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俊怡
【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理清小說內容,體會文章“三”的敘事結構的妙處;
2.提升思辨能力,辯證思考“我”對貓的情感;
3.開展能動學習,關注主題的多元角度。
【教學流程】
一、激趣導入
師:喜歡貓的請舉手。(大部分學生舉起手,教師同步播放有關小貓的視頻。)
師:大家很有愛心。不過,有一位作家卻在他的小說結尾說“自此,我家永不養貓”。這是什么原因?讓我們走進鄭振鐸的《貓》。
二、為小貓設計鏡頭,了解它們的形象
師:全文寫了三只什么樣的貓?請跳讀全文,勾畫出描寫三只貓的外形、性格、生活情境以及“我們”對其情感的語句,并為小貓設計特寫鏡頭。
(PPT出示常見景別分類:遠景、近景、特寫。)
生:第一只貓有花白的毛,很活潑,像帶著泥土的白雪球。
師:這是特寫。如果把鏡頭拉遠,還有哪些景和人可以入鏡?
生:“我”和三妹。三妹在拿一條紅繩逗貓,“我”躺在躺椅上微笑著看他們。
師:你讓我們感受到生命的鮮活與快樂。第二只小貓呢?
生:我要先給它一個特寫鏡頭,拍它渾身那黃色的毛;然后拍它在園中捕捉蝴蝶的場景,這個鏡頭是遠景;最后拍三妹把它抱在懷里的場景,這個鏡頭是近景。
師:第三只小貓呢?
生:它毛色花白,不活潑,不像別的小貓那樣喜歡玩游,而是很憂郁。后來,它的毛還被燒脫好幾塊,更覺難看了。
師:你展現了小貓的外貌,那么短片如何拍攝?
生:它趴在寒風里,很孤獨,很無助。三妹把它領養進來,但它獨自趴在角落里,不跟三妹玩。
師:誰把它帶進來的?
生:張媽。
師:它來到“我”家時是什么姿態?
生:蜷伏。
師:文中為什么兩次寫到它蜷伏的姿態?
生:它渴望得到家人的信任和關愛。
師:這樣一只一直蜷伏著的可憐的小貓,為什么“我們”不喜歡它?除了它不好看,憂郁,懶惰,還有別的原因嗎?大家可以看看三只小貓的來歷。
生:前兩只小貓都是“我們”要來的,第三只小貓是自己跑來的,所以我們不重視。
師:是的,第三只小貓是流浪貓。對于輕易得到的事物,我們反而不珍惜。
三、聚焦文章“三”的敘事結構,初步體會作者情感
師:本文寫了關于三只貓的三個故事,作者借助“三”的行文藝術把小貓寫活了。你還讀過哪些設計了三個故事的文章?
生:三打白骨精、三調芭蕉扇。
師: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生:使故事更有趣,人物的形象也更鮮明豐滿。
師:是的,使抒情主體的形象更豐滿。“我”家三次養貓的結局有什么共同點?
生(齊):都亡失了。
師:對于它們的亡失,“我”都很難過。請大家找出每只貓亡失后表現“我”難過的語句。
(生答,略。)
師:前兩只貓似乎是可以替代的。那么第三只呢?
生:我對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兩只貓的亡失,更難過得多。
師:重讀哪個字?
生:更。
師:“更”強調了小說的重點是?
生(齊):第三只貓。
師:它怎么會成為殺鳥兇手?
生:它常常跳在桌上,對鳥籠凝望著,很有嫌疑。并且死掉的鳥看著像和貓搏斗過。
生:它不見了,真是“畏罪潛逃”了,我以為。
師:這是什么句式?
生:倒裝。
師:為什么用倒裝句?
生:暗示了是“我”的主觀臆斷。
生:大家找到它后,嘴里好像還在吃著什么。
師:有一個詞注意到了嗎?
生:好像。
師:表明什么?
生:并不確定。
師:可“我”面對并不確定的證據卻說“于是貓的罪狀證實了”?!坝谑恰敝刑N含什么情感?
