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潔
在生物學教學中融入科學史,以史為鑒,能夠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社會責任是學生的核心素養之一,生物學教師應深入理解其內涵,將社會責任的培養落到實處,滲透到每一節課中。下面筆者以蘇教版生物學教材八年級下冊“傳染病”為例進行分析。
一、教學內容分析
“傳染病”是蘇教版生物學教材八年級下冊第二十五章第一節的內容,對第三節的免疫調節有鋪墊和引導的作用。本節課主要內容是區別傳染病與非傳染病,了解傳染病的病因及預防傳染病的三項基本措施。本節的難點是了解傳染病的病因、傳播途徑和預防措施。
二、教學設計思路
自從人類出現,傳染病就如影隨形,無時無刻不對人類社會構成重大威脅,而且這種威脅并不因為人類文明和生產力的高度發展而稍有削弱或消失。對傳染病的控制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醫學問題,更是關系到如何保護人類文明延續、 保證社會健康發展等重大問題。本節課以時間為主線,講授古代和近現代人們是如何與傳染病作斗爭的以及未來人們應怎么做。
三、教學過程
1.與傳染病作斗爭,尋方法(古代)
筆者首先播放古代人們為了祛除傳染病,請薩滿巫師作法,求取除疫病符的視頻導入新課。視頻展示了因河水受到病原體的污染,大量村民死去,引起了村民的恐慌。村長請薩滿巫師作法祛除疫病,巫師把傳染病的發生歸因為不順應天道。然后,筆者請學生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接著,筆者出示各朝代關于在面臨傳染病時采取的措施。學生分析資料,找出古人在與傳染病的長期斗爭中積累了哪些寶貴經驗。
【設計意圖】以古代巫師作法導入教學,讓學生了解古人遇到傳染病時的處理方法,為“傳染病”的引入創設情境。學生通過討論巫師作法和畫符能否祛除疫病,辨別偽科學。筆者嘗試引導學生從資料中總結古人與傳染病作斗爭的方法,培養學生分析、解讀資料的能力。
2.與傳染病作斗爭,找真相(近現代)
筆者首先介紹了法國科學家巴斯德(第一位把傳染病與微生物聯系在一起的人)和德國科學家羅伯特·科赫(細菌學之父)。在十九世紀后半葉之前,人們普遍認為疫病不可能由一個人或動物直接傳染給另一個人或動物。在上述科學家提出自己的觀點時,遭到了其他科學家的質疑與抨擊,但他們仍然能夠沉下心來做研究,為傳染病找到真兇。
接著,筆者讓學生體驗“音樂傳娃娃”的游戲,學生分成兩組,一組拿一個沾滿面粉的布娃娃待命,另外一組拿一個干凈的布娃娃,音樂響起時,以 S 形傳布偶,以此模擬傳染病的傳播。游戲結束后,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書本并回答筆者提前準備的問題串,讓學生了解傳染病流行的三大環節以及阻止傳染病傳播的方法。筆者適時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如果班上有同學得了流感,你會怎么做?
之后,筆者展示了科學家顧方舟(“糖丸”的發明者)和陶其敏(中國“乙肝疫苗之母”)的相關材料。
【設計意圖】在與傳染病的斗爭史中,無數科學家致力于研究攻克傳染病的方法,并為之奮斗一生。通過為學生樹立科學家典型,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與責任意識。以傳布偶的游戲來模擬傳染病的傳播,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完成游戲。結合游戲,筆者出示了精心設計的問題串, 采用問題串的形式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自我構建知識。
3.與傳染病作斗爭,想對策(未來)
筆者首先引入社會熱點:據報道,2019 年以來美國已經出現幾百例 麻疹病例。麻疹是一種呼吸道傳染病,傳染性極強,兒童為易感人群。但早在 1961 年科學家就已成功研制出麻疹疫苗,還相當有效,為什么麻疹會卷土重來?最大的原因是很多家長陷入了“疫苗猶豫”。家長擔心疫苗的安全性,英國一名醫生在《柳葉刀》權威期刊上曾發布文章說接種麻疹疫苗會引發自閉癥,文章一發表,英美等國的疫苗接種率立刻大幅下降。隨后醫學界發現,文章作者的研究有明顯的漏洞,結論是站不住腳的,《柳葉刀》隨后撤下這篇論文,但打了麻疹疫苗會得自閉癥的錯誤觀念像病毒一樣在人們的意識里扎了根。筆者讓學生討論,并進行角色扮演:假如你是陷入“疫苗猶豫”的家長,你覺得政府和疫苗生產商應該怎么做,才能使你安心給孩子打疫苗?
【設計意圖】筆者引入社會熱點 (美國麻疹卷土重來),讓學生運用習得的科學知識,參與個人與社會事務的討論,做出理性的解釋與判斷,辨別偽科學。
四、教學反思
1.創設真實的歷史情境,引發學生理性思考
本節課以人類與傳染病的斗爭史為主線,展現給學生真實的歷史情境。通過教學讓學生感受到身上肩負的使命,現在更需要認真學習,打好基礎,將來積極運用生物學知識造福人類。
2.樹立榜樣,發揮示范引導作用
在人類與傳染病斗爭的過程中,涌現了一大批科學家,他們默默無聞,兢兢業業,遇到問題迎難而上。筆者在教學中用榜樣人物的高尚品質來影響學生的思想、情感和行為。
3.引入社會議題,學生角色扮演
筆者引入社會議題,嘗試讓學生用科學知識進行判斷和解釋,從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體驗他人的行為,增進自己的責任感。
4.責任擔當,宣傳健康的生活方式
學生不僅要學會對自己負責,更要學會對他人負責。筆者讓學生嘗試運用生物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現實問題,保護身邊的人。學生也可盡自己的責任做好宣傳,為社會出力,做一個有擔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