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河燕 劉軍
人民政協要圍繞人民政協的性質定位,培育與新時代專門協商機構相適應的協商文化,強化其專門協商機構職能,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化軟實力,加強思想政治引領、廣泛凝聚共識,以培育良好的協商文化涵養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助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建設。
人民政協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人民政協根植于中國歷史文化,產生于近代以后中國人民革命的偉大斗爭,發展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光輝實踐,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力量。”[1]在新時代背景下,持續深化人民政協專門協商機構建設,培育積極健康的政協協商文化,充分發揮其作為統一戰線組織、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機構、社會主義協商民主重要渠道的力量,對于加強思想政治引領、廣泛凝聚共識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人民政協協商文化的核心要義
人民政協協商民主實踐是政協協商文化形成的沃土。人民政協74年的風雨路程,積淀了厚重的政協協商文化歷史底蘊和精神內涵,準確認識政協協商文化的內在意蘊,對于指導人民政協實踐具有重要意義。
(一)民主協商、集思廣益是人民政協協商文化的首要之義
民主協商、集思廣益是政協協商文化的首要之義。首先,人民政協是進行專門協商的機構,民主協商體現著人民政協的向心力、生命力和活力。不同于其他國家機關的性質,“人民政協作為統一戰線的組織、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機構、人民民主的重要實現形式,是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專門協商機構,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制度安排。”[2]專門協商機構的性質彰顯了人民政協的協商特色,凸顯了人民政協的協商文化內涵,表明了人民政協工作的獨特之處。其次,人民政協是廣泛的民主協商,涉及全方位過程、多層面主體、深層次關系的協商民主。涵蓋了政協委員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凝聚共識等全過程,包含了中國共產黨、各民主黨派、無黨派、各人民團體、各族各界等主體,涉及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階層關系、海內外同胞關系的協調。第三,人民政協是協商民主理念與協商民主實踐的統一。在履行職能的過程中,政協委員始終秉承著協商為民的理念,以人民群眾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圍繞人民群眾關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內容開展協商工作,長期堅持民主協商、不斷完善民主協商、大力發揚民主協商。
(二)廣聚共識、和衷共濟是人民政協協商文化的最終指向
廣聚共識、和衷共濟是人民政協的成立初衷與最終指向。首先,人民政協成立初衷在于團結,團結是人民政協繁榮發展的重要動力。“人民政協因團結而生、依團結而存、靠團結而興,在不同歷史時期為促進中華兒女大團結作出了重要貢獻。”[3]團結各民主黨派、無黨派、各人民團體、各族各界人士是人民政協得以存在、發展、壯大的根本動力。人民政協成立前夕,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為了廣泛凝聚共識,不斷爭取各方力量,開展了新政協的籌備工作,形成了獨具界別特色的新政協;在建立人民政協后,依舊堅持以團結為主題,推進民主協商,實現了人民政協的發展、壯大。其次,人民政協的本質要求在于團結,廣聚共識是政協協商的最終目的。民主協商和增進團結是人民政協的重要工作,兩者相互貫通,民主協商增進團結統一,團結一致推動著民主協商。“以協商聚共識、以共識固團結,彰顯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價值理念,體現了專門協商機構的制度效能。”[4]表明了政協協商本質在于廣泛凝聚共識、壯大愛國主義統一戰線陣營。
(三) 心系人民、不負人民是人民政協協商文化的根本立場
心系人民、不負人民是協商文化的根本立場。人民政協協商文化是協商為民、心系人民、忠誠于民的文化,一是人民政協始終堅持協商為民。2015年中共中央辦公廳《關于加強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建設的意見》中強調:“人民政協協商民主是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重要組成部分”[5]人民政協作為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人民民主、推進人民民主、發揚人民民主的重要組織形式,是吸引人民群眾廣泛參與政治、獲得民主、踐行民主的重要平臺,體現了人民政協協商為民的根本立場。二是人民政協、黨和國家事業始終以人民群眾為根本著力點和出發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心向背、力量對比是決定黨和人民事業成敗的關鍵,是最大的政治。”[6]人民政協是圍繞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真誠傾聽人民群眾聲音、廣泛凝聚民心的協商民主組織,體現了人民政協心系人民的根本立場。三是政協始終堅持忠誠于民。人民政協通過人民群眾積極地參與、討論,提出建議、反饋,重視人民訴求,廣泛吸收人民群眾智慧,為黨和國家治國理政提供合理的建言獻策和科學提案,最終形成的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指引著人民群眾解決問題,體現了人民政協忠誠于民的根本立場。
