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明珊
《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版2020年修訂)》是基于十幾年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實踐的經驗,在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和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的背景下,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課程標準進一步完善后頒布的。凝練了音樂學科的核心素養,明確“立德樹人”的學科貢獻,將“弘揚民族音樂,理解多元文化”作為六大基本理念之一,有著“以美育人”的審美教育哲學觀。基于以上新方向,筆者將以2019版新教材為研究對象,通過對高中生在新課標指引下的中國傳統音樂鑒賞的教學實踐,去落實新課標的新提倡,以達到“立德樹人”“以美育人”的目的。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當代高中生不僅要掌握文化知識,更應對自己本民族的音樂及文化有所了解。因此在高中的音樂鑒賞教材中,中國傳統音樂鑒賞所占的比重日益突出,在2020年修訂的新課程標準中,將“弘揚民族音樂,理解多元文化”列為基本理念之一,這無疑說明國家越發注重培養學生的傳統文化,通過音樂課堂這一媒介,把中國傳統音樂普及給中華兒女。我國音樂家、教育家張肖虎先生曾經一語中的地指出:重視民族音樂學習,把民間音樂納入基礎課是戰略性做法。但筆者身處高中一線教學中發現,這些理念落實在課堂教學中時,效果卻不盡人意。因此,傳統音樂急需重新受到重視和一代代的傳承,否則我們將失去傳統文化這一藝術瑰寶。教師如何能夠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將中國傳統音樂更好地宣揚給學生顯得尤為重要。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修訂力求在理論和實踐層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落實關于教育的改革目標,為不同學科挖掘自身育人價值提出具體要求,包括音樂教育在內的各門學科教育,都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通過教育的全過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高中音樂新課程標準指出,將審美感知、藝術表現、文化理解作為三大學科核心素養,提倡通過課堂教學和課外藝術表演實踐,提高藝術素養和人文素養,吸納和傳承優秀文化,提高審美能力,認識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博大精深及豐富的精神文化內涵,堅定文化自信。中國傳統音樂是作為中國文化的一種重要形態和載體,蘊藏著豐富的內涵,作為擁有56個民族的文明古國,音樂文化自然也豐富多彩,通過傳統音樂的學習和藝術實踐,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文化素養和文化歸屬感,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激發民族自豪感。提升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度更需要從正規性的學科建設入手,有了理論的支持,音樂教育的深入開展不僅可以使傳統音樂教學課程專業性更強,更能觸及傳統音樂文化內核,在潛移默化中滲透于學生的藝術素養之中。
二、高中傳統音樂鑒賞課的教學現狀
1. 調查與分析
為了更好地了解當前高中生對中國傳統音樂的認知程度,我在高中生中做了一系列的調查,發現大部分學生對中國傳統音樂的了解程度尚淺,而部分高中生對于中國傳統音樂了解甚少。但可喜的是,大部分的學生還是保持著比較喜歡的態度,只是由于受文化全球化的影響,中國傳統文化受到了一定的沖擊,很多學生沒有辨別這些文化優劣的能力,只能全盤接受。因此,教師則更加需要做好中國傳統音樂的教學部分,雖不能強制性改變學生的喜好,但至少要讓學生不排斥傳統音樂文化。
2. 傳統音樂鑒賞課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受大環境影響,音樂這門課程在更多人的眼里僅僅是一門副科,尤其在高中,學生面臨高考的壓力,音樂課程的開展容易被忽略。其次,仍有學生認為音樂這門課程可有可無,筆者在實際教學中也遇到過學生在音樂課上進行主課練習的情況,從而錯過了接受美育教育的機會。最后,由于高中音樂課程排課數量不足,教師在教學中幾乎無法完成教學大綱的任務,在平時的授課中更多的是去挑選自己熟悉的作品或者按照教材順序逐一去教授,對傳統音樂部分沒有系統的規劃。因此,面對這些問題,作為一線音樂教育者所該思考的便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進行高效教學,通過對傳統音樂在高中音樂課堂中的教學實踐研究,讓傳統音樂成為高中音樂鑒賞課的主流。學生通過民族音樂的學習和藝術實踐,熟悉并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培養愛國主義情操。筆者也希望通過此次調查和研究能更好地改善和促進高中傳統音樂文化教學的模式,并為其他高中音樂教師的傳統音樂鑒賞課提供一些參考和幫助。
三、基于新課程標準的中國傳統音樂鑒賞課教學實踐
為了達到新課標中指出的“立德樹人”“以美育人”的目的,注重教學空間和學生音樂學習選擇空間的雙向拓展,我們需要運用更多較為創新的教學實踐方法來更高效地落實新課標的理念。
1. 方言的運用
