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華
摘 要
教師進行閱讀教學時,要注重“以學生為中心”,遵循教材功能,致力學生發展,尋找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基本點,提升學生思維能力的增長點,引發學生價值體驗的共鳴點,挖掘教材的育人價值,實現學生的知識進階、情感認同和價值提升。
關鍵詞
以學生為中心 閱讀教學 初中
語文課程是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載體,有利于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小說是語文課程中的重要內容,長期以來,以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吸引學生,以強烈真摯的情感塑造學生,以平實質樸的語言表達啟發學生。初中階段是學生智力發展和個性成長的重要階段,教師要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充分挖掘小說的主題內涵和育人價值,通過多樣化的小說閱讀教學策略,優化小說課堂教學方式,實現學生的知識進階、情感認同和價值提升。
一、遵循教材:從讀好“這一篇”走向讀懂“這一類”
《驛路梨花》是初中小說閱讀教學中的重要一篇,也是七年級教材中中華傳統美德單元的代表性文章,對初中生學習小說具有先導性和基礎性作用,更有凈化其心靈、塑造其品德的作用。初中小說閱讀教學有三個基本任務:一是文本解讀,指向知識本位,要讓學生讀懂“這一篇”,了解這一篇小說講述了什么故事,作者在什么情況下寫了這個故事,為什么要寫這個故事,想要傳遞什么樣的思想;二是指向能力本位,讓學生由讀懂“這一篇”,學會抓住小說閱讀的關鍵三要素,掌握小說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獲得小說主題教育或者情感體驗,從而會讀“這一類”;三是指向素養本位,引導學生從同類文體中挖掘共性,構建知識體系,最終指向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發展。
二、致力發展:從“文本進入”走向“情感浸潤”
1.基于文本特點,尋找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基本點
“以學生為中心”的閱讀教學要求教師關注學生的內在需求,喚醒其自主探究的興趣和欲望。小說的情節往往充滿懸念、一波三折、引人入勝,《驛路梨花》一文更是很好地體現了這些特點。筆者在課后思考探究部分布置了這樣一道題:“本文構思巧妙,層層設置懸念和誤會,使故事情節一波三折,請你結合課文內容分析這種寫法,說說其表達效果。”這篇文章的主要懸念是“小茅屋的主人究竟是誰”,另外,作者還設置了多處懸念,同時不斷地產生“誤解”,但是這些“誤解”并不讓人感到重復和啰唆,因為這些“誤解”與人物的性格和氣質差異有關,有利于呈現這些人物鮮明的形象特征。學生在懸念和“誤解”中被激發出強烈的閱讀興趣,一步步深入探究文本。
2.基于核心素養,尋找提升學生思維能力的增長點
語文課程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關注“情感浸潤”,也強調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驛路梨花》文章情節較為簡單,對學生來說理解并不難,那么設置促進思維提升的問題就更重要。“小茅屋的主人是誰?”這個問題貫穿文本始終,學生不難找出“這間小茅屋是由解放軍叔叔蓋的”這個答案,但其實很多人都作出了貢獻。筆者再次拋出前面的問題,請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后回答。學生們深入探究,最后得出結論:只要無私奉獻、助人為樂、淳樸熱情,就能成為茅屋的主人,人人都可以是小茅屋的主人!
在這樣一個“閱讀文本—產生問題—解決表象問題—深層思考—領悟內涵”的思維過程中,學生聚焦語言文字的魅力,鍛煉了思維能力,提高了核心素養。
3.基于時代特征,尋找引發學生價值體驗的共鳴點
學生解讀文本,是一個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的過程。小說是建立在現實基礎上的虛構作品,那也就意味著小說的創作來源于作者的現實生活體驗。作品是作者內心的傳聲筒,表達的是作者內心的情感和對時代精神的理解。學生理解小說,也會帶上自己的生活體驗。學生學習《驛路梨花》這篇文章,會因為所處時代不同,對“雷鋒”這一人物形象,只能從媒介上了解,但不能真正理解其作為意識觀念的符號意義。“雷鋒”不僅是一個人的名字,更是一種助人為樂的精神符號。教學時,教師要注重建立不同時代之間的聯系,盡可能與學生的時代和生活勾連,觸發學生的動情點,引發心靈的共鳴,給學生以審美感染和思想震撼。教師首先帶領學生認識“雷鋒”這個人,讓學生說說自己對雷鋒的了解以及對雷鋒精神的理解;其次,引導學生認識新時代的“雷鋒”群體,讓學生說說新時代哪些人具有“雷鋒精神”;最后,引導學生思考個人應該如何學習“雷鋒精神”,如助人為樂、勇于奉獻、拾金不昧、投身公益,培養家國情懷。
初中小說閱讀教學要注重“以學生為中心”,從學生的個性成長和育人價值出發,深入挖掘文本的特點,讓學生由讀懂“這一篇”走向讀懂“這一類”,實現知識進階、情感認同和價值提升,讓學生的心靈和情感得到滋養,最終指向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中小學教師研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