(四)順應和合、求同存異是人民政協協商文化的價值導向
順應和合、求同存異是政協協商文化的價值導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要把民主集中制的優勢運用好,發揚‘團結—批評—團結’的優良傳統,廣開言路,集思廣益,促進不同思想觀點的充分表達和深入交流,做到相互尊重、平等協商而不強加于人,遵循規則、有序協商而不各說各話,體諒包容、真誠協商而不偏激偏執,形成既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又理性有度、合法依章的良好協商氛圍。”[7]人民政協是各參與主體在平等基礎上、和諧的氛圍下、遵守政協章程和法律法規基礎上,圍繞國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針以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中的重要問題,充分反映各方人士的意見、要求、批評、建議,通過提出意見、建議和批評的形式,形成的科學理論成果,使黨和政府制定的方針政策符合人民的意愿,有利于更好貫徹落實黨和政府決策部署,這一個過程中體現了人民政協堅持理性、平等、規范、和諧的原則,彰顯了政協協商文化的堅守原則、求同存異的價值選擇。
(五)廣泛包容、真實科學是人民政協協商文化的鮮明特質
廣泛包容、真實科學是政協協商文化的鮮明特質。首先,政協協商文化具有廣泛的協商對象、群眾基礎和協商內容,是各主體之間相互包容和職能的豐富。在黨的領導下,人民政協積極團結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民團體、各族各界人士,以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中的主要問題和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為內容開展履職工作,體現了其廣泛的涉及面、對象、內容;人民政協各界別之間的廣泛聯系、體諒包容、求同存異,為人才匯聚提供了有利條件,爭取了最大程度團結,體現了其包容性。其次,政協協商文化是人民政協真實為民、人民群眾真實參與的協商過程,其理論成果是經過實踐論證的科學成果。政協提案是人民政協決策科學的重要保障,是協助黨和國家科學民主決策的重要環節。政協委員通過確定課題、深入實踐調研、引導人民積極表達所需、了解人民群眾訴求、反映社會現狀,開展協商討論形成的理論成果,為黨和國家機關提供科學方案與意見,體現了政協協商文化的真實與科學。
二、協商文化在人民政協加強思想政治引領、廣泛凝聚共識中的價值意蘊
作為人民政協理論成果的政協協商文化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充分認識和把握人民政協協商文化的時代價值,有利于強化人民政協專門協商機構職能、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協商文化內容、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一)協商文化在人民政協加強思想政治引領、廣泛凝聚共識中的政治價值
1.政治認同:增進人民對黨的領導、政黨制度、政協工作的認同
政協協商文化是人民政協特有風貌的重要體現,有利于增進人民對黨的領導、政黨制度、政協工作的認同。人民政協作為專門協商機構,是中國政治體制的組成部分,是中國政黨制度的組織形式,是實現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載體。長期以來,人民政協以聚焦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為主要內容開展科學民主協商,是黨提高執政能力、鞏固執政根基的重要途徑,為黨和國家提供了科學民主提案、建議、策略;體現了人民政協工作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工作方法,彰顯了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必要性、可信性、穩固性,表明了中國共產黨決策的科學性、民主性、真實性。大力培育政協協商文化,促進界別關系協調,擴大人民民主參與,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聯系,有利于強化人民群眾對黨領導的政治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協商文化的文化認同,對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制度認同,對中國愛國統一戰線事業的事業認同,有利于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增加人民政協工作實效性,擴大愛國主義統一戰線陣營。
2.政治導向:指引人民政協協商民主實踐的工作方向
