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雪春
自2021年“雙減”政策出臺以來,廣大中小學正依照政策有序地推進。“雙減”的核心在于教師,關鍵在于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確實保證學生在課堂內(nèi)學足學好,課堂高效,學生的能力就會大幅提高。現(xiàn)就初中地理教學提質(zhì)增效談幾點策略。
一、精準備課
1. 研究課標、鉆研課本、了解學情、科學制定目標
《地理課程標準》和《指導意見》規(guī)定了知識的內(nèi)容、考試的范圍、考試的形式與難易度。因此要系統(tǒng)深入地學習、研究《地理課程標準》和《指導意見》,準確把握地理學科性質(zhì),深刻認識“如何教”和“為什么這么教”,把握各章節(jié)識記、理解、運用三個層次內(nèi)容的具體要求。
研讀《教師教學用書》和課本,把握教材的知識內(nèi)容,挖掘課本中的地理核心素養(yǎng);研究近幾年的中考試題,掌握中考方向,理解“為什么考”“怎么考”與“考什么”的問題。
研究學情,實施因材施教。思考:學習新知識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學生是否已經(jīng)具備?哪些知識點背誦困難、比較難理解?需要課堂上注重引導、重點點撥的知識有哪些?采用哪些教學手段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
科學制定學時、學段和學年教學目標。采用能刻畫學生活動水平的行為動詞:說出、描述、說明、理解、比較、掌握、區(qū)分、解釋、運用、分析、歸納、繪制等,通過什么媒介或利用什么資源、信息來做什么行為,即把學生達成行為的條件具體化。
2. 精心設計教學過程
(1)精心設置提問,摒棄無效問題、無價值問題。所提問題言簡意賅,學生能聽懂,知道應該從哪些方面思考;還要做到少而精,用最少的問題盡可能覆蓋到重點、難點知識;問題要有思維價值、有啟發(fā)性;問題有層次,由淺至深。
(2)積累地理學科“錯題庫”。收集學生易錯題、易錯易混知識、易錯字等,這樣教師授課更有針對性,對學生常出錯的知識點了如指掌,可以經(jīng)常強調(diào),在課堂上適時提醒,這樣可以使學生在做作業(yè)或考試時避免犯錯。
二、精準教學
1. 巧用課本活動題,培養(yǎng)地理核心素養(yǎng)
課本中的大部分活動題在課程標準中都有具體的活動建議,在課堂教學中巧用活動題,讓學生有效地掌握地理基本知識,拓展學生的地理思維,提升學生地理實踐力。
篩選課本中的活動題。保留有啟發(fā)性、思考性的活動題,簡化整合教學價值相對較低的活動題,刪減一些實施難度較大的活動題。比如知識型的活動題相對比較容易,不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可以將其作為學生課前預習的內(nèi)容;綜合實踐活動題,可以將其作為課后作業(yè),鼓勵學生積極去查找搜集資料,利用課間或者某節(jié)課統(tǒng)一讓學生展示成果;一些有價值的活動題如探究題可以設置情境,進行情境教學,既讓學生在探究中找尋學習的樂趣,也培養(yǎng)了地理核心素養(yǎng)。
課堂教學圍繞活動題開展。學生通過閱讀課本、讀圖探究,真正“動”起來,養(yǎng)成讀圖、析圖的習慣。例如“非洲”的河流部分,課本活動共有3題,每題關聯(lián)緊密,由直觀讀圖到分析成因。題1讀圖觀察尼羅河、剛果河的流向、支流數(shù)量多少、注入的海洋,河流的流向由地勢決定,水量大小與支流多少、流經(jīng)的氣候區(qū)有關;題2在題1的基礎上分析尼羅河為什么會定期泛濫,從非洲氣候圖中可以讀出該河的支流白尼羅河流經(jīng)熱帶草原氣候,降水有干季和濕季的變化,每年的濕季水位上漲,定期泛濫,逐步引導學生分析氣候、地形、河流之間的關系,學生理解掌握后可以為以后的學習(美洲的河流比如亞馬孫河)提供思路和方法;題3是對比這兩條河流的差異,各自流經(jīng)的地形區(qū)、氣候區(qū)對流量所產(chǎn)生的影響,前面的兩題都在為這題做鋪墊,學生很快就能得出答案,這種認知思維的鍛煉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2. 科學用圖,培養(yǎng)讀圖能力
讀圖能力是初中地理重點考查的能力之一,“無圖不地理”“無圖不成題”,地圖是必不可缺的教學工具。因此要以豐富多樣的地圖為載體,構建以圖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加強讀圖、析圖、繪圖等方面的教學和訓練,幫助學生挖掘圖表中顯性、隱性的信息。
(1)指導學生讀圖方法。如等高線地形圖,讀圖分三步:先看圖名,是什么區(qū)域的地圖,再看地圖三要素,最后看等高距,引導學生看等高線數(shù)值的大小和遞變規(guī)律、稀疏與密集、閉合與極值、彎曲與延伸方向。
(2)培養(yǎng)以圖析文、圖文轉(zhuǎn)換的能力。引導學生合理、有效地運用地圖,從圖中獲取有效信息。每一幅地圖都要思考“是什么”“在哪里”“有什么”“為什么”。例如“中國的河流”,應用多幅地圖分析長江航運價值高的原因,選取了我國地形分布圖、1月平均氣溫分布圖、年降水量分布圖和中國人口分布圖,通過由淺入深的設問,總結出河流航運價值受地形、氣候(氣溫和降水)等自然因素、人口、城市等社會經(jīng)濟因素影響,逐步提高學生思維,有效培養(yǎng)了學生的讀圖能力。
3. 整合教材,提升區(qū)域認知能力