將方言運用到中國傳統音樂的教學,是一個操作性很強的問題。特別是在鑒賞地方民歌時,如能將各地方言合理運用,例如方言念誦、方言調值與語音學分析,而不再只是淺顯地聽。這會在帶給學生新鮮感的同時更直接地感受到地方特色,以更好地理解作品,了解地方文化,這也是一種創新的教學理念。在2019版新教材中,涉及到的地方民歌有《腳夫調》《姑蘇風光》《幸福歌》《誰不說俺家鄉好》《彌渡山歌》,還不乏少數民族的民歌《遼闊的草原》《宗巴朗松》《牡丹汗》《蟬之歌》。匯聚了陜北、江蘇蘇州、湖北、山東等地的方言以及侗族、維吾爾族、藏族等少數民族的語言,讓學生通過方言走進地方,感悟地方音樂的特色,在提升文化自信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2. 互動式教學實踐
(1)合作演奏樂器
這種方法易操作且互動性強,學生較容易感興趣。例如新教材《鼓樂鏗鏘》一單元中有兩首民族打擊樂作品,山西絳州鼓樂《滾核桃》和湖南土家族打溜子《錦雞出山》,北京口噙子《童謠》,如果只是單純地聆聽,學生很難去理解作品甚至會排斥。這時,教師可以直接將圓鼓及镲這些樂器帶入課堂進行示范,帶領學生學習多種演奏技法,真正進行課堂實踐,并通過多人合作共同完成演奏。
(2)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
1) 課件制作
我們在備課時,如將課件制作的足夠精美,吸引學生,可讓教學達到最直觀的效果。例如鑒賞電影配樂嗩吶獨奏《百鳥朝鳳》這一課時,首先將這部電影所獲榮譽列出,結合電影海報畫面引人入勝,或播放一段電影片段作為導入,會很直觀地將學生引入情境之中,接下來的課堂會進展得更為順利。例如鑒賞合唱作品《雨后彩虹》,由于五線譜的旋律高低起伏比簡譜更為直觀,我們可將合唱譜(五線譜)的旋律走向設計出和音樂播放時同步的路徑,讓學生一邊聆聽,一邊感受旋律的走向以及和聲的效果,了解合唱如何分聲部,以便更容易去理解對于本單元中人聲的分類以及概念。
2) 視聽結合
教師可運用多媒體技術,將畫面和音頻有效地結合,例如鑒賞影視音樂《懷念戰友》和《百鳥朝鳳》,其中《百鳥朝鳳》中的三段配樂在電影中所起到的作用,在完成分段鑒賞之后,教師將三段音樂與視頻畫面合并在一起進行播放,并配上文字,即自己制作短片將整堂課的內容進行串聯,音畫的結合會對學生的心靈產生強烈的沖擊,以此達到文化理解和審美體驗的教學目的。
3) 借助電子產品
可通過教室一體機或教師自帶的平板電腦,下載有關樂器演奏的客戶端,例如古琴演奏軟件,可通過撥動觸屏上虛擬的琴弦而發出聲音。這種新穎的方法,我們可以運用在鑒賞課本里的兩首古琴曲《流水》《廣陵散》以及兩首琴歌《陽關三疊》《揚州慢》中,讓學生親自試一試,感受他們平時接觸甚少的民族樂器,借助電子產品這一教學媒介來激發學習興趣,未必不是一種創新。通過互動式課堂教學和藝術表演實踐,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和人文素養。
3. 達爾克羅茲音樂教學法的運用
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學法是音樂教育體系中主要的教學內容之一。體態律動不是舞蹈,也不是簡單的運動,它最大的特點就是用身體來表達和感受音樂,即將身體當成“樂器”,在體態律動中,身體的各個部位和動作都可以表現音樂,非常適合運用在歌曲類鑒賞中。例如新教材中的《一杯美酒》《祝酒歌》《喬家大院》,這類歌曲中運用了多變的節奏和旋律,如能讓學生親身參與體驗,在實際教學中創編出多種多樣的動作,教學效果會很不一樣,這也貫徹了“藝術表現”這一學科核心素養。
4. 音樂與不同學科的橫向聯系
在姊妹藝術與不同學科的橫向聯系中增強文化理解能力,例如在學習芭蕾舞劇音樂《紅色娘子軍》、現代京劇《杜鵑山》《望人間》時,會涉及到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歷史背景;學習京劇《霸王別姬》時則涉及到歷史故事垓下之戰等等。鑒賞舞劇音樂《快樂的女戰士》《伎樂天》,將音樂與舞蹈完美結合。學生對于歷史故事以及對姊妹藝術的關聯都較為感興趣。除此之外,還可以結合現實生活中的音樂文化現象和社會文化熱點問題,現場調研活躍思維等方法喚起學生感悟中國傳統音樂文化魅力的熱情,并將其切實地傳承和發揚光大。
現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國傳統音樂已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甚至將傳統音樂通過衛星搭載至太空,這說明國家越來越注重傳統音樂的傳承,而音樂鑒賞課則為下一代提供了學習和傳承傳統音樂的平臺。身為一線音樂教育工作者,能夠借助音樂課堂這一媒介來有效落實弘揚民族音樂,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與此同時,在構建校園文化時也應花費更多的心思,例如為音樂教室配備更多的民族樂器和民族打擊樂器、適當開展課外活動、研究型學習課堂民族小樂器例如陶笛等等,這也需要學校、教師以及家長們的共同的努力,讓我們共同為這個平臺貢獻自己的一份力。
總之,在高中音樂鑒賞教學中,引領學生理解多元文化,培養學生藝術審美與音樂文化底蘊是當下音樂鑒賞課的主流,也是筆者在研讀了最新的課程標準后所得出的結論。教師要有意識地傳播本民族的音樂文化,培養高中生對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的文化自信,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研讀最新的教學課程標準、精準把握學科核心素養、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不斷提升自身素養和教學基本功,吸收更多的技能、充分了解姊妹藝術及音樂教學法、掌握計算機應用技術和更全面的知識儲備、及時關注事實及社會熱點等等,只有做一名全面發展的音樂教師,才能更好地掌控課堂,才能將中國傳統音樂鑒賞課變成學生喜愛的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