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詠梅
統編版語文教材第五冊第五單元是習作單元,也是統編版教材首次出現習作單元,以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的“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為人文主題,具體落實兩條語文要素:一是體會作者是怎樣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二是仔細觀察并把觀察所得寫下來。單元第一篇精讀課文是《搭船的鳥》。它是我國著名作家郭風的一篇散文,以一個孩子的口吻寫“我”乘船去鄉下外祖父家的途中看見一只彩色的小鳥站在船頭,隨后又捕捉到這只小鳥捕魚的情景,描寫翠鳥的美麗可愛,筆法樸素、清新,具有純真明凈的童趣。文章不足300字,是三年級學生習作的好范本。然而,有些教師在圍繞“仔細觀察,把觀察所得寫下來”這一習作要素開展教學時往往容易“用力過猛”。近期,筆者有幸聽到江蘇省特級教師姜樹華執教這篇課文,令人如撥開云霧,眼前一亮。
一、以童眼觀察,學簡練表達
這篇課文的第二自然段對翠鳥外形描寫的教學,很多教師遵循以下流程:一是找一找作者寫了翠鳥的哪些部位;二是說一說是按什么順序寫的,幾番引導后,學生說出“由整體到局部”;三是比較作家菁莽寫的《翠鳥》一文里描寫外形的文字,讀一讀有什么不同。學生不難發現,《翠鳥》一文中對翠鳥外形的描寫更為詳細。教師最后小結,要求學生也要像這樣細致地觀察。筆者連續聽了好幾節課例,教師無一例外地采取以上幾個步驟,便產生了這樣的疑問:作者寫得簡練的實質,真有這么簡單嗎?文中的“我”第一眼看到小鳥,是在大雨停止后,猛然間發現船頭的鳥,于是就有了課文第二段的描寫,也是“我”初次遇見小鳥時的印象,可謂是“我”的真實生活場景的再現。姜老師是這樣教學此段的。
(一)第一步:聽讀,感知作者初遇小鳥的印象
1.加上表示顏色的詞
姜老師朗讀,屏幕出示“我看見一只( )的小鳥站在船頭,多么美麗??!它的羽毛是( )的,翅膀帶著一些( ),比鸚鵡還漂亮。它還有一張( )的長嘴?!彪S后括號里顯示學生口頭填入的詞語,使這一自然段完整呈現——“我看見一只(彩色)的小鳥站在船頭,多么美麗??!它的羽毛是(綠色)的,翅膀帶著一些(藍色),比鸚鵡還漂亮。它還有一張(紅色)的長嘴?!?。
師:(留下表示顏色的詞在屏幕上)誰能從中選一個“小組長”?
生:彩色。
師:彩色還包括哪些顏色?
生:黃色、粉色、白色等。
(屏幕顯示:彩色——綠色、藍色、紅色 ……)
2.加上表示身體部位的詞
姜老師在屏幕上出示“我看見一只彩色的小鳥站在船頭,多么美麗?。∷模ㄓ鹈┦谴渚G的,(翅膀)帶著一些藍色,比鸚鵡還漂亮。它還有一張紅色的(長嘴)?!睂W生口頭填入了描寫小鳥身體部位的詞語。
師:這些身體部位的主人是小鳥,如果讓你寫,你還會寫什么?
生:眼睛、尾巴、爪子。
師:文中作者只寫了羽毛、翅膀、長嘴,其他的為什么沒寫?
