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崇玉
在過去的數學學習中,小學數學學科的知識比較枯燥,使學生在小學數學的復習中,只能通過教師的反復講解來學習數學知識,通過練習題來鞏固學習,這很容易使學生失去學習數學的興趣。因此,教師應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隨著時代的改變采用創新教學理念。隨著新課標的不斷深入,教師可以有效地創設復習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從而不斷地學習數學知識。在小學的數學學習中,復習是數學教學的重點,因為只有復習鞏固,才能加強對學過知識的深化,起到“查缺補漏”的作用,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與此同時,還要教師優化復習題,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復習的方略,提高學生復習數學的效率。
一、創設復習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都要對數學學科感興趣,雖然不同的教師所教授的方式不相同,但是都有一個統一的出發點,就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可以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在小學的數學復習課程中,學生如果對數學感興趣,就會有高效的學習能力。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講過這樣一段話:如果教師不想方法使學生產生高昂的情緒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開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使身心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也沒有學習興趣,學習就會給學生造成很重的負擔。因此,教師應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確保學生有著積極學習的情緒和振奮的學習態度,從而實現教師的教學目標。
例如:在復習《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這一課的內容時,教師創設了這樣的問題情境:小李同學暑假后即將畢業,他特別喜歡玩電子產品,在網上看到了兩個企業正在招聘員工,為了能給自己找到一份滿意且好的工作,他決定對這兩個企業進行調查研究。因此,教師出示了這兩個企業2002到2008年的各項資料。教師問:“你能幫助小李同學找到合適的單位嗎?”這便是一個創設的情境,后來,同學們積極主動地做統計圖表,來進行探究調查,以便于問題的解決。圍繞著這樣一個問題情境,同學們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加強了課堂的學習氛圍,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提升了學習效率。例如,在復習《兩、三位數的加法與減法》這一課的內容時,教師創設了一個有趣的復習情境:“在假期,小張的爸爸媽媽準備帶著小張坐公交車去博物館,已知從小張的家里為起點有兩種不同的路線都能夠到達博物館,其中一條路線可以先去公園再通過公交的轉車到達博物館,從家里到達公園需要距離300米,從公園到達博物館需要距離356米;而另一條到達博物館的路線不需要經過公園,可以直接從家到達博物館,距離為700米,那么,哪一種路線更近呢?如果你是小張,會建議爸爸媽媽選擇哪一種路線呢?”通過上述的情境,讓同學們陷入了一陣思考,有學生通過加法的計算,算出第一條路線經過花園然后到博物館加起來一共是656米,而第二條路線從家直接到達博物館是700米,因此,相比于第二條路線,第一條路線距離最短。在這個情境中,便用到了加法的復習知識,這樣的方法使學生的學習更加貼合實際生活,從實際出發,大大增強了課堂趣味,使學生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從而促進學生探究性學習,提高了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二、開展自主探究,鞏固復習方法
在小學數學復習的過程中,教師在舊傳統的教學中往往會采用機械式灌輸的教學形式,這雖然加強了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但不能夠使學生了解知識點的含義,僅僅能夠短暫地記住知識點而不能理解知識點的含義,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利于學生有效的學習數學。因此,在創新的時代中,教師應改變傳統的舊的教學形式,鼓勵學生自主地學習,同學們可以通過數學問題進行自主探究,在自主探究的學習模式下,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習數學的效率,教師還應注重教學方法,以便于在教學中學生能夠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更加自主地去學習數學學科。
例如,在復習《時、分、秒》這一節內容時,教師可以借助這一節的知識,貼合學生的日常生活,通過教師對時鐘的實際應用,來讓學生知道在時鐘里的指針哪個是時、哪個是分、哪個是秒。教師對學生講述:“這個短而粗的針是時針,長而粗的針是分針,長而細的針是秒針。”接著教師講了剩下的部分內容,之后,鼓勵學生到講臺上來應用時鐘,用實際的行動來學習時、分、秒。通過將時鐘這種實物帶入到課堂教學中來,可以加強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更好地鞏固學過的知識,這種來于生活的數學知識,可以讓學生更加有興趣去學習。有了對知識的掌握,才不會畏懼困難,教師在學生自主學習時,可以讓學生通過小組的形式進行探究與討論,以便加強學生的時間觀念。然后,教師再從知識的角度進行數學知識的講解,以便于學生理解。此外,為了加強學生對時間概念的認知能力,教師可以開展實踐性的探究學習活動,引起學生的興趣,提升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能力。
三、構建網絡結構,培養實踐能力
在小學的數學學習中,每一節知識都是相對獨立的個體,但知識點之間卻有著內在聯系。在數學復習課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通讀知識點,發現它們之間有什么樣的內在聯系,構建網絡化的知識結構,把單個的知識連接到一起,形成一個網絡結構,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
