業空間發展滯緩。大木村耕地碎片化程度高,抵抗自然災害能力弱,利用方式低效。全村以傳統種養殖業等為主,缺少規?;奶厣a業,并且旅游業配套設施不足。簡而言之,產業存在“一產產出不高、二產尚未起步、三產配套不足”的問題。第三,生活空間的基礎設施不完善,居住環境質量有待提高。部分農村住房建設粗放,存在非法占用耕地的現象,而且有些建筑樣式混雜;村域南北向聯系不便,部分道路年久失修。隨著游客和汽車數量的增加,村內停車場數量不足,公共服務設施無法滿足游客需求等問題日益突出。
二、整體規劃思路
根據大木村的現實情況與資源稟賦,確定“紅色大木綠享田園”的規劃定位:構建種植業高效精致示范村、紅色文化傳承示范村、布依文化傳承示范村,將大木村建設成為一個“有山有水有鄉愁,宜居宜游宜觀賞”的美麗村莊。在總體空間布局上,依托現有村莊肌理,以保護生態環境、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改善人居環境為基底,按照功能區域將村莊劃分為多個板塊,最終形成構建“三區一心多節點”的特色村落保護格局。其中,“三區”是指在田壩組、長坡組等區域構建“稻田+產業區”,在三組至二洞組區域構建蔬果旅游體驗區,在一二六組、四組等區域構建特色文化旅游區;“一中心”是指結合一二六組打造特色文化及公共服務中心(圖1);“多節點”是指結合各個自然村組資源稟賦,打造多個節點。
三、規劃設計策略
(一)底線約束:保護耕地與生態空間,落實底線紅線
耕地是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糧食自給自足的根本保障,而生態環境是一切發展的自然根基。鄉村作為耕地與生態環境主要的供給地理單元,更應將保護耕地與生態作為鄉村規劃發展最基本的前置條件。大木村村莊規劃依據上位規劃提出的永久基本農田和生態紅線保護任務,落實永久基本農田和生態紅線保護圖斑,將所有圖斑落實到具體地塊,納入村莊規劃用地布局,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基本農田保護條例》和《生態保護紅線管理辦法(試行)》分別明確其保護及利用規則。
(二)生活宜居:完善生活設施,改善人居環境
結合《貴州省村莊規劃編制導則(試行)》與大木村的現實情況,從道路交通、公共服務設施、市政基礎設施、宜居農房建設、鄉村景觀設計五個方面改善大木村人居環境。在道路交通上,由于大木村村域為南北狹長形,而且是一個合并村,共分為三大片區,南北交通聯系弱,因此可結合南北向道路走線,對其進行改造提升,局部拓寬,增設錯車位。在公共服務設施上,兼顧村民與游客需求,根據服務半徑,在村中心依托村委會增設圖書室、電商平臺與公共服務代辦點、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游客服務中心、農產品印象館等公共服務設施。結合各自然村寨分布位置,在兼顧服務半徑的前提下,優先利用閑置建設用地,設置集活動、停車、晾曬、交流等功能于一體的小型活動場地。在市政設施上,主要解決村內工程性缺水和污水排放問題,按照總用水量和自然村寨分布位置,提升改造四處飲用水池,優化管網布局。根據“大分散、小集中”的模式,對主要接納游客的一二六組集中進行污水排放,增設兩處地埋式污水處理池。其他自然村寨分散布置植草溝,以凈化生活污水。在宜居農房建設上,根據村民合理訴求,在不占少占耕地和優先利用存量建設用地的前提下,新增宅基地用地。同時,在建設新建筑時,引導村民以當地的石材、木材為主要材料,以黛瓦白墻為主色調,以布依族傳統建筑風格為主要建筑風格,點綴紅色符號,反映紅色文化,并將建筑層數控制在三層以內。在鄉村景觀設計上,結合村內古樹、河流,添加村莊特有材料及物品打造微型休閑空間,可使用當地材料結合爬山虎、薔薇等藤蔓植物進行立體綠化,并使用當地材料及本土植物進行庭院美化。
(三)產業發展:明確一二三產定位,推動產業升級
考慮到大木村村域范圍廣、村民組布局分散、耕地資源豐富,以及旅游資源有限,全域發展旅游并不現實。規劃將一產確定為主導產業,二產確定為延伸產業,三產確定為特色產業。在一產上,以優質水稻、特色蔬菜和水果為主要發展方向。首先,根據耕地質量分布情況,在田壩組選擇集中連片的耕地,實施“旱改水”和宜機化耕作工程,建設高標準農田。其次,在五組對劣質耕地進行提升改造,對零星分布的耕地進行化零為整,建設韭黃種植基地,培育韭黃等特色蔬菜,并對胡子田的獼猴桃老果園進行升級改造,提升水果產量與品質。在二產上,主要發展水果采后分揀,包裝以及預冷商品化處理,高品質稻米加工和包裝、四糧酒加工等,并在胡子田組和五組分別設置水果和蔬菜分揀及冷庫中心。在三產上,結合一二六組的閑置建筑、園地等資源,建設紅色文化旅游基地、庭院經濟體驗基地、采摘體驗百果園、油菜花田景觀、美食體驗街、摸魚抓蝦童趣園、大木農產品印象館、大木茶莊、特色民宿基地和客棧等,發展集紅色文化與布依族文化于一體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