(屏幕顯示:小鳥——羽毛、翅膀、長嘴 ……)
生:他是初次見到這只小鳥,還沒來得及細看。
學生聯系自身經驗,首先發現課文在寫翠鳥的外形時用了鮮明的色彩描寫與部位描寫,這是作者的初次遇見,是即時觀察的梗概性描述??梢娮髡叩挠^察雖然短暫,但很仔細,學生通過“翅膀帶著一些藍色”這句話看出作者的觀察是何等用心。
(二)第二步:比讀,感悟作家語言表達的魅力
1.比較文句的工整與隨意
姜老師完整出示第二自然段,讓學生細致地讀,圈畫出印象深刻的詞句,根據學生的回答整理出幾個短語:“彩色的小鳥、翠綠的羽毛、藍色的翅膀、紅色的長嘴”。他把這幾個短語放進段落里,請學生與原文比照著讀,小組討論對這段話有什么感覺。
生:我看見一只彩色的小鳥站在船頭,多么美麗啊!它翠綠的羽毛,藍色的翅膀,比鸚鵡還漂亮。它還有一張紅色的長嘴。
生:我看見一只彩色的小鳥站在船頭,多么美麗?。∷挠鹈谴渚G的,翅膀帶著一些藍色,比鸚鵡還漂亮。它還有一張紅色的長嘴。
通過小組討論,學生發現課文看似不夠工整,但這樣的語言讀起來顯得更加真實、自然。如此細節處,很多教師往往不會關注,而姜老師順應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敏銳地捕捉到文字表現形式呈現出的表達效果。
2.比較觀察的粗略與精細
姜老師出示他小時候學習的課文《翠鳥》的選段并與本課比較。
它的顏色非常鮮艷。頭上的羽毛像橄欖色的頭巾,繡滿了翠綠色的花紋。背上的羽毛像淺綠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襯衫。它小巧玲瓏,一雙透亮靈活的眼睛下面,長著一張又尖又長的嘴。
——課文《翠鳥》
我看見一只彩色的小鳥站在船頭,多么美麗?。∷挠鹈谴渚G的,翅膀帶著一些藍色,比鸚鵡還漂亮。它還有一張紅色的長嘴。
——《搭船的鳥》
姜老師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兩位作家為何會有不同程度的觀察呢?這個問題設計得非常精妙,導向十分明確:不是比較兩段描寫哪個更好,而是從觀察的角度來比較為何程度不同。學生小組交流碰撞之后紛紛發現,作家菁莽對翠鳥一定有長時間的觀察,甚至不止一次觀察,而作家郭風只是初次對翠鳥進行了短時間的觀察。這就巧妙地滲透給學生——寫觀察所得,要根據生活實際而來。
(三)第三步:遷移,模仿作家的表達方式
姜老師在屏幕上依次出示圖片:老鷹、燕子、鴿子,讓學生練說“我看見一只( )的( )?!边@一點都不難,學生踴躍參與。接著,姜老師將三幅圖片在屏幕上多停留片刻,讓學生在其中選擇一種動物來練說“我看見一只( )的( )。它( )?!北鹊谝淮味嗔艘痪湓?,學生根據第一句話,又添上了看見的小動物的樣子。這樣順著臺階“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感覺不錯,學生興趣盎然,都爭著回答。
至此,寫作的第一招“學會對短時間觀察的事物進行簡練表達”,學生就在姜老師的智慧教學中輕松地學會了。
二、以童心發問,學合理想象
童年本身就是一個有著太多問號的年齡﹐無數的好奇與遐想編織著童年的夢。小鳥這位“不速之客”帶給了“我”許多遐想。文中用了三個問句,充滿孩子的好奇與天真。姜老師如下教學第三自然段。
先出示不加標點的句子“它什么時候飛來的呢它靜悄悄地停在船頭不知有多久了 它站在那里做什么呢 難道它要和我們一起坐船到外祖父家里去嗎 ”讓學生判斷這段話里有幾個問號。學生根據語氣詞,說出有三個問號。姜老師點名請學生朗讀這一段并討論:這一串疑問的背后,作者是怎么想的呢?學生一邊朗讀,一邊揣摩,結合自身經驗琢磨出這一串疑問的背后,包含著作者對這只小鳥的好奇,對它搭乘這艘船所感到的驚喜以及對它要去哪里的關心與擔心。然后姜老師順勢引導,讓學生說說自己產生的猜想,問題盡可能不重復,注意句子之間的銜接。
生:它從哪里飛來的呢?飛了多少千米?是不是累了?