例如,在復習《多邊形的面積》這一節課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前閱讀知識點,來回憶一下多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讓學生自己對知識進行回憶,自己交流與討論,推導一下多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把三角形的面積和梯形的面積進行對比,最后利用信息技術中多媒體設備來展示平面圖形,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圖形,加深學生對多邊形的理解。例如,在復習《長方形和正方形》這一節課的內容時,教師通過多媒體設備,給學生展示這節課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思維導圖,看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因此,學生通過思維導圖來進行探究學習,發現了長方形與正形之間的關系。教師還可以將學生分成兩個小組,一個是長方形討論小組,另一個則是正方形討論小組。比如,教師分別給兩個小組分發火柴盒,兩個小組可以在桌子上擺出長方形與正方形并畫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形狀,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然后教師可以詢問學生長方形與正方形的總長度,請同學們用尺子量一量。這樣學生就可以一邊討論,一邊學習,從而活躍了課堂的學習氛圍,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運用微課教學,鞏固數學難題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也逐漸融入到我們的教學中,用科學技術來幫助學生學習,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小學數學。在創新的教學模式下,教師貼合學生的要求在課堂上應用微課的教學模式,微課短小精悍,可以給學生講解他們難以理解的數學難題,給學生更加直觀的展示,以加深印象,節省了課上的時間,這樣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對難理解的問題進行更加深度的理解。小學的數學知識一般都很抽象,通過微課視頻,使知識變得更加直觀,這樣的教學模式既優化了課堂也提升了學習效率。基于此,大規模地開展微課優化教學,可以提高教學質量,給予學生更加優異的教育。
比如,在復習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用字母表示數》這一節課的內容時,教師先讓學生進行方程及其相關知識初步的復習,先加深一下學生對知識的印象,之后教師就可以利用微課視頻來引導學生認識等式,深刻地了解到等號兩邊的式子是等價的;緊接著,教師繼續引導學生學習含有未知數的方程,讓學生了解未知數、了解如何用未知數來解決方程問題。學生通過微課視頻可以清楚地感受未知數的這個字母可以隨意用任何字母來表示,但在小學數學中經常用X這個字母表示,如果字母與數字相乘除時可以把乘除符號省略掉。另外在復習蘇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扇形統計圖》這一節課的內容時,教師提前給學生上傳了微課視頻,讓學生提前學習這一課的知識,鞏固復習學過的知識,并且思考老師在微課上所設置的問題。學生在家預習時,可以看到微課上圖示的扇形圖和表格,會不自覺地思考什么時候會使用扇形圖,什么時候又會使用表格。學生可以學習個大概,教師可以在上課中解決學生的疑問,有利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加強課堂的學習氛圍,對學過的知識加以鞏固。再比如,在復習《分數除法》這一節課的內容時,教師利用微課錄制分數除法的計算原理和推論,然后上傳到學生群里,學生可以觀看微課視頻進行反復的學習,幫助學生加深記憶。有的學生如果在課上有什么問題,也可以在空余時間觀看微課視頻,以便于學生解決問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五、優化復習習題,提升學習效率
對于教師而言,新課標的要求有很大的挑戰性,在小學數學的復習上教師應該以學生為主體,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來設計數學的復習題,通過典型的復習題,來引導學生整理并歸納學過的知識,以便于提高學生的復習效率。教師還可以設計開放性的習題,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一般開放性的習題,由于問題條件不固定,解題的思路也會有所不同,這樣類型的復習題往往對學生的吸引力很大。所以,教師可以設計更多有意思的復習題,這樣可以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例如,在復習《分數的初步認識》這一節課的內容時,教師給學生設計了一個習題:“在班級里,男生的人數是22人,女生的人數是15人,那么,男女之間的比例為多少?男生比女生多多少?在全班的總人數里,男生所占的比例是多少?如果在這道題的基礎上,加上“15人”這個條件可以放在什么地方?在這個基礎上,請同學們思考思考,你還能想出哪些問題呢?”同學們也可以用百分數圖示,來揭示男女生之間的人數關系,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雖然問題的題量很少,但是它卻擁有很大的容量。教師也可以這樣類型的復習題,來培養學生的思維觀察能力,以便于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總之,在進行小學數學的復習時,教師可以規劃完整的教學理念,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與知識之間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以便于學生對知識更加地滲透,強化學生對數學的理解能力。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設計更多的教學方法,以便于學生更加高效地學習數學知識,讓小學數學復習課走向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