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員對于某一個特定時間所指定的某一種書,都是按著那書的內容和同組中最低程度的學生的能力而定的。倘若自己的讀書能力,可以不要那么多時間讀完,盡可不守那指定的時日——把時間抽出來,去做別的功課。例如某書,教員原定的是兩個學周看完;現在我只要一周,或五天看完;那么,我便可在這一周或五天,把《讀書錄》做起;余時,自去研究別的學問(但至多不得逾過教員所指定的定期)。
“看完”的標準,以自己對于那書的內容,有明白的了解為準。不要模糊地走馬看花,以為從頭看到了尾,看了一遍,便算看完。倘若你這樣模糊地敷衍塞責,雖然做了一個亂七八糟的《讀書錄》……你自己還是一點益處也得不到的。
看書時,應當另備一個抄本,將——
一、不認識的字和不懂得意義的單字或名詞;
二、不了解的文句;
三、不知道的史事(典故);
四、不明白的理論和條理,隨手抄下。……自己不知道應該在哪里去參考的,可請教員逐條指出參考書名,仍然由自己去翻閱搜尋。實在找不到了,或是雖然找到了而還是不了解時,才可要求教員直接解釋。總之,總要盡自己的力量先去作業,不到萬不得已時,決不假手教員——以期培養我們將來獨立研究,或作教師去指導他人的能力。
——蕭楚女《中學國文修學指導》
【摘自李杏保、方有林、徐林祥主編《國文國語教育論典》(上冊),語文出版社201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