人民政協協商文化蘊含著豐富的協商理念,有利于為人民政協工作提供文化養分和精神動力。在人民政協工作中,協商理念指引著人民政協協商民主實踐的工作方向,將協商理念貫穿政協委員履職全過程至關重要。協商文化蘊含的“和合”“大一統”“求同存異”等理念,指引著政協委員的履職方向,強化著政協委員的擔當意識、科學意識、協商意識,激勵著政協委員不斷提升自身素質和履職能力,有利于提高政協提案工作質量、落實黨和國家的相關政策。總之,大力厚植協商文化,運用協商文化指引政協實踐工作,有利于強化政協專門協商機構建設,促進團結合作,推動決策、提案民主化、科學化;有利于發揮統一戰線和人民政協的陣地優勢,廣泛匯集各方人才的智力;有利于貫徹落實國家大政方針、助推基層治理工作的效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為世界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發展提供了借鑒。
3.政治規范:推進人民政協專門協商機構建設
政協協商文化蘊含的協商議事的方式方法,有利于健全人民政協專門協商機構建設。政協協商文化體現了人民政協的價值取向和行為規范,具有政治規范作用。規范著政協委員政治協商、參政議政、民主監督的程序,端正著政協委員意識與行為,推動著人民政協相關制度、設施基礎的不斷健全。大力弘揚政協協商文化,構建新時代符合專門協商機構的協商文化,是實現政協現實發展要求的突破口,是規范政協委員行為、健全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現實需要,有利于人民政協各參與主體發揮協商議事傳統,提升自身的協商意識和履職能力,從而增強提案工作的質量;有利于吸收民智、形成共識、凝聚民心,確保政治參與的民主性,營造良好協商氛圍;有利于促進黨科學、民主執政,增進和諧的政黨關系,提高人民政協工作效能。
(二)協商文化在人民政協加強思想政治引領、廣泛凝聚共識中的文化價值
1.文化認同:增進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文化認同
政協協商文化傳承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血脈的賡續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承。以“協商議事”“以民為本”“禮樂文明”為主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政協協商文化形成的文化根基,以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民主政治理論、統一戰線理論為主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政協協商文化的理論基石。政協協商文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表明了政協協商文化的淵源歷史,彰顯了政協協商文化的理論厚度,體現了人民政協協商文化的傳承性。
2.文化豐富:增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協商文化的內容
政協協商文化屬于我國政治文化形態范疇,有利于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協商文化的內容。從人民政協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關聯看,人民政協與中國特色協商民主發展要求具有一致性。人民政協作為我國專門協商的機構,既是我國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重要體現,又是建設中國特色協商文化的重要載體。政協協商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民政協協商文化不斷創新和發展的動態過程,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協商文化不斷豐富和充實的實踐過程,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特色,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發展進程,增添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文化的內容。
3.文化自信:提升中國協商民主話語影響力
政協協商文化是中國協商民主話語的重要彰顯,有利于提升中國協商民主話語影響力。在復雜多變的國際社會中,如何提升國際協商民主話語權,增強中國協商民主話語影響力至關重要。人民政協要運用協商文化,實現中華優秀傳統協商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運用和弘揚發展,在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向世界闡釋中國的主張和智慧,這有利于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理論的話語體系進程,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三)協商文化在人民政協加強思想政治引領、廣泛凝聚共識中的社會價值
1.社會認同:增進人民群眾的公共理性認同
政協協商文化反映著人民呼聲,增進人民群眾的公共理性認同。人民政協是人民群眾廣泛參與政治的重要形式,政治參與是人民群眾民主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政治參與是現代民主生活中被頻繁提及的一個名詞, 某種意義上說,沒有公民的參與, 就無所謂民主”[8]。人民政協通過與人民群眾平等交流,擴大社會各界的有序政治參與,拓寬人民群眾表達渠道, 及時、真實、有效反映人民群眾的訴求和意見,使廣大人民群眾的意愿得以實現, 吸引人民群眾廣泛參與政治,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民主的真實性與民主性,加深了與人民群眾的密切度,增進了人民群眾對政協工作的公共理性認同。