生(齊):自以為是。
師:可后來“我”發現“我們”錯了,了解真相后,作者傷心、懊悔、愧疚。那么當初作者為什么那么武斷?
生:因為作者本就不喜歡第三只貓。
師:“我也悵然地,憤恨地,在詛罵著那個不知名的奪去我們所愛的東西的人?!蹦敲矗埍粖Z去的是什么?
生:生命、溫暖。它蜷伏在“我們”足下,渴望被愛。
……
師:奪走貓所愛的那“不知名的”又是什么?
生:是人的妄斷、暴怒、虐待。
師:本文是鄭振鐸為人生而創作的系列小說之一,貓的亡失是鏡子,折射著人性變化的軌跡,比貓的亡失更讓人難過的是溫暖、信任、尊嚴的亡失?,F在再看,“我”和家人真的愛貓嗎?
生:家人更愛乖巧、活潑、漂亮的貓,只是想讓貓帶給他們歡樂,這種情感是自私的。
師:愛是一種能力。真正的愛,是無條件的接納與包容。很遺憾文中的“我們”都沒有做到,這里有文人的自我剖析與反省。
四、借助配角設計問題,理解作者創作意圖
師:文中只提到了三只貓嗎?還有其他角色嗎?
生:還有一只黑貓和一對芙蓉鳥。
師:現在請大家圍繞黑貓和芙蓉鳥設計問題,組內進行探究。
生:我們討論了芙蓉鳥的作用。作者借芙蓉鳥之死引出這樁冤案。
……
師:希望大家在研究它們的作用時,讓自己的思維再往深處走一走。
生:我們組討論的是,為什么養前兩只貓的時候不買鳥?是不是因為前兩只貓帶給我們足夠的快樂,所以沒有想過再去養別的動物?
師:如果養前兩只貓時,鄰居突然上門說“你家的貓最近總來看我家的鳥。今天我家的鳥突然死了,一定是你家的貓干的”,作者會是什么反應?
生:作者會說“這一定不是我家貓干的。它這么可愛,怎么會吃鳥呢”。
師:感情的親疏會影響人們對事物的認知。希望我們學會理解、包容,懷著一顆慈悲之心。讀完全文,老師腦海中第三只貓蜷伏著的身影揮之不去。它面對不公和虐待,渴望得到關愛與溫暖。這貓代表的其實不就是當時的人嗎?
(PPT出示鄭振鐸的創作背景。)
師:你讀出了什么?
生:當時的社會是黑暗、專制、積貧積弱的,鄭振鐸在黑暗中主張公道、民主、博愛。文章里的貓就是當時的人,面對暴行,他們沒有能力抵抗。
師:是的,作者寫貓就是在寫人。即便“貓的罪狀證實了”,但作者內心的火焰并未熄滅。他帶著人們走向復蘇與覺醒,尋覓那份溫暖、信任和尊嚴。課后,同學們可以閱讀夏丏尊的《貓》、靳以的《貓》、王魯彥《父親的玳瑁》相關選段,揣摩貓的心情和人的感情。
【教學反思】
能動學習是指學生主動思考、積極參與課堂活動,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方式。本課重在培養學生的探究力、思考力,促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走向能動學習。
筆者創設了生活化的情境,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第一個學習任務是為三只貓“拍攝”視頻,學生帶著任務主動走進文本,在熱烈的學習氣氛中了解了三只貓的來歷、外形及性格。學生增強了能動學習的動力,學習自然而然地發生。
接下來,筆者引導學生圍繞具體問題深入思考,從而獲得更有個性、更有價值的學習成果。能動學習的主要表現是學生能表達出對文本的個性理解。而小組合作學習能使學習動前有能、有動之能、有能可動。在探究主題時,筆者引導學生自主研究黑貓和芙蓉鳥的形象,把問題設計權、評價權交給學生,通過多個思辨性問題,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處。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高新區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