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健
習近平總書記在《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中指出,“有的對待上級部署囫圇吞棗、斷章取義,執行上級決定照本宣科、等因奉此,或者照貓畫虎、生搬硬套”。那么,總書記提到的“等因奉此”要如何理解呢?
等因奉此,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等因”和“奉此”都是舊時公文用語,“等因”用來結束所引來文,“奉此”用來引起下文。“等因奉此”借指例行公事的文牘或官樣文章。
等因,等是多數的概稱,因是原因,等因即等等原因。公文起草重視依據,論事有因,行文有據,凡所引述內容都是因。等因緊接在引用的上級機關或同級機關來文之后。
奉此,奉是遵奉,此是代名詞,指上級機關來文,奉此即遵奉上級來文,語氣上承上啟下。奉此屬于重述,有時可省去。奉此接等因之后,用于上行文。接等因之后的還有準此,用于平行文。另外,有接等情之后的據此,還有與奉此相近又含感激之意的蒙此。
“等因奉此”的使用語境
等因奉此,作為公文用語,在明朝時已使用,清朝和民國公文中較常見,隨著使用越來越多,后來逐漸成為形式主義、文牘主義、官樣文章、例行公事等的代名詞。
比如,清人牛應之《雨窗消意錄》就有“書齋關閉似牢囚,日夜昏忙敢自由。喚訊催提何日了,等因奉此幾時休”這般埋頭案牘的慨嘆。馮玉祥《我的生活》中記載:“我在陜督任內,最感不合理的一事,就是看公文。每天早晨起來,案子上便擺著二三尺高的‘等因奉此’的公文。這些文件表面上堂哉皇哉,其實百分之九十都是無關重要的例行公事。”20世紀40年代出版的陳白塵諷刺喜劇《后方小喜劇》中有一部獨幕劇《等因奉此》,寫的是一個后方城市的小機關里,一片渾渾噩噩的景象。突然傳說上級派人前來視察,于是上上下下亂作一團。由于剛粉刷好的墻上少了一塊“禁止小便”的牌子,于是科員擬稿,科長、秘書長、局長層層審稿,洋相百出。
清除“等因奉此”的虛火
等因奉此,是文風問題,更是作風問題。突出表現就是等、因、奉、此。
等,有等級、齊等、等同、等待之義,表現為官僚主義的等級觀念,脫離實際,用本本去“齊等”一切;在執行上級決定時生搬硬套、上下“等同”一般粗;工作上事無巨細,層層審批,消極應付、推諉扯皮。因,即因循守舊,不思變革,搞經驗主義、拿來主義,過度依賴固有路徑,拘泥于老經驗、老辦法、老措施,不能因時因地因人因事而制宜。奉,有奉承、奉持之義,喜歡奉承拍馬,表面忠誠,對上吹吹拍拍、曲意逢迎,對下吆五喝六、橫眉豎目,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不看實際情況,一味奉持所謂上級規定,把規定當作金科玉律。此,止也,作風不進步,工作只能止步于此,不解決實際問題,只是文來文往,搞“公文旅行”,如鄒韜奮在《抗戰以來·對保障人民權利的再呼吁》中所寫:“否則豈不仍是‘等因奉此’的一紙公文在老爺們的桌上轉來轉去?”
“等因奉此”不可因,更不可奉。破除“等因奉此”的虛火,離不開一個“實”字。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要真抓實干,務實功、出實招、求實效,對當務之急,立說立行、緊抓快辦;對長期任務,一張藍圖繪到底,滴水穿石,久久為功。如此實干,方可跳出等因奉此的窠臼,才能在干事中興業興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