2.社會導向:指引人民群眾社會價值選擇方向
政協協商文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提供著精神動力,指引著人民群眾社會價值選擇方向。政協協商文化根植于中華文明歷史沃土之中,中國古代的禮樂文明作為政協協商文化的傳統來源之一,具有良好氛圍渲染作用和社會思潮引領功能。人民政協通過吸引人民群眾廣泛參與政治協商、鼓勵人民群眾表達自身想法與需求,在人民群眾參與人民政協實踐的過程中,有利于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強化人民群眾的公共理念,規范人民群眾協商參與行為,激勵人民群眾把黨的主張轉化為社會各界的共識和行動,提升協商質量,達到在公共理性基礎上強化協商民主的作用,使人民政協的政治協商更加重要和切實有效。
3.社會治理:激勵人民群眾共同參與社會治理
政協協商文化為社會營造了和諧環境,有利于匯聚各方力量共同化解基層社會矛盾。人民政協營造的寬松、民主、和諧的政治氛圍和人民群眾對政協工作的公共理性認同,為落實黨和國家的重大部署提供了基礎條件。有利于人民政協向社會各界宣傳黨的主張,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引導委員正確看待時代發展形勢,提出科學提案、形成科學決策、提高協商質量,有利于人民政協協調好各方利益關系,激勵人民群眾共同參與社會治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推進社會主義和諧,有利于發揮人民政協的協商優勢,進一步深化社會治理。
三、協商文化在人民政協加強思想政治引領、廣泛凝聚共識中的培育路徑
新時代,為了進一步實現人民政協工作的提質增效,達到黨的執政強基固本,促進新型政黨制度的固本培元,人民政協要積極探索政協協商文化的培育路徑,培育好與新時代專門協商機構相符合的協商文化。
(一)注重政協協商文化思想政治引領,黨引領政協協商文化培育方向
培育協商文化要注重思想政治引領,增強協商文化向心力和凝聚力。“人民政協要始終把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鞏固思想政治基礎的主軸。”[9]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強化中國共產黨對協商文化培育的領導;在正確意識形態的引領下,找準政協性質定位、科學定位、時代定位三個定位,找準“人民政協作為統一戰線的組織、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機構、人民民主的重要實現形式,是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專門協商機構,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制度安排”的性質定位[10];找準人民政協是科學開展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凝聚共識的職能科學定位;找準人民政協要切實履行新時代賦予人民政協的職責使命時代定位;結合國際國內形勢,在繼承和弘揚優良協商傳統的前提下,大力傳播社會正能量,充分發揮好政協協商調解的優勢,開展協商文化宣傳工作,廣泛凝聚起各方力量,推進協商意識形態話語體系建構,增強協商文化的科學性、民主性、深遠性,構建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人民政協協商文化。
(二)深入挖掘政協協商文化內容,增添符合新時代專門協商機構的內容
培育協商文化要善于深挖協商文化內容,增加政協協商文化理論厚度。要善于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實踐中尋找與協商文化相契合的文化內容,結合時代發展,豐富政協協商文化內涵和外延、增加協商文化理論深度和高度。從源頭出發,深入挖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協商理念,實現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轉化,有利于增加政協協商文化的吸引力、創造力、可信力。從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深挖與政協協商文化相符合的理論,有利于強化政協協商文化的理論根基,為新時代專門協商機構協商文化的建設增加理論的科學性。從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實踐中挖掘與人民政協相關的協商事跡、理念、精神,有利于增加協商文化的實踐來源,提升政協協商文化的理論感染力、生命力。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挖掘與人民政協相關的協商議政方式方法,有利于政協協商文化緊跟時代步伐,實現政協協商文化的創新性發展。
(三)建立長效持續的協商文化培育機制,完善協商文化培育制度
培育協商文化要健全協商文化培育機制,保障政協協商文化的持久培育。政協協商文化是一個長期的培育過程,需要長效持續的機制予以保障。人民政協是一個具有制度性、規范性的專門協商機構,要運用好這個制度,推進協商文化培育,增加協商文化的深入性。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開展多樣的協商文化活動,循序漸進地開展協商文化教育,將協商文化推向人民大眾。整合各方優勢,將政協的各方力量團結起來;要采取靈活多變的形式開展協商交流,可開展跨地點協商,注重溝通的內容;要形成全方位的網格聯動,加大協商的范圍,提升協商的可行性,建立協商培育聯動機制,形成政協合力,共同致力于推動協商文化的發展。