教師要熟練了解教材體系,做到融會貫通,讓學生從多而雜的知識中跳出來,找出區(qū)域特色和差異。指導學生進行區(qū)域分析,不僅要有知識的縱向聯(lián)系,還要有知識的橫向比較。例如“中國的地域差異”,采用對比法教學,用表格橫向?qū)Ρ人拇髤^(qū)域,縱向?qū)夂颉⒌匦巍⒑恿骱秃础⒆匀毁Y源、工業(yè)、農(nóng)業(yè)(農(nóng)業(yè)類型、主要農(nóng)產(chǎn)品、農(nóng)業(yè)發(fā)展條件)等方面一一對比,引導學生探究,把表格逐項填寫完整。通過區(qū)域比較,引導學生全面掌握四大地理區(qū)域,有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區(qū)域認知能力。
三、融合信息技術
在課堂教學中融合信息技術,讓教學方式多樣化,學生感知觸點多元化,提高課堂的實效性。
1. 制作精良課件
把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在課件中直觀顯示,讓學生一看屏幕就知道現(xiàn)在該做什么;讀圖的過程體現(xiàn)在課件中,使用畫線、畫圈、加粗閃爍等效果,讓學生知道看哪兒;文字字體、字號須保證最后一排的學生能輕松看到;七年級上學期把電子課本截圖,在上面演示哪些文字需要劃線、哪些文字需要圈畫、筆記補充的具體位置。課件制作精良的好處在于可以節(jié)省大量的課堂時間,保證每個學生能快速定位關鍵信息,課堂板書、板畫、思維導圖,以動態(tài)展示的方式融合在課件中,提高效率;活動題的答案直接顯示在屏幕上,方便學生校對,同時減少錯別字。例如“中國的地形”運用觸發(fā)器制作課件,授課中不再被PPT動畫牽著走,不再需要按照預設的動畫順序講授不同走向的山脈,鼠標可任意點擊18座山脈中的任一山脈展示,授課更加方便。
制作的課件盡量選用課本的地圖開展教學,這樣的好處在于每個學生都可以在課本地圖上開展探究,方便在圖中做筆記,把知識點放在地圖中去理解。如果另外找圖,學生只能看著課件,聽過后就忘了,留不下任何印象,不利于知識的掌握。
2. 希沃白板
希沃促進地圖教學變革,可以直接在地圖上標記,將地圖放大或縮小,還可以使用三維地圖,使師生之間的互動更加方便。例如“世界的海陸分布”,調(diào)用學科工具中的地球星球圖,地球可以放大或縮小,在二維和三維之間切換,星球圖還可以轉(zhuǎn)動,能清清楚楚地顯示陸地和海洋的相對位置。為了讓學生熟悉七大洲、四大洋的輪廓和相對位置,還可以讓學生參與互動,上臺旋轉(zhuǎn)地球。例如“亞洲及歐洲”,亞洲東西跨度很大,亞洲、歐洲之間的洲界線看不太清,這時可以調(diào)用放大鏡,把放大框的大致位置調(diào)整好,再拖動方框的任意一個角調(diào)節(jié)到最合適的大小,使亞歐兩洲的分界線清晰可見;這時還可以借助關燈按鈕進行聚焦,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希沃的蒙層功能便于教師課堂提問,它與PPT動畫不同,不用設定答案呈現(xiàn)的順序,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回答用橡皮擦擦除蒙層公布答案,使課堂更靈活。如“世界的海陸分布”,請學生隨機回答大洲與大洋,通過手勢擦除,隨意揭示答案。又因為呈現(xiàn)答案的順序由學生自行決定,基礎薄弱的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有把握的題目進行回答,既尊重了學生的主體性,又利于提高這部分學生學好地理的信心。
希沃的思維導圖極具個性,不僅有思維導圖的一般功能,還可以導入圖片、視頻等多媒體文件和超鏈接,可以逐級、逐個地展開和縮回,使思維的過程清晰可見,便于啟發(fā)式講授,讓學生跟上教師的教學思路,逐步掌握知識點,幫助學生整合零散的知識點,構建知識體系,掌握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
3. 微課
微課主題突出、以小見大、語言精煉,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教師平時錄制和收集重難點、易錯易混點微課,形成資料庫。例如“世界主要氣候類型”,采用微課輔助教學突破難點,課堂上先讓學生觀看世界氣候類型分布的微課,分小組討論,不懂的地方組員之間互助,相互講解,最后教師進行歸納小結。微課學習和小組合作相結合的形式提升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助于降低學習難度,理解和突破難點。在課后,把微課分享到班級群,滿足了學困生個性化復習的需求,學生可以反復觀看微課,把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微課對傳統(tǒng)教學進行有效的補充,解決了分層教學、因材施教的難題。
四、精編校本作業(yè)
根據(jù)學情編寫有價值、簡約的校本作業(yè),利于實現(xiàn)課堂重構。校本作業(yè)的編寫著眼于中考要求,與授課內(nèi)容同步,注重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按照教學流程編寫分章節(jié)、分課時作業(yè),大多以讀圖填空題的形式出現(xiàn),減少學生的書寫量,節(jié)約課堂時間。校本作業(yè)量盡量做到少而精,課前學生通過自主看書,5至10分鐘內(nèi)完成。多媒體展臺投影中等生答案,對于錯誤的答案,教師在屏幕用紅筆訂正,學生在底下同步用紅筆訂正,加深印象。既減少課堂教師的新講授時間,也使學生課堂上閑不下來,養(yǎng)成及時糾錯、練后反思的習慣,充分提高課堂效率。
綜上所述,在“雙減”政策大背景下,教師要守好課堂主陣地,立足“提質(zhì)育人”,構建更加高效的課堂,最終實現(xiàn)減負、提質(zhì)增效的目的,促使學生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