生:它餓了嗎?有沒有受傷?
生:我能不能再靠近它一點?它會怕我嗎?
在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疑問后,姜老師讓他們帶上自己的關切,浮想聯翩地朗讀。無須過多地講解或演示,學生都真情流露,一句句疑問把聽課的教師也帶進了兒童充滿好奇的語境中。
寫作的第二招是“學會對所觀察的事物進行合理想象”,學生在姜老師的啟發引導中,埋下了想象與提問的種子。
三、以童語描寫,學準確表達
姜老師對課文第四自然段的教學同樣精彩。首先,他采用視頻激趣,播放翠鳥捕魚的瞬間,讓學生嘗試說說看到的場景。學生雖然被動態的畫面吸引并嘖嘖稱奇,可是一旦要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卻都吞吞吐吐的。第二步是嘗試表達,姜老師讓學生感受瞬間場景的表達難度。作者是怎樣描述翠鳥捕魚瞬間的呢?第三步是讓學生品讀第四自然段,發現作者的表達奧妙——將瞬間畫面用了動作分解的方式。學生在文中圈畫出詞語——“沖、飛、銜、站、吞”,點名讀出“沖”給人閃電般快速的感覺,作者用特寫鏡頭把瞬間動作分解描寫,能使讀者看清動態的畫面。接著,姜老師讓學生再讀,學生發現作者并不是簡單地把動作分開,而是用了“先分再連”這一方法。隨后,姜老師播放一段貓捉老鼠的視頻,立刻進行遷移訓練:
師:用“分”的方法,你能想到哪些動作?
生:越、撲。
生:抓、跳、咬。
師:可用哪些詞來“連”?
生:一下子。
生:一眨眼、飛快。
生: 一轉眼、霎時。
師:我們可以分的詞很多,用來連的詞也很多,接下來,看誰有本領以“只見”這兩個字開頭,寫出貓抓老鼠的場景。
學生學以致用,現場寫作并進行匯報交流。在大家互評互改后,形成了一段生動有趣的描寫:小老鼠正迅速地逃跑,想要鉆進洞里躲起來。只見貓飛快地沖過去,輕盈地縱身一跳,一下子向老鼠身上撲去,用鋒利的爪子一把抓住了老鼠。
師:大家真厲害!用這種方法,我們還可以寫什么呢?
生:我們還可以寫運動會中比賽的場面。
生:還可以寫老鷹抓兔子的情景。
……
這一單元著眼于讓學生養成留心觀察的習慣,產生對事物的敏感捕捉力,提升發現美的能力。學生的觀察能力不是通過一篇課文的學習就能培養起來的。這只是開端,四五年級還會有專門的觀察單元,因此,本課教學不可越位,亦不可過度拔高。正因為姜老師深諳這一點,所以在課堂回顧環節,才有了學生爭先恐后地發言談收獲:之前以為學寫作文很難,不知從何下手,學了這一課,感覺寫作文并不難,對初次見到的事物,只要留心觀察,我們也能以“見—疑—識”的順序來寫一寫;對短時間觀察的事物的外形特點,我們可以簡練地寫;瞬間的場景可以用“分—連”的方法,用連接動作的詞語,讓整個場面更加生動。
綜上,教師需要悟對童心,從兒童的視角、心理與表達水平出發,運用系統思維,整體觀照習作單元,挖掘課文的潛在價值,沿著“發現—嘗試—遷移運用”的梯次,設計切合學生需求的、漸進性的聽、說、讀、寫活動,使學生在實踐運用中積累語言、培養語感,形成個體語言經驗,發散思維,敢于說、樂于寫、寫得出,與寫作“一見鐘情”。
(責任編輯: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