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宏
對于個體而言,語言變,意味著內容變;對于雜志而言,“變遷了形式,就變遷了內容”。
本刊2023年的改變,首在欄目的增設?!靶侣劤霭鏄I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與實踐”一欄,首次推出三篇力作,從不同方位就一個主題予以闡述。常設欄目之外,非常設欄目適時設置,既體現刊物順應時代的靈便性,又力圖學術指導實踐的前瞻性。
還有一個變化,即新LOGO的啟用。其取形為方勝紋,即兩個正方形疊加的構圖,寓意本刊所涉編輯出版與新聞傳播兩個學科,又寓作者與編者、編者與讀者的社會關系,以直觀的視覺圖形,旨在抽象表達一個平等互融、淬煉優化、整合梳理、潤色提升的標準體系。色彩方面,取自創刊號封面的兩種色彩,具有鮮明的年代辨識,一冷一暖,具有顯著的年代特征,代表著創刊之初的理想與理念。視覺形式強調視覺特質與內在能量,形式美的進一步推進,便是抽象美。抽象也是人類認識世界、表達思想的一種基礎語言。組合式抽象,注重視覺形式與造型結構的流動性、連貫性,韻律感極強,且具表現力。
評價前一年所刊文章的質量,似乎為期尚早,卻是一個年度總結時,不得不面對的難題。沙里淘金,湮沒無聞者多,不是學術發展太快,而是尚未摸清發展的脈搏。學術的偉大與尊嚴在于思想,思想者不老。學術場域的構建,需要思想場域的支撐,學術期刊在其間的作用,是為之營造一個孵化的出版場域。面對建制微小的編輯部,何能以一當十?廣開風氣不可少,首先成為傾聽者,而非指點者。入乎其內,專為學術行役,故有生氣;出乎其外,不為個人張本,故能高致。編輯隊伍建設重在提升自身素養,不升即降,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
疫情是編輯工作之外,不得不提及的話題,三年來的影響自不必說,尤其2022年以來,干擾多多,或編輯人員染疾,封困在家;或印刷發行誤期,延遲在途。好在陰影漸去,曙光又現。伴隨著春柳春花春光,這個春天已經到來。土無萊蕪,人敦本業,我們又該下地干活了,天時第一,地利第二,田制第三,播種第四,耕治第五,灌溉第六,糞壤第七,占驗第八,紙上耕耘與田間勞作,素無區別。
疫情中的陪伴,與疫情后的振翅,同等值得敬重;疫情中的堅守,與疫情后的蛻變,一樣令人神馳。作為一家有著四十多年歷史的學術期刊,默念平生,最擅長者莫過于從長計議,靜待其變,當然也不懼受錘,不懼起伏波折。筮不過三,一切終將過去,一切終將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