(四)深入人民政協協商實踐,加大政協協商文化影響的覆蓋面
培育協商文化要深入人民政協協商實踐,加大協商文化影響的覆蓋面。社會主義協商民主重點對象在于人民群眾,人民政協要積極承擔起弘揚協商文化的重任,深入了解人民群眾實際狀況,彰顯中國特色,為協商文化的發展提供平臺支撐。將協商文化推向人民大眾、扎根中國大地,關注實時動態,運用中國智慧、采取多樣形式,在人民群眾中培育協商文化。通過開展協商活動充分展示協商風采,加強對各界別傳統協商文化的宣傳,認真講好中國協商故事、傳播中國協商聲音。引導公眾表達訴求,參與討論,營造敢于協商、廣泛協商、積極協商的氛圍,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協商風氣、協商精神,促進協商習性養成、協商意識的提升。如此,將廣泛凝聚起協商共識,加深人民群眾對協商理念的認識與踐行,加大協商文化影響的覆蓋面,加強協商文化的深入性、廣泛性、持久性。
(五)豐富政協協商文化載體轉化形式,強化政協協商品牌形象
培育政協協商文化要注重載體轉化,強化政協協商品牌形象。多樣的載體形式有多樣的呈現效果。人民政協要注重協商文化的呈現方式,實現協商文化的載體多樣轉化。要結合實際情況,采取人民群眾易于接受的方式傳播協商文化;要運用好宣傳平臺,采取多形式宣傳協商文化;要善于創新協商文化載體,讓大家更好地認識協商文化的意義。不僅如此,政協還要強化精品意識和品牌意識,打造具有政協特色的協商文化品牌。一是人民政協協商歷史悠久,可以通過弘揚典型的協商事跡、協商歷史,打造政協典型協商文化品牌。二是人民政協是由眾多界別組成,界別的多樣性彰顯了協商文化的多樣性。可以鼓勵各界別發揮傳統協商優勢,建立獨具特色的界別協商文化品牌。三是人民政協蘊含著多類型的協商文化,包含了政黨協商、界別協商、委員協商等內容,可以結合現實形勢,加強政協各主體間的合作交流,進行各界別的協商創新,突出政協合作的優勢,提升對人民政協的情感、價值認同,增加政協協商品牌效應。
(六)注重協商隊伍建設,加強協商隊伍的認識深度和實踐能力
培育政協協商文化要注重協商隊伍建設,提升協商隊伍的認識與運用能力。協商隊伍的自身素質直接關系政協協商成果質量。人民政協要將協商理念貫穿履行職能全過程,不斷加強協商隊伍對協商的認識深度和協商的實踐能力。一是要通過持續深入的學習,加深對協商文化的認識、理解、感悟。二是運用協商理念指導實踐,實現協商成果的轉化。擔當好培育協商文化的使命,站在建設協商文化戰略布局的政治高度上,傳承優良協商傳統,堅守民主協商原則,加強合作共事能力,彰顯民主協商風格,創造高質量協商成果。
四、結語
總之,政協協商文化是新時代人民政協推進自身建設的重要舉措和突破口,人民政協需要從其協商文化中汲取文化養分和強大動力。新時代,人民政協要勇擔歷史使命,順應時代潮流,在推進社會主義協商文化發展的同時,圍繞人民政協的性質定位,培育與新時代專門協商機構相適應的協商文化,強化其專門協商機構職能,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化軟實力,加強思想政治引領、廣泛凝聚共識,以培育良好的協商文化涵養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助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建設,進一步壯大新時代愛國主義統一戰線陣營,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凝心聚力!
注釋:
[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6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4年9月22日,第2版。
[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293頁。
[3]汪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報告》,《人民日報》,2022年3月11日,第3版。
[4]汪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報告——在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上》,《湖北政協》,2022年第3期。
[5]中共中央辦公廳:《關于加強人民政協協商民主建設的實施意見》,http://www.gov.cn/zhengce/2015
-06/25/content_2884439.htm。
[6]《促進海內外中華兒女團結奮斗 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匯聚偉力》,《人民日報》,2022年7月31日,第1版。
[7]習近平:《在中央政協工作會議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求是》,2022年第6期。
[8]徐理響:《協商文化:公民文化的話語轉向——兼論中國式協商文化》,《求實》,2011年第3期。
[9]同[1]。
[10]同[7]。
(姜河燕為重慶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劉軍為重慶師范大學黨委統戰部副研究員;本文系重慶市社會科學規劃重點委托項目“人民政協加強思想政治引領與廣泛凝聚共識研究”[編號:2022WT29]的階段性成果)
責任編輯:尚國敏