(四)鄉村特色:傳承布依族文化和紅色文化,激發鄉村活力
大木村作為紅軍長征路上的一個重要節點,其歷史遺存大木紅軍標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措施缺乏,保護紅線缺失,周圍建筑風貌不協調。規劃按照大木紅軍標語所在建筑向外退3米劃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線,并按照標語位置視線范圍內的建筑與道路的用地界線劃定其控制范圍線。規定控制范圍線內建筑形態、高度、色彩等必須與大木紅軍標語所在建筑環境相協調。此外,在現有的紅軍文化廣場設置文化長廊,布置紅軍行軍歷史宣傳欄,為村民和游客提供休憩場所。規劃對金葉湖實施生態修復,整治湖水水源,提升改造環湖步行道。同時,規劃劃定銀杏古樹的保護范圍線,并設專人對其維護。在銀杏廣場上,增設具有休憩功能,而且與布依族人民生活和銀杏樹相關的環境小品,為游客與村民提供休閑空間的同時,宣傳布依族文化。在廣場的西南角利用閑置建筑改造紅色記憶館,陳列有關大木村的紅色文化與布依族文化的物件,呈現村內紅色文化與布依族文化。
(五)實施保障:構建重點項目行動計劃,開展信息化建設
結合大木村實際情況,對村莊近期規劃進行重點安排。規劃從道路交通、公共服務、市政基礎、農村住房、環境衛生、產業發展、組織建設七方面明確近期建設項目實施安排,并明確每個項目的建設性質、建設規模、具體建設內容、建設年限、財政投入、牽頭部門,以明確相關部門責任,確保村莊近期規劃實施能夠落地。此外,開展村莊規劃信息化建設,形成大木村村莊規劃數據庫,將其納入縣級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中,實施動態檢測,對違規建設進行及時預警,并對村莊規劃成果進行動態維護。
四、結語
村莊規劃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在新時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時,要對村莊的土地資源開發進行更加精細化和科學化的規劃。本文以貴州省貴陽市修文縣六屯鎮大木村為研究對象,在梳理村莊現狀的基礎上,總結村莊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明確大木村“紅色大木綠享田園”的發展定位,構建了“三區一心多節點”的特色村落保護格局。同時,從底線約束(保護耕地與生態空間,落實底線紅線)、生活宜居(完善生活設施,改善人居環境)、產業發展(明確一二三產定位,推動產業升級)、鄉村特色(傳承布依族文化和紅色文化,激發鄉村活力)、實施保障(構建重點項目行動計劃,開展信息化建設)五個方面提出了大木村村莊規劃設計策略,以為鄉村振興背景下的村莊規劃建設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張立,李雯騏,張尚武.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建構鄉村規劃體系的思考:兼議村莊規劃的管控約束與發展導向[J].城市規劃學刊,2021(6):70-77.
[2]陳小卉,閭海.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建構下鄉村空間規劃探索:以江蘇為例[J].城市規劃學刊,2021(1):74-81.
[3]馮旭,王凱,毛其智,等.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下的鄉村空間規劃方法:基于規劃與治理的一體化視角[J].城市規劃,2022(11):21-31.
[4]李開明,岳麗瑩,李開順.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下鄉村空間規劃框架的優化策略[J].規劃師,2020(24):28-34.
[5]童俊,黃銀,肖運來,等.基于底線思維的鄉村規劃策略探討[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21(5):98-107.
[6]陳赟.新時代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下美麗鄉村規劃探析:以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玉泉鎮李官灣村為例[J].城市建筑空間,2022(2):201-203.
作者簡介:
馮德懿,碩士,貴陽市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工程師。研究方向:城市更新、鄉村規劃